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前进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紫冬花开别样红
作者:自动化所综合处
时间:2007-03-04 11:42:13
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前进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紫冬花开别样红
关键词: 标准法规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国立自动化学科的研究机构。在建所的近五十年历史中,自动化所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发展初期,自动化所开拓了我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年代,自动化所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的新领域,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创立了享誉中关村的中自集团;世纪交替时刻,自动化所聚焦智能控制与智能识别研究,综合自动化、文字和语音识别,集成电路反向分析等关键技术有了重大突破,高技术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

    1999年5月,自动化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北京信息科学基地,成为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研究所之一。自此,自动化所借“科教兴国”、“知识创新工程”之天时,中关村高科技园区之地利,挟众志成城之人和,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春潮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了绚丽的“紫冬花”。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智能机器人项目


    励精图治谋发展 顶天立地担重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规范高效、民主和谐、环境优美、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知名的国立研究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不断做出重要贡献”,这就是自动化所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立下的宏伟之志。

    作为一个国家研究所,自动化所始终未敢忘记肩负在自己身上的重大使命,那就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若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自动化所坚持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凝练科技目标。自2002年起,研究所每年组织发展战略研讨和学科规划。经过反复论证、深入探讨,研究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身学科优势,确立了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语音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生物特征认证技术、网络内容管理及信息有效利用、智能机器人与系统技术等10个科技方向,凝练了科技发展目标。 

    为了提升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出有重大显示度的成果,在凝练科技目标的基础上,研究所突破以课题组为基本研究单元的格局,加强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以重大科技目标为基本出发点组织起来的跨部门团队,通过集中数个点形成一个更大的面,将以往分散于各部门的相关研究力量集中在一起,以研究所整体面貌出现,有利于迅速树立在相关领域中的地位。创新团队的建设使各种科研、市场等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增强了各学科方向上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为“顶天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拥有了一批精兵强将的基础上,针对过去项目多、规模小、目标分散的局面,自动化所开始着力组织争取和自主部署重大项目,以重拳出击的方式,瞄准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视察网络内容管理项目

 

[page]


    针对公共安全领域的战略需求,自动化所集中力量开展了网络社会态势分析和生物认证与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

    随着IT业的迅速发展,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性也越来越强,网络信息对国家和社会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立强大的网络社会态势分析与预警系统无疑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动化所组建了以语音语言技术为核心,以网络内容管理为主要应用目标的“网络管理与信息服务”团队,通过集成国内外优势资源,初步建立了以现代网络和计算技术为基础的面向网络海量信息处理的实时智能信息处理平台,提出了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定音频检测算法,可在被检测的音视频流中对给定的目标音频片段进行精确的定位和报警。目前,已获得多个省市的订单,作为广播/电视广告自动监播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投入运行使用。自动化所还积极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外华人学者合作,组建了 “情报与安全信息学”团队,联合开展情报与安全信息的研究。

    “9·11”事件以来,国际社会反击恐怖主义威胁的力度逐渐加大,尤其在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纷纷加强其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我国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鼓励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面对国家的这一紧迫需求,自动化所整合全所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关的资源,突破了以实验室为核心的研究格局,不失时机地成立了跨部门的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在虹膜、脸相、指纹等一系列生物特征领域展开了专项研究和集成研究。目前,该中心研制成功的虹膜识别ATM、生物护照、虹膜识别银行保管箱、虹膜识别采矿业人员管理系统、血浆采集行业虹膜识别管理系统、奥运门禁系统已在金融、卫生、体育、安全等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并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安全保卫中大显神威。

    在节能降耗以及国家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自动化所更是大显身手。焦化行业的先进控制、优化控制及其智能化,油品在线自动优化调合系统,高精度大范围自动称重配料生产系统无不展现了自动化所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动化所综合自动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节能降耗、资源优化,提升和改造我国传统行业”为目标,多年来在过程优化与先进控制、企业信息化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投资回报率高的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与产品,并广泛地应用于焦化等多个领域的节能降耗工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焦化行业,自动化所推出了焦炉炼焦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焦炉红外测温管理系统、焦炉加煤自动计量系统、煤气净化回收过程监控系统等多项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焦化行业的多个大型企业中。基于现场总线及Internet的综合自动化系统(MFIAS)已经在首钢迁安钢铁有限公司、南钢焦化厂、安徽铜陵金昌冶炼厂等单位的100多个项目得到应用,其中在焦化行业70%的企业成功实施。

三维医学影像处理平台


    油品在线优化调合技术是影响石油石化行业中精确控制油品性能指标、改善油品质量的关键技术。油品在线优化调合技术开发项目对于提高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动化所在该项目的技术攻关、方案实施和联合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4年以来,研究所研制的油品在线自动优化调合系统在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分公司得到应用,该系统填补了汽油在线自动优化调合技术国内研究和应用的空白,实现了一次调合成功率100%,得到了中石油、中石化的肯定,目前正在实施二期改造(中油股份投资2660万元),国家发改委将此作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专项资助300万元,预计2006年将实现年汽油自动在线优化调合生产120万吨,每年新增销售收入2640万元、税后利润1162万元的目标。2005年6月,自动化所与燕山石化签订了《汽油自动优化调合模型及系统技术开发》合同,燕山石化前期投入200万元。2006年中石油、中石化将在全国逐步推广应用。

