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企业高度认同全球化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但自己距离这一步还差很远。
中国可谓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追逐热门概念的国家,比如"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6个西格玛"等。"供应链竞争"便是受到追捧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这几年,有关"全球化竞争已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之类的话语,在报刊、会议和业界精英口中出现频率之高,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企业早已融入 "供应链竞争"之中了。但参加了9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高科技电子行业供应链峰会"之后,方知达到此等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年无进步
在"供应链竞争"的测量中,物流水平被认为是一把重要标尺。据此次会议提供的数据,2002年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21.4%,是美国的两倍之多。到2004年,美国的物流成本又有所下降,中国却依然"坚挺"如昔。而21.4%这样一个水平,竟然与1994年的数据(22.1%)大体相当。
这意味着,中国的物流竞争力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是原地徘徊,止步不前!
也许你会说这是全国平均数值,经济发达地区会不一样。情况并非如此。复旦大学宁钟教授对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本土物流公司多数是从仓储、货运转型过来的,业务上转了型,经营理念和模式上却未见脱胎,还是习惯于以降价、降质的老套路进行无序的竞争,缺乏核心竞争力。以汽车行业的第三方物流为例,基本处于物流企业各自为战、服务水平低下的初级阶段,几乎看不到"整合供应链"的踪影。
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运输空载高,仓储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长三角80%的外资和合资制造企业的物流服务都是交给跨国公司第三方物流做的。"宁教授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但它至少说明,我们在产业链的"整合"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供应链竞争离不开电子商务。目前国内企业供应链之间的数据传递大多使用EDI标准,而国外相当一部分大企业已转向更为先进的电子商务RosettaNet标准了,后者基于互联网和100%的B-B业务流程,而不是像EDI那样基于专用网和部分B-B流程。据RosettaNet中国联盟技术总监杨晓飞介绍,国内企业在这一重大转变中行动缓慢,即使一些第一梯队的旗舰企业,也还处在了解与熟悉的过程中。RosettaNet联盟组织2003年进入中国,到目前为止,使用RosettaNet开展电子商务的用户还是凤毛麟角。"中国加入WTO,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竞争还没有准备好,问题还很多。"杨晓飞告诉《计算机世界》。RosettaNet 是由全球400多个顶尖企业包括电子组件制造商、信息科技及半导体制造商等所共同组成的团体,致力于建立、应用并提倡开放性的电子商务标准。
看来,"整合供应链参与竞争"说说容易,实际做到就难了。
最棘手的变化
"变"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优秀的企业应是随技术和市场游走的变色龙,目前这条变色龙面对的最为棘手的变化,正是供应链的变化。
供应链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业务网络的急剧扩张,"链接"的伙伴和用户越来越多。因为面对全球化浪潮、外包业务的盛行,以及IT产品的加速度更新,企业必须把触角向远方延伸,直至实行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全球开发。这不能不说是件好事。但如同硬币总有两个面,伙伴增多和业务细分固然可以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却也会产生新的障碍——合作环节增多的障碍。如同一个乐手演奏可以自由挥洒,多个乐手合奏就有了配合上的难度。这就需要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了。
供应链管理对于国内企业并不是新话题,很多企业早几年就用上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乃至SCM(供应链管理)。但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很多供应链管理本质上还属于一种小范围的、低水平的纵向式管理,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进入横向式管理的新阶段,管理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供应链是纵向整合,容易控制。现代工业是横向整合,难以控制。"中外运敦豪亚太供应链业务副总裁Alfred Goh说。
从概念上看,供应链已不仅仅包括采购,还包括分销,甚至委托设计、委托开发等一切与经营有关的环节。以HP公司为例,其供应链除了采购还包括设计协作链、服务支持协作链、库存协作链和制造协作链。"企业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就必须全方位地协同作战,这使‘供应链'的概念变大,采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HP亚太区资深顾问Kazunori Nishida说。
在激烈的竞争和越摊越薄的利润面前,企业经营开始趋向"柔性化",组织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譬如分销商开始承担起装配商的角色,它们从制造商那里拿到的已不是成品而是零部件,因为分销之前进行装配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商则开始承担分销商的角色,分销商也接受物流业务,"物流服务包容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因为用户更欢迎能够提供综合一站式服务的物流服务商。
这些变化对供应链管理有了更多新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信息更加透明。庞大供应链的有效配合,靠的是公开透明的信息。供应链上每一个物流动作通常都伴有多次信息流的配合:从发出需求预测到下达订单,再到发货和收货的通知,以及付款通知和市场反馈等等。信息的透明程度决定着供应链的敏捷程度,透明度低会造成信息失真,而且越到下游失真程度越高,供应链协作将因此失掉基础。另一方面,供应链的日趋复杂也使得信息传递的难度加大,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注意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
第二个要求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原则。三菱电机的代表提醒"供应链的变革要跟着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在产品依次经历的开发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落期里,供应链的设计应有所不同。譬如在成熟期,大量的生产制造和服务都可以外包出去;进入衰落期则应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定单响应要改成小批量。总之,供应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链,就像踢球,大家必须目标一致地跟着球跑。
第三个要求是改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单向思维适合简单的纵向式供应链管理,而在全球一体化框架下的现代工业,异常复杂的供应链已经有了"七层管理模式",管理思维也从单向走向多向。波尔多高等商学院(法国)副教授John Paul认为,多向思维包括对合作伙伴的选优与柔性整合原则。要找到适合你的合作伙伴,就要引入竞争机制:设定了目标,"你做不到,我找别人"。多向思维还包括对意外的预案设置,譬如合作伙伴破产了怎么办?市场出现了突发事件怎么办?多向思维要遵循"双羸"原则,遇事不能只顾自己而牺牲伙伴,须知合作伙伴在分担你的风险的同时也应分享收获,否则就失去了继续合作的基础。
谁是主角?
在供应链管理上,中国如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专家开出的处方是大企业唱主角。
作为品牌的承载者和配套企业的整合者,大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领衔作用显而易见,也责无旁贷。譬如条形码与无线射频技术RFID的普及,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沃尔玛、家乐福这些零售巨头。沃尔玛采用RFID时,在配套商中先后实施了"试行"和"强制推行"的政策。英国建材零售巨头百安居在中国每年会因为信息化不达标等原因淘汰掉10%的供货商。百安居还动用经济杠杆鞭策配套商推进信息化,规定:因供货商不能提供条码商品和接受网上支付而增加的成本,则要向其加收相关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