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来,本刊连续采访了协会负责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和参与这九项标准制定工作的各界专家及企业代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阐释新标准的内涵和意义,展示中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在大力弘扬自主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促进协会标准顺利实施,推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和市场健康发展。
2006年12月15日,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在第二届三次理事会上,正式公布了《条码阅读设备通用技术规范》(AIMC 0001-2006)、《无源射频标签通用技术规范》(AIMC 0002-2006)、《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低于135kHz》(AIMC 0003-2006)、《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为13.56MHz》(AIMC 0004-2006)、《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为2.45GHz》(AIMC 0005-2006)、《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为UHF(860-960MHz)》(AIMC 0006-2006)、《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为433MHz》(AIMC 0007-2006)、《汽车零部件用GS1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AIMC 0008-2006)、《自动识别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AIMC 0009-2006)九项协会标准,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一直是业界关注的大事。2006年,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秘书处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经过业界专家的共同努力,各工作组全力推进标准化项目,搭建了协会为平台、企业参与的模式,最终促使九项业界共识的相关技术、应用、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在2006年底前顺利完成,2007年进入推广应用和实施环节,改变了中国自动识别产业无标准可依的现状。一个多月来,本刊连续采访了协会负责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和参与这九项标准制定工作的各界专家及企业代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阐释新标准的内涵和意义,展示中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在大力弘扬自主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促进协会标准顺利实施,推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和市场健康发展。
协会标准专家谈
2006年12月15日,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发布了九项协会标准,本刊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标准化工作的专家:协会理事长矫云起先生和秘书长谢颖女士。矫理事长从协会标准的地位、发展趋势、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开展协会标准建设工作的目的,谢秘书长则详细介绍了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近年来在标准化工作上的投入情况及制定此九项协会标准的现实意义。
矫云起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理事长,原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在我国,协会标准是最近几年刚刚提出来的一个标准级别。我国加入WTO之后,作为今后科技发展的对策,科技部提出三大战略重点,即人才、知识产权、标准。其中,在关于标准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路中,科技部特别提出,我国当前的标准化改革要有协会标准。在有关标准化的法律里,目前虽然还没有协会标准的内容,依然是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这四类,但在今后我国标准化法的修订工作中,协会标准将被明确提出和定义。
制定协会标准符合国际趋势
为什么要考虑制定协会标准?从国际上的标准发展轨迹来看,标准化水平比较高的一些发达国家,都有协会标准,虽不同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但它有很高的地位,行业成员都遵守这个标准,在技术推进、技术开发、技术引进以及进出口贸易上都具有约束力的。还有一种叫做联盟标准的体系,在行业内部由几家企业或集团制定,但获得行业其他企业的一致承认,也是由协会标准派生出来的,是一种协会标准的补充。在标准制定工作上,政府没有必要大包大揽,出资、组织、制定和宣贯,而要逐渐放权给企业,这样对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是有好处的。下一步,协会应该在标准化工作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趋势。协会标准对行业内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行业目前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还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并为今后参与国际标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标准化工作是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自动识别技术行业,很多技术项目的发展都是从标准开始的,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在自动识别技术领域起步比较晚,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在国际上还有很大差距。在发展之初,技术、零部件、产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从我们行业的现实情况来说,标准还是相对薄弱的部分。比如说,这方面的国家标准少之又少,部分原因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产业还未形成,但随着中国自动识别市场的发展,这个薄弱项一定要被弥补。最近几年,我国自动识别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取得较大的成绩和变化,但仍然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因此,无论从技术开发还是企业管理,我们都需要从标准入手。
继续加大协会标准工作力度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归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优势,因为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主管全国的标准制定。当前,虽然有技术引导、技术开发、技术推动、技术引进等工作内容,但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我们协会的突出重点。目前协会日常工作中,一半的精力都是放在标准上,包括标准的制定、标准的修订、先进技术标准的引进等方面。
