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引领医院信息化
作者:李澎
时间:2007-03-04 11:44:22
日前,在古城西安举行的“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6·暨第三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上,记者专访了医院管理信息化专家李包罗,对医院信息化进程中的自动识别技术应用问题有了新的更深的理解。李:RFID的技术在某些方面是条码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个延伸,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支持移动的物体,而最大的瓶颈仍在成本。在医院管理中凡是可以用到条码的地方都可以用RFID来替代,但鉴于它的成本,结合目前医院信息化的现状,我们认为:只有极为强调移动的地方才会优先考虑RFID技术。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教育事业的关注,为民众提供更加方便的公共服务产品。如何科学、高效的管理好这些公共服务产品,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等医患矛盾成为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医院管理信息化成为各级医院的重中之重,医院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医院决策者管理为中心发展到以临床病人为中心。建立直接服务于医生、护士、医疗质量、医学知识的体系成为目前医院信息化工作的当务之急。很多医院致力于基于原有的管理架构,进行新的需求的开发。近年来,随着医院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自动识别产品也越来越多的走入医疗机构,成为医院不可缺少的设备。

日前,在古城西安举行的“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06·暨第三届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上,记者专访了医院管理信息化专家李包罗,对医院信息化进程中的自动识别技术应用问题有了新的更深的理解。
  
记: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人士之一,您经历了医院管理信息化的全过程,请谈谈国内医院管理信息化的历史。

李:1983-1986年,是中国医院信息化的初创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北京肿瘤医院等曾用计算机处理过全国癌症病例分布的普查资料,但真正把计算机用于医院管理始于八十年代初期,解放军南京军区总院引进一台DJS131计算机进行医院的医务管理,该事件也因此成为中国医院信息化的标帜性事件。1983年在中国电子协会下面成立了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这些标志着中国医院信息化的开始。当时由于受到计算机存贮空间的限制,医院信息化工作进展不大。

1986-90年代初,是中国医院信息化的部门级应用阶段。医院信息化真正逢勃的发展起来是在PC机进入中国以后,1986-1987年,卫生部医政司开始组织全国范围的一些药库、病案首页、卫生统计等电算化项目,其中协和医院的几个系统在全国得到推广。当时的应用属于部门级的,如药房、门诊收费的,在PC机上开发了一些应用程序,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医院的信息化停滞不前,部门级的系统无法满足医院高层管理需求,各部门彼此之间没有信息的交流,信息彼此矛盾,重复的录入也很严重。

90年代初期,中国医院信息化进入了以管理为中心的一体化综合管理阶段。国家设立了“八五”重点攻关课题: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研究。研究如何基于商业化数据库的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从上至下建立起信息系统,而不是原有的割裂的、部门级的架构体系。第一个实现的是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特点是商业化的数据库,各部门都连结到集中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这样的数据能够基本上满足数据一致性与交换的标准,能够满足医院的行政、财务、病人的管理。最高可以支持到财务的管理,我们把它叫做以管理为中心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进入新世纪,医院的需求已经从管理的层面发展到以临床病人为中心的层面上。如何建立直接服务于医生、护士、医疗质量、医学知识的体系开始浮出水面,很多医院在系统集成商的帮助下,基于原有的管理架构,进行新的需求的开发。突出表现在体系架构、标准化、集成与集成应用的问题,目前,我们在前进中遇到阻碍,但方向全是正确的,势头是好的。我们正在观察,力图与IT界一起找到可以解决目前医院信息化诸多问题的典范性的解决方案。

