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和电信业都处于转折变革的关键时期,如何使电信业更好地服务信息化,如何实现电信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久前在重庆成功召开的第七届信息港论坛就此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激情碰撞 理性反思 沟通从这里开始
主 持 人:郭小红《中国电信业》主编
时 间:2007年9月
在信息化和电信业都处于转折变革的关键时期,如何使电信业更好地服务信息化,如何实现电信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久前在重庆成功召开的第七届信息港论坛就此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此次论坛围绕“信息化进入网络合成新阶段,新阶段赋予信息港新使命”这个主题,专设了信息网络技术趋势、移动商务和行业应用、ICT与信息社会三个主题峰会,业内领导及一流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观点。专题峰会后还开设了信息网络融合与移动商务发展两个圆桌论坛,增强了演讲嘉宾与听众的现场互动。
本刊主编郭小红成功主持了主题为“移动商务发展前景和政策策略”的圆桌论坛。短短一个小时的圆桌论坛,听众提问踊跃、气氛热烈,现把现场听众关心关注的在移动商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嘉宾们相应的精彩回答摘编于此,以飨读者。
移动商务渐入佳境——
● 市场:规模初具 前景广阔
● 政策:有空白有瓶颈无禁区
● 应用:产品贴近需求 开发注重合作
本刊记者 阿杜 摄影 张松延
市场:规模初具 前景广阔
主持人:当前世界电子商务进入发展增长期,其中移动电子商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移动商务的各种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对于网络运营商、银行、信用卡结算单位、相关设备开发商来说,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前景颇为广阔。移动商务也是本次信息港论坛的热门话题之一。那么,中国移动商务发展现状如何?
叶兵:移动商务是指通过移动网络或终端实现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借助于短信、WAP(GPRS、CDMA、3G)和RFID等方式实现,应用涉及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移动订票、手机电邮、移动搜索等领域。它彻底克服了现代商务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与商务主体最为贴近,是一个市场需求很大的综合信息服务领域。
2002年,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以及西欧地区的大运营商都纷纷推出了新的移动商务服务,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收益。Data-monitor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截至2005年,全球移动商务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17亿美元。到2008年底,全球通过手持终端设备上网的人数将超过通过PC上网的人数,全球移动商务用户数量将达到16.7亿,将产生5540亿美元的收入。仅2006年,美国就有5000万手机用户利用手机支付收费信息、商品以及服务方面的信息。5000万相当于美国人口的17%,也相当于美国全部手机用户的26%,他们向移动电子商务支出的费用大约为150亿美元。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移动电子商务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在中国,2004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与相关银行联合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基于WAP通信方式的手机银行业务2005年2月开始出现。截至今年7月,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5亿,移动数据用户数量接近1.25亿,移动电子商务正在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前景。权威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移动商务应用市场规模为78.2亿元,2009年,中国移动商务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30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9%。另据调查,45%的国内企业有明显的移动商务需求。我们预测,当前的移动电子商务已初具规模,在以娱乐休闲为主的个人短信迅猛发展后,以移动营销为核心的企业短信和移动电子商务即将成为下一个市场引爆点。
政策:有空白有瓶颈无禁区 主持人:近期有一些媒体发表观点称,阻碍我国移动商务和手机购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额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方面规制管理不到位,行政不作为。一些人更是尖锐地指出,当前政策制定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政府部门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迟迟不能明确,让企业无法沿着一条合理合法的道路发展,只能打“擦边球”。显然,目前,移动商务作为新兴业务,尚缺乏明晰的行业规范,包括准入政策、监管政策、网间漫游、资源共享、服务质量保障、服务规范制订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才能支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移动商务在应用方面的诸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个关键原因是管制政策模糊给运营商带来很多疑虑,一些在实践中得到用户欢迎的创新应用还不敢大张旗鼓地发展。那么,移动商务市场是否存在所谓的“政策瓶颈”?下一步推进着力点应该在哪里?移动给电子商务带来了什么新的变化?