作为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标准来讲,我们主要的目的是对本协会企业技术、管理、质量和经营方面产生约束,这种约束也推动了我们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们的标准制定工作是按照协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这样的升级顺序来进行的,今后随着标准制定能力的加强,也可能会直接由协会标准跨入国际标准。这里面有三个关键点:首先是企业对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其次是市场对该标准的认知程度;还有就是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点、技术含量。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在协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中,采取的是一种务实、前瞻、开放的态度,所制定的协会标准都要求与国际接轨。现在可喜的是,我国自动识别产业成员单位,对标准制定工作的认可度很高,也很积极。我想,这将是我国自动识别产业今后在标准化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谢 颖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秘书长
近年来,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很快,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对产业规范性发展的要求十分迫切。从协会成立到现在,我们始终注重的就是要夯实产业基础-标准化工作,这是中国自动识别产业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初衷
几年来,我们为开展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基础,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条码、射频乃至EPC方面的书籍,从条码的生成设备到扫描设备,从射频读写器到标签,从跟踪国际18000系列标准的翻译到国标草案的起草,以及我们开展了多项有关标准化课题的研究;历经几年,协会搭建了一个众多会员参与的平台,为我们今天公布的9项标准的制定创建了和谐的氛围。其目的正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标准化”的定义: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为制定(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定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制定这9项标准的初衷,应该说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根基的重要。无论是早期进入中国的条码技术,还是当今人们关注的RFID,标准化工作存在很多的空白,这是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作为协会有义务和责任去带领会员做好这项工作。
协会标准制定工作的一般流程
标准的研究(包括标准化课题)和制定工作目前在协会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每年我们都将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计划,这是我们的基础工作。标准化工作得到了会员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体现了协会的凝聚力。这几年我们取得的成果已经证明了。协会组织制定标准(或研究课题),首先要将计划得到理事会的批准;然后根据具体计划通知所有会员,自愿报名参加。一旦课题组建立,我们将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议课题如何开展,确定纲要,进行分工,分阶段汇总、讨论,邀请有关高层专家给予指导,经反复修改形成最终稿。总体上讲,标准的出台将对业界和用户都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要想标准得到推广,还需要对标准进行宣贯,要做标准的释义和应用指南,要让企业和用户理解标准的内涵。因此,协会将在2007年开展对9项标准的宣贯。让更多的企业和用户用好标准,为企业的研发和用户的应用提供指导。
九项协会标准的现实意义
标准的出台,首先是历史性的改变了目前自动识别产业无标准可依的现状(相关技术产品、应用规范)。目前国家提出 “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 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这一新兴的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企业关注的就是自主的品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应用。但是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而且是行业公认的标准;或者换句话讲,也就是市场的准入问题没有解决,企业的产品是很难被用户接受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一个用户在选择产品应用时,都首先要看产品是否符合哪一级标准(当然,企业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时都要有企业标准)。然而,我们国家的企业实力还远不如国际上的一些知名企业,同时更没有可以主宰国际先进标准的能量。因此,社会对企业标准的认知度不高。所以,制定行业公认的技术标准,其一,对行业内从业企业的产品入市,有极大的帮助;其二,用户在选择相同类型的产品时,对产品的性能要求有了考核依据;其三,设备制造商可以根据标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性能的检测有了指标。其四,对于应用行业目前存在的数据不能共享,信息流不畅等问题,给予了规范应用的指导,对服务商和用户都带来了利益。
九项协会标准概述
新公布的九项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标准已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并进入实施阶段。据悉,此九项协会标准文本将于近期正式出版发行,而相关的标准释义(应用指南)的编写工作也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这里,我们仅对九项协会标准作一个简单概述——
《条码阅读设备通用技术规范》(AIMC 0001-2006)
该标准在有效采用ISO/IEC 15423-2004《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TECHNIQUES BAR CODE SCANNER AND DECODER PERFORMANCE TESTING》(信息技术-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条码扫描器和译码器性能试验)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条码阅读设备的功能指标、设备的分类和试验方法及应用分别进行了阐述和限定。
从内容上讲,此标准规范了条码阅读设备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指标及测试条码阅读设备性能的方法,并对条码阅读设备的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规定。本标准适用于所有包含条码扫描功能和译码功能的条码阅读设备的研发、制造及应用。
本标准制定的目的在于统一规范条码阅读设备的制造、集成、包装等过程,提供了条码阅读设备的应用指导。本标准制定的意义是通过规范条码阅读设备的功能指标、设备的分类和试验方法,促进国内自动识别企业对条码阅读设备的研发、制造,并指导相关行业用户的应用,促进自动识别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
《无源射频标签通用技术规范》(AIMC 0002-2006)