记:作为医院管理信息化的一部分,目前医院对于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李:目前医院对于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识别。包括病人的身份识别、医生的身份识别;样品识别。包括化验品识别、药品识别、设备识别等多种方式的识别,以及其它病案识别,这些在医院信息化系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识别的方式有很多:如读卡器、条码阅读器、RFID,甚至指纹等。在医疗系统中,身份识别的功能是第一位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步骤,其次是样品识别,第三才是提高数据录入效率。医院信息化的目的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病人给予准正确的处置,同时要将处置的环境进行准确的记录。这个看似简单的“四个正确”也包含了医院对自动识别的要求。比如一个护士给病人打针,我们需要识别护士的身份,是谁在给病人打针;我们需要识别针具药品,这个是不是医生所说的需要给病人准备的设备和药品;我们要识别病人是否是需要进行处置的目标对象,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全球范围内,医疗错误的严重性非常大。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为医疗错误所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在48000-96000人之间,医疗错误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全美死亡人数中高居第五位,这种风险主要由于知识和信息掌握的不够,以及身份识别的错误。科学、合理的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医疗错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腕带在中国医院的前途非常好,它对于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医疗单位是有非常有益的,潜力巨大的原因。相信随着中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它会引起卫生部和医政司的重视,成为住院病人的一条规则写入医疗指导规程:所有住院病人必须有身份识别标志,并能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识别,从而保证在进行任何医疗处理时,达到准确高效。

自动识别技术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除了身份识别,还有样品识别。如血样、化验过程中的自动识别应用,都是一种典型的样品识别,它的出现解决了样品检验过程中标本丢失、标本所有人登记错误、标本污染等问题。当然自动识别技术不仅限于身份识别、样品识别两类,包括语音识别(医嘱)、字迹识别OCR(处方)等信息识别技术,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这些新的应用目前已经在国内进行推广,正日益引起医院管理者的广泛重视。
  
记:以条码这种自动识别技术在目前国内医院中的应用为例,您认为自动识别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是否充分?

李:在我国医院信息化方面,最早应用的环节应该是在医院的挂号本的身份识别。病人身份识别的历史至少有十年以上了。按理说不应该算是什么新颖的技术了。

但美国权威医学杂志每年都会展开一项问卷调查:就具有高的增长潜力的新技术进行评选。从几百份的调查统计表明:连续几年,条码技术都被评为增长潜力巨大的新技术。这充分反映了美国CIO对条码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的看法。条码技术本身并不是新兴的技术,但为什么被列为新技术并具有如此高的潜力呢?说明自动识别技术的新应用对医院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医院对自动识别技术的需求还远未达到饱和,应用的潜力巨大。普遍应用包括两个概念。一是在目前先进的医院中是不是该用的环节都用到了自动识别技术?答案是否定的。二是在中国不同档次的医院是不是都用到了,这一点则差得更远。因为条码的应用直接与信息化水平有关,在大医院也仅用到其中的几个部分,真正在医疗过程中达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病人给予准正确的处理,同时要将处置的环境进行准确的记录的“四个正确”相去甚远。自动识别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市场非常大。
  
记: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新话题,在近几年的医院信息化讨论中也常常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这项技术在医院管理方面处在怎样的应用阶段?

李:RFID的技术在某些方面是条码身份识别技术的一个延伸,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支持移动的物体,而最大的瓶颈仍在成本。在医院管理中凡是可以用到条码的地方都可以用RFID来替代,但鉴于它的成本,结合目前医院信息化的现状,我们认为:只有极为强调移动的地方才会优先考虑RFID技术。

任何一个新技术从诞生到成熟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上升期,鼓吹期,大家进行热烈的宣传和推广,新技术、新应用频频曝光,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然后第二阶段进入一个实际使用中的下降期,遇到很多困难,受到很多批评;最后进入一个平缓期,到了这个时期这个技术才会在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了,争论与讨论已经少了,不会过多的引起争议,但应用则进入一个成熟的应用期。RFID目前还处在一个鼓吹期的顶点,正在进入一个冷静思考的时期,而条码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是行业的最佳选择。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RFID处在第一阶段,但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应用点。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附属医院,在急诊区域进行RFID腕带管理就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它用RFID移动的追踪病人,可以实时了解急诊病人在就诊时的行动,通过系统进行有益的提醒,这是个非常高效的系统,使就诊病人具有安全感,使医院能真正以病人为中心调动资源,这样才实现了医院管理的核心价值。

李包罗: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访问学者。先后在《中华医学杂志》、《Medinfo 89 论文集》、《中华医院管理》、《医院管理学》等有广泛影响的书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六十篇论文。国家八五科技重点攻关课题“综合医院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技术负责人。长期从事医院管理信息化研究,是国内医院信息化的领军人物。

上一篇:如何夺冠市场—RFID产业链“足球队”分析 下一篇:RFID:未来标签行业的利润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