    纺织服装行业一直是中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但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因为染整水平低下,导致在色彩、印染质量等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国内高档纺织面料依赖进口,高质量的印染机械也依赖从欧美进口,造成了大量外汇流失。2002年底自动化所开始与全国毛纺织龙头企业山东泰安康平纳毛纺织有限公司进行关键设备“高精度、大范围自动配料系统”开发,以便替代昂贵的国外染整系统,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双方的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将机电一体化、染色工艺数据库、自动控制、精密称重等多项技术融为一体,成功研制出高精度自动配料染色设备,填补了国内在高精度自动配料技术方面的空白。2004年5月,智能化、高精度、大范围自动称重配料生产系统样机在山东泰安康平纳毛纺织有限公司新厂址安装并成功运行。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技术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并将对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强国防安全等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结合国家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研究所成立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研究中心。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心选择RFID的应用测试为切入点,成功申请了国家“863”项目“物流应用中的RFID技术分析测试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此外,RFID中心还率先实施了国内RFID技术在制造行业和烟草物流行业的两个应用示范项目,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国内同行的认可。

    煤矿的安全问题不但影响煤炭行业的长效生产,而且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自动化所先后多次组织各科研部门的相关人员前往广西南丹矿区、京西煤矿等矿区调研,并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召开煤矿生产安全座谈会,深入了解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探讨信息、自动化技术在安全生产中可发挥的作用。研究所整合了在视觉监控、红外测温、智能信息处理和RFID领域的优势力量,针对瓦斯预测、井下人员实时跟踪、紧急救援等环节的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先后与郑州矿务局机电总厂签署开发煤矿安全系统协议,与贵州省科技厅签署了煤矿灾后救援系统研发合作协议,并与多家大中型煤矿探讨合作开发基于RFID的煤矿救援系统。目前,这些项目正在顺利进行,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关注。

    此外,研究所还在智能机器人技术、高性能芯片分析与设计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

    “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的开展,使自动化所重大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奖项捷报频传,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不断提高。

    2002年,形变连笔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方法与系统获2001年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重大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大规模断层数据的分割和三维重建及其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视觉计算理论与算法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混合匹配的指纹识别系统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人机结合综合集成体系研究作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综合评价为“特优”。 

我国第一台虹膜识别ATM取款机

 

[page]


    放眼四海觅“佳侣” 携手共建创未来 

    高技术产业化是高技术研究所科技创新的出发点,也是科技创新的归宿。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同时,自动化所还非常重视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强调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直接的作用,成为真正“顶天立地”的研究所。

    近年来,自动化所大力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联系与合作,围绕促进高技术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社会化以及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为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体制与新机制,自动化所积极参与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并推荐主管副所长兼任中心主任。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中心已成为中科院乃至全国技术转移方面的领头雁,先后与北京市共建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为中科院研究所的技术转移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同时,自动化所还努力建设自身的技术转移平台,2004年,自动化所与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共建“中自孵化园”,成为中科院的首个专业孵化园。研究所技术转移平台的建立,为科技与产业更好地衔接、国有经营性资本运作奠定了基础。

    自动化所还积极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探讨科技与经济深度结合的新机制,使研究开发工作更加贴近市场。如与韩国三星综合技术院共建了中韩人机交互联合实验室,与上海盛大网络公司探讨共建数字娱乐联合实验室等等。

    在营造环境、改变传统观念的同时,自动化所还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投资企业改制,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投资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到2001年底,自动化所完成了全部投资企业的改制工作,共拥有持股企业21家。企业改制工作结束后,进一步推进企业股权社会化工作。通过实施企业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再度引进社会法人资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一系列举措,自动化所实现了手写识别技术、智能轮椅项目等多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动化所依托持股企业汉王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手写识别和OCR识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占据了非键盘汉字输入65%以上的市场份额。近四年来,研究所持股企业实现经营总收入11亿元,上缴国家税收6955万元,实现利润4257万元,研究所股权折合产值人民币3亿元。通过企业股权主体多元化和股权社会化工作,自动化所以5148万元的股份带动了3亿元的社会股本。其间,研究所股权变现156万元,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智能轮椅


    海纳百川聚贤才 筑巢迎凤向朝阳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推进、研究所环境和条件的不断改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自动化所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也稳步增强,汇集了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他们中有在海外已经事业有成,甘愿放弃优厚待遇报效祖国的科学家;有舍弃外企高薪,来到自动化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的青年学者;有“身在海外,心向祖国”的“外脑”专家;还有自主培养的具有扎实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科研骨干,这些人才的引进为自动化所的科研事业提供了新鲜血液,增强了人才队伍的活力。2004年,数名在微软、NEC等外企研发机构工作的科研人员同时加盟自动化所,出现了国内信息领域少有的“人才回流”现象。

    通过人才队伍建设,自动化所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创新团队初具规模,一批将帅人才在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动化所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863”专家委成员1人、专家组成员3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863”项目负责人3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在科研队伍不断优化的同时,管理和支撑队伍也得到了不断加强。一批学管理的青年人被引进到自动化所,大大地充实了机关和科研支撑队伍,改善了队伍素质,增强了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机关面貌为之一新。与此同时,研究所大胆提拔任用年轻干部,目前,所机关各部门处长、副处长中,40岁以下的占80%,基本实现了中层管理干部的代际转移。

    近几年来,自动化所除了在科研、产业化和人才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和可喜进步外,创新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园区环境与面貌发生巨变,研究所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所人在自己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智能化高精度染料自动配色系统


    展望未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三期孕育着新的希望,昭示着美好的未来,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任务催人奋进,自动化所人将以高起点、新要求,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坚定信心,向着“规范高效、民主和谐、环境优美、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知名的国立研究所”稳步前进。

上一篇:合纵连横 泛珠三角物流的生存方向 下一篇:从定制的RFID读写器解决方案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