本标准规定了无源射频标签的通用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标签结构、工作原理与分类、一般技术要求、柔性标签技术要求、硬性标签技术要求、测试等八个部分。参照了ISO/IEC 18000-n系列标准,包括:低于135kHz(ISO/IEC 18000-2),13.56MHz(ISO/IEC 18000-3),2.45GHz(ISO/IEC 18000-4),860MHZ-960MHz(ISO/IEC 18000-6),433MHz(ISO/IEC18000-7),ISO 15693,ISO14443。此外,标准的数据定义类文件引用的是:《信息技术:用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技术》(ISO/IEC 18000-1)第一部分:标准化规定的体系结构和参数定义。
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但是它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本标准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的工作流程及标准化工作导则的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编写,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RFID应用特点,针对RFID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签,确定了一套共同遵循的基础性的物理结构和特性,以及测试方法作为射频标签通用技术规范的主体内容。
《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低于135kHz》(AIMC 0003-2006)
《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为13.56MHz》(AIMC 0004-2006)
《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为2.45GHz》(AIMC 0005-2006)
《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为860-960MHz》(AIMC 0006-2006)
《射频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频率为433MHz》(AIMC 0007-2006)等5项标准
此5项《射频识别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协会标准是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编写,根据ISO/IEC 18000-2、ISO/IEC 18000-3、ISO/IEC 18000-4、ISO/IEC 18000-6、ISO/IEC 18000-7空中接口标准设定的频率范围,分别针对频率低于135kHz、频率为13.56MHz、频率为2.45GHz、频率为860-960MHz、频率为433MHz等的读写设备,针对RFID系统功能指标、读写器技术结构框架、关键技术指标和应用指标四个方面予以规定。此外,本标准对于读写器设备的测试项目、测试条件与测试方法也给出了相对全面的基本规范。未在ISO/IEC 18000空中接口范围的专用RFID系统设备可参考本系列标准相近频点读写器设备的通用规范。
目前已经投入应用的RFID系统种类繁多,产品的多样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从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任何一项RFID应用所包含的RFID系统至少有两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电子标签是自动识别物品信息的载体,读写器的基本功能是(无接触地)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或向电子标签中写入相关的信息。本系列标准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RFID工作频点,针对RFID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写器,提出一套共同遵循的与读写器设备相关的基础性的技术参数以及与读写器设备相关的基本内容,作为射频识别读写器通用规范的主体内容。
《汽车零部件用GS1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AIMC 0008-2006)
本标准参照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制定的《EAN·UCC通用规范》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编码、符号表示方法、条码标识位置等六个部分。标准规定了汽车零部件用GS1系统编码的数据结构,及条码标识的符号表示方法和标识位置,适用于各类汽车零部件GS1系统编码和条码标识的编制及使用。
该标准制定的目的在于规范统一各类汽车零部件编码,并通过自动识别技术手段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可追踪与可追溯性。通过对零部件的统一标识与自动识别,明确质量问题归属,便于汽车厂商售后服务,提供识别假冒伪劣零部件的技术手段,有助于零部件和整车企业对供应链的全程管理,有利于企业对缺陷产品的召回,对促进我国零部件企业的诚信和品牌建设,为电子商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格式,提高我国零部件在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自动识别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AIMC 0009-2006)
本指标是在对我国自动识别企业的经营模式、业务种类、经营规模、资产状况和技术服务能力等内容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并经广泛征求意见后,在充分讨论和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指标对自动识别企业及其类型给予了初步界定,以引导我国自动识别企业的发展方向。标准中将自动识别企业划分为技术研发型、生产制造型、渠道销售型、增值销售型、系统集成型等五个企业类型;同时,针对每个类型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设定了从A级到AAAAA级的五个级别,其中各级指标的选取主要是依据国内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
协会于2006年起研究制定“自动识别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并于2007年组织开展自动识别企业评估活动,对自动识别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自动识别企业分类与评估工作视自动识别行业发展状况,每两年做一次相关修订,将成为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制定者心声
2006年协会颁布的九项标准,实现了协会工作在标准化领域的突破,将成为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此,本刊特别采访参与制定和编写工作的其中六位业界专家,请他们介绍了各项协会标准的制定背景和对中国自动识别产业的现实意义。
顾承伟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条码技术工作组副组长、《条码阅读设备通用技术规范》主要参与制定者
从技术发展和市场规范来说,制定相关技术规范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毋庸置疑。2006年协会标准化工作专门为条码阅读设备做一个通用的技术规范,其中有很重要的市场环境背景。
条码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已有多年。其中一维条码的产品种类和厂家非常之多,特别是国外的厂家,既有技术实力,又有资本和市场实力。这样一来,在条码领域,各国家、各厂家都有各自的标准。而反观整个市场,国内自动识别行业长时间以代理商为主,我们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来什么就用什么。
