奥比中光自2022年7月7日上市至今,已迎来3周年。从上市首日收盘价为43.03元、市值172.12亿元,到如今市值达到232.88亿元,但从最近几年公司经营表现来看,仍处于亏损状态。
2024年1至12月份,奥比中光的营业收入构成为:AIoT占比52.82%,生物识别占比40.93%,工业三维测量占比4.69%,其他占比0.92%,其他业务占比0.64%。
奥比中光的主营业务包括3D视觉感知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其核心产品主要分为消费级应用设备和3D视觉传感器等,从产品收入结构来看,消费级应用设备占比最高,达到52.42%,其次是3D视觉传感器,占比37.68%。
盈利状况逐步好转
亏损收窄超7成
据芯传感观察,在奥比中光成功上市的2022年,其年度归母净利润为 -2.90亿元,出现亏损。而到最新完整财年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虽仍为 -0.63亿元,但累计利润较之前增长了78.29%。
观察这三年数据,尽管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亏损的幅度在逐年减小,且在这三年里,归母净利润都实现了增长,增长年份占比达100%。结合近年财报不难发现,公司的盈利状况正在逐步好转。
从营收层面来看,2022年奥比中光实现营业收入3.50亿元,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5.64亿元。公司营收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在2024年增速明显加快。
聚焦利润情况,2022年奥比中光归母净利润为 -2.90亿元,2024年为 -0.63亿元。亏损幅度不断缩小,这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在稳步提升。
自上市首日以来,奥比中光的市值增长了35%。2025年2月20日,公司市值达到峰值,为302.00亿元,当日股价也随之上扬至75.5元。然而,截至7月4日收盘,奥比中光股价降至58.06元,市值也回落至232.88亿元,与峰值时期相比,市值减少了69.12亿元,蒸发比例达22.89%。
关于3D视觉传感器市场
3D视觉传感器市场正迎来高速发展期,成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核心增长极。根据Yole、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及中国报告大厅等权威机构数据,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150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172亿美元,而中国市场规模增速更快,2025年已突破千亿元级别,年复合增长率超20%。其中,人形机器人领域成为最大增量市场,其3D视觉传感器需求预计从2025年的1.4亿元飙升至2030年的9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2%。
技术层面,3D视觉传感器已突破单一技术路线局限,结构光、iToF、dToF、双目视觉、Lidar等六大技术路线加速融合。例如,奥比中光为“天工Ultra”人形机器人搭载的Gemini330系列深度相机,通过多技术融合实现高精度环境感知,支撑其完成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行业头部企业正从“单一传感器供应商”向“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解决方案商转型,奥比中光打造的“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即涵盖视觉传感器、AI算法、机器人OS及云端数字孪生系统。
应用场景方面,工业自动化仍是当前最大市场,3D视觉传感器在缺陷检测、精密装配等环节渗透率持续提升;消费电子领域,智能手机、AR/VR设备对3D传感的需求推动ToF技术商业化落地;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通过3D视觉实现毫米级操作精度;自动驾驶领域,车载激光雷达与3D视觉系统成为L3级以上车型标配,预计2028年渗透率超35%。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表现亮眼。奥比中光在中国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市场占比超70%,韦尔股份、格科微等本土芯片企业加速突破CMOS图像传感器国产化,预计2028年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将超50%。政策层面,工信部“十四五”规划将3D传感列为关键技术攻关方向,2023年已立项7个国家专项,带动产业链研发投入超50亿元。
未来,随着AI大模型与3D视觉的深度融合,机器人视觉系统将向“类人眼”高度集成化发展,追求低功耗、高算力与强环境适应性。尽管面临技术迭代风险、国际贸易摩擦等挑战,但3D视觉传感器作为智能设备“感知世界”的核心部件,其市场潜力与战略价值将持续释放,成为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