中国自动识别行业经过这些年国内厂商长期不懈的努力,加上国外厂商的示范、帮助作用,确实已经到了对一些重要技术、产品、服务进行标准化规范的时候了。应该让标准、规范符合或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便于国内外所有自动识别企业都可以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展开商业竞争。
基于此,行业协会有必要制定《条码阅读设备通用技术规范》为市场的有序发展,公平竞争,政府部门的合理监管,用户的放心使用,提供一个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规范。
条码阅读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公布以后,应该引起相关厂家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整个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和政府监管环节都应该认真了解和高度重视这项新规范。对外商来说,既然要把产品卖到中国,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在制定规范的过程中已经参考和结合了各个厂家先进的和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但难免有一些国外的小厂家在今后进入中国市场时会面临这些问题。对大厂家来说,这个规范也是今后在中国推广设备的一个参考,知道哪些产品是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对中国的生产厂商来说,这就是我们设备生产的最基本的标准,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能生产和销售,因此对研发和产品定位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武岳山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射频技术工作组副组长、《射频识别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五类)主要参与制定者
《射频识别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射频工作组的平台上完成的。《规范》集中了业内技术专家的智慧,也充分发挥了协会平台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RFID系统的工作频率是RFID产品(电子标签和读写器)最重要的参数。工作频率不同,相应的RFID系统的应用特点也不相同,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技术实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例如,较低频率的RFID系统由于工作频率低,电磁场穿透有机体的能力较强,人体对RFID系统工作的影响也较小,所以更适合于动物识别等应用;较高频率的RFID系统由于工作频率高,电磁波的波长较短,更有利于定向读取电子标签且具有较远的识读距离,但其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等。据此,相关标准依据ISO/IEC 18000空中接口标准设定频率,将《规范》文本从最初规划的单一文本演变为依频率划分的五个部分。
《规范》的这五个部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我们建议读者关注与其研究或开发产品直接相关频率的内容即可。《规范》从标准的角度较为全面地给出了有关RFID读写器的技术要求,对RFID读写器产品的研发与测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产品研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对其测试的需求。《规范》既是对RFID读写器的技术要求,也是对RFID读写器技术的一个高度概括与总结。其价值体现在《规范》对RFID读写器技术概括的完整性描述,包括有关读写器的原理及分类、系统功能、读写器结构框架、关键技术指标、应用指标及有关的测试项与测试的基本方法。
有关RFID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是近年来业内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自2004年初射频工作组成立时,便将跟踪研究RFID技术国际标准的工作作为射频工作组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说,几年的跟踪研究为协会制定自主的技术规范预作了铺垫。
2006年度完成的《射频识别读写器通用技术规范》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我们不敢说《规范》是完善的,但其对国内RFID技术的发展与产品开发的引导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规范》在国内以协会标准的形式发布属首次尝试,还寄希望于在应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有关《规范》的宣贯工作在年度理事会上已作了安排,发布、学习、实践与反馈将是一个基本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关测试的内容有可能成为关注点。
此《规范》是国内首次正式发布的协会级RFID技术标准,作为制定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我将会非常关注有关反馈信息的收集。有关RFID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是一项多层面、多层级的复杂工程,虽然目前尚无《规范》的进一步修订计划,但我们希望通过应用实践的检验与修订,将它变成一项可以贯彻与实施的国内标准。
鞠苏明 业界专家、《无源射频标签通用技术规范》主要编写人员
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国内获得快速发展的自动识别技术,在个别专业(行业)应用领域已形成了相关的技术规范。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更是将RFID技术在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应用看成是独一无二的最佳匹配。因而,在国际范围内,有关RFID技术与应用的讨论、产品的推陈出新、国际标准的日趋完善,标志着RFID技术将由萌芽状态日渐走向成熟。
鉴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RFID技术在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应用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FID技术的研究及产品的开发在国内也初步形成一定的实力和规模,为了更好地引导并促进RFID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有必要通过技术标准的方式对RFID相关产业链进行规范,以利于产业向着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兼容和互操作性,鼓励国内产品走向世界。通过标准的方式,也可有利地促进有关国内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对中国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国际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国内缺乏统一的关于射频标签规范的情况下,国内射频标签生产厂家往往都根据自己的方法和指标测试标签。由于关注点不统一,性能方面的评价依据不一致,使得用户在选择各个厂家生产的标签时感觉可比性较差。通过此项标准的出台,可以说,国内射频标签生产领域统一了标签的测试指标和测试方法,这对所有相关生产方和需求方都是一件好事。另外,借助于此规范,新进入该行业的厂商得以快速建立生产和测试方案,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射频技术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
《无源射频标签通用技术规范》(AIMC 0002-2006)中,我认为有关射频标签机械性能和耐受高低温等内容应该引起标签生产厂商的注意。
每个射频标签在出厂的时候,一定都已经确保技术性能可以充分发挥。但是由于用户在使用时往往会造成射频标签弯曲、压迫、振动和跌落等情况,加上工作环境温度的变化,很容易使标签发生机械损耗,造成性能变化。因此,在此规范文件中,我们重点说明了这些方面标签特性的测试环境、设备、流程、方法和指标等内容,主要是希望国内外相关厂家能够共同把注意力集中到这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共同研究最适合对射频标签产品进行评测的方法。
实事求是地讲,因为我国RFID技术领域本身处在一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因此当前制定的规范很有可能会在性能指标上和测试方法上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的,有利于我们加深对RFID技术和应用过程的认识,会更好地促进中国自动识别产业的发展。
该规范发布后,我们将在宣贯过程中积极收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如有必要,再制定今后进一步的修改计划,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丁晓云 业界专家、《条码阅读设备通用技术规范》主要编写人员
20世纪70年代,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为POS的自动扫描结算和信息的快速获取提供了方便、快捷、准确、可靠的途径,引领了一场全球化的商业革命。目前,商业POS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条码自动识别技术的用户达上百万家。条码技术作为一种关键的信息标识和信息采集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全球各个行业,成为各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自动识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信息化识读设备作为获取物品信息的必备工具,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我国条码自动识别技术行业而言,虽然国内条码企业在系统应用集成方面,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应用需求,但国内条码应用系统中所使用的条码生成、识读、数据采集、检测等系列产品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的条码自动识别技术设备。
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条码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已酝酿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昂贵的条码阅读设备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有关设备价格昂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设备专利以及核心技术都被个别外国公司所掌握,从而形成了垄断壁垒,导致有关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同时,国内有关条码的标准都是集中在条码码制上面,并没有对作为条码信息获取的条码阅读设备进行规范。这导致条码阅读设备在进行设计、生产以及广泛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条码技术的应用。
经验告诉我们,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是支持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后发国家每一个行业中产品价格的降低,都缘于本土低价产品的兴起和竞争力的增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往往能够带动一系列技术的创新。而标准的成功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同样,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通过本规范的制定和在国内的推广,规范统一条码阅读设备的生产、制造标准,必将促进国内条码阅读设备的生产、制造、研发,便于指导用户的应用,达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共识,促进管理自动化,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因此,促进公共利益是制定规范的基本出发点,遏制跨国垄断的进程,从而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效益。
目前,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已在我国的零售、金融、税务 、证卡、票据、邮政、制造业、烟草行业 、纺织行业、气瓶、医药行业、工业、制造业、家电行业、农产品、军工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不同的行业应用中,条码阅读设备所表现的优缺点不尽相同,本规范针对目前众多的条码阅读设备,从产品设计原理上进行了系统性分类,给出指导性的功能指标与测试方法,为用户、制造厂家提供一个能达成共识的指导性标准。为此,了解条码阅读设备的设计机理,选择合适的条码阅读设备是国内条码厂商销售及用户选择时应该关注的重点。
在实际应用中,条码阅读设备的首读率、景深、阅读范围、误码率、纠错能力、跌落、电磁兼容性、抗光扰度、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技术指标和条码阅读设备的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方面的相应规定,以及条码识读设备标准检测时需采用的测试卡的质量等级要求和制作方法等,也是条码厂商应该关注的。
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必须有一条完整通畅的产业价值链。条码自动识别产业链应包括设备的生产商、渠道商和用户,生产商是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条码自动识别行业突出的问题在于产业链不完整,条码技术设备的生产和市场需求不匹配,设备价格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缺乏能够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产品,低价设备市场供给严重不足,阻碍了我国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应用推广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庞大的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高昂的设备价格。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当前条码自动识别产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刻不容缓,亟待突破。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国内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企业绝大多数是近年来出现的,发展时间短,在科研开发方面的资金储备和投入少,研发上往往遭遇国外条码设备企业的专利壁垒,限于经费和科研能力,一时也难以突破。而且,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发展的这些年,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十分有限,导致政策缺位现象严重。因此,亟待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科研服务支持。同时,由于我国条码阅读设备长期依靠进口,条码阅读设备的关键性能指标均以国外个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为标准,国内条码厂商的产品指标难以得到认可,存在着国内商家用户被国外厂商误导高消费的情况。
《条码阅读设备通用技术规范》的出台,为广大用户和制造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填补了我国条码阅读设备技术标准的空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为我国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对条码阅读设备的分类和相应的关键性能指标认知率较低,2007年标准宣贯的重点是推广条码阅读设备的基础知识,指导用户选择适合其应用的产品,并了解正确的条码阅读设备关键指标的测试方法。
钱 恒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射频技术工作组副组长、《汽车零部件用GS1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标准主要参与制定者
《汽车零部件用GS1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的组织编写初衷是规范、统一我国各类汽车零部件编码,并通过自动识别技术手段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可追踪与可追溯性,提升我国汽车产业信息化水平,帮助我国汽车整车企业向售后服务要利润。
此标准对促进我国零部件企业的诚信和品牌建设,为汽车零部件的电子商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格式,提高我国零部件在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起到技术支撑的作用。
标准的制定将得到国内外汽车厂商及自动识别技术系统提供商的关注和重视。《汽车零部件用GS1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的价值有三重:
对整车厂:
1)对未来统一的电子平台采购,打下零部件数据标准化基础;
2)可用来防伪防窜货;
3)加强质量追溯和售后服务。
对零部件厂:
改变现有编码对多个整车厂要多头编码的现状,增加在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
对自动识别企业:
站在自动识别技术行业为汽车行业提供了一个自动识别解决方案,为自动识别技术企业进入汽车行业提供了一个指南,也使汽车行业客户更容易接受自动识别技术。
今后我们对该标准的宣贯工作重点将围绕汽车零部件企业试点应用来展开。此外,我们也考虑围绕该标准中的零部件直接标记技术(DPM),以及ISO/IEC 15424 ISO/IEC15434 等基础标准,由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向国标委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在协会领导下,今年将继续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把标准在技术和实施中做实,让企业用上、用好。
李长军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战略研究工作组组长、《自动识别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主要参与制定者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自动识别技术产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目前已初具雏形。国内已有上千家企事业单位从事自动识别技术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系统应用开发,并从原来的代销国外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了自行研制、开发、生产,正向国产化迈进。但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产业链不完整,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各类自动识别企业的业务背景、经营规模以及服务质量差别较大,类型各异,良莠不齐等突出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自动识别企业之间竞争行为不够规范,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现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为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自动识别企业的综合能力,规范自动识别市场秩序,提高自动识别企业服务能力,推动自动识别行业自律,引导自动识别技术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良性发展,在国内建立并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发展环境;客观全面正确地反映行业实际情况和问题,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对自动识别厂商而言,本标准的价值不言而喻,自动识别企业通过参与评估活动,将会更清晰了解自身在产业中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水平,对企业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优势和不足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另外,标准的进一步推广和评估活动的开展也将对自动识别产业的企业品牌、企业资质和社会形象上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标准制定后,协会将在今后的两年内,组织对协会成员单位的评估工作,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和其他有关工作相配合,使我国自动识别产业发展成为一个行业结构合理,企业分类明确,企业层次分明,专业队伍完善的产业,提升企业和协会的品牌知名度,推动自动识别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近2-3年内企业评估工作的企业等级结构将大致保持对A类企业扶植新生,适当降低门槛,约占30%;AA、AAA企业约占60%;AAAA、AAAAA企业从严从实,宁缺毋滥,所占比例不超过10%。此项活动完全是在自动识别企业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的。
目前,协会通过招标方式,已经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此项评估工作。我们将在评估工作开展的同时,对标准进行宣贯。2007年初,自动识别企业评估工作在逐步展开,在企业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将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评估指标,使其更符合我国自动识别行业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相关标准主管部门联系,积极申请国家标准的立项。
一直以来,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深刻认识到标准化工作对产业的自主创新、规范发展的重要性,也始终在积极探索和引导自动识别企业参与自动识别技术标准化工作,最终经过专家们多次的讨论、修改,使《条码阅读设备通用技术规范》(AIMC 0001-2006)等九项协会标准的制定工作顺利完成。
制定工作只是协会标准履行其行业使命的一个开端。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2007年工作计划中,我们看到“标准宣贯”成为新一年工作的重点。协会将围绕此9项标准,分别由各专业技术工作组牵头组织编写有关材料(应用指南),在业内及用户范围进行标准的宣贯,以利于推广应用和标准的顺利实施。
2006年协会颁布的9项标准,改变了中国自动识别产业无标准可依的现状,这将成为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今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投入的加大,还将有更多的协会标准陆续出台,进入中国自动识别产业,为中国自动识别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推动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