在移动商务的发展中,又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汪向东:你提出的现象和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就拿移动商务的核心业务移动支付来说,其相关政策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电子签名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的出台为电子化支付在政策和法律地位方面奠定了基础,但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小额支付等问题相互交错,一直被视为敏感地带、灰色领域,发展比较缓慢。一些所谓“手机购物”平台利用通信话费或SP预置账号进行“小额支付”,信用受到人们的质疑,而在易趣等手机购物平台上达成的订单,最终还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支付。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业务发展近5年,用户才超过1000万。移动支付是电信增值业务与银行增值业务交叉地带的中间业务,它有不同的业务类型,适用不同的政策,不可一概而论。在国外,由于中间业务的发达,移动支付存在运营商主导、银行主导、第三方支付平台、交叉合作等多种模式。在中国,非银行机构推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比银行更高,但移动支付涉及金融业务的又必须接受金融监管,往往需要银行介入,或参照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无疑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在具体的业务发展方面,目前有关政策并无明文规定,也可以说并无明文阻碍,也就是“有空白无禁区”。总之,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要求政策加快调整和创新。这不仅是政府的事,需要各相关方面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电子商务移动化是大势所趋。移动给电子商务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在用户层面,移动通信的庞大用户基础、安全性、唯一对应性的特点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技术层面,固定与移动的融合、传输与内容的融合,产生了新的业务与发展模式;在市场层面,在网络、终端、浏览器、应用、内容等发展基础上,整合创新的基础得以奠定;在商业模式层面,移动通信预付费的方式以及手机、信用卡捆绑的模式,有利于移动商务的发展;在政策层面,国家给予了鼓励性政策,《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发布是重大的利好因素。总之,相对于基于固网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商务有助于突破原有的支撑体系层面的瓶颈,尤其在安全、信用方面,对支付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也将带动技术标准的发展,同时能够在交易、支付、经营、管理等方面给用户带来重要的新价值。令人欣慰的是,今年6月公布的《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小额支付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新型服务模式”,并要求“大力推广银行卡等电子支付工具,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的发展”。在国信办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移动等运营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就“十一五”规划中移动商务试点工程的落实问题进行密切沟通。同时,央行对参与者金融方面的资质要求门槛虽然会有提高,但总体思路是鼓励电子支付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对移动运营商这样的国企发展移动商务是更加有利的,牌照问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合作等方式予以解决。
总之,移动商务的发展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电信运营商将从单纯的通道转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者,成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中坚力量。二是中小企业移动信息化的渗透率是移动商务应用向广度发展的重要基础。三是移动商务的发展必须以应用为着力点,要针对当前用户端存在的主要障碍,采取相应策略。在消费习惯上,要宣传和培育用户,使之产生应用移动商务的兴趣;针对用户的安全顾虑,加强和保证网络、应用、交易、信息的安全;在信用体系上,实施品牌策略,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创建名牌;在服务上,要创新模式和产业链。四是由于金融发展和用户支付习惯差异,移动支付在我国目前处于发展初期,基本特征是发展不足,而不是发展过度。五是面对移动商务相关政策“有空白无禁区”的情况,运营商需要学习民营企业市场创新的开拓精神,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沟通,推动移动商务的发展。
应用:产品贴近需求 开发注重合作 主持人:手机的普及与多种应用的推出使得手机已经不仅是通话工具,更是一个工作、生活与娱乐的平台。面对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围绕移动通信媒体化和多用途化,中国移动通过全面的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开发应用和多层次、多品种的移动电子商务产品推广,有效地拓展了服务空间,提升了企业品牌,赢得了市场的主动,充分践行着中国移动作为移动信息专家的社会责任,也赢得了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的认同。据我所知,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很早就推出了基于手机钱包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目前进展怎样?成效如何?又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可供同行分享?中国移动推进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定位是什么?
聂晶: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很早就推出了基于手机钱包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目前,已经与13家银行开展了业务合作,开通了缴纳公共事业费、购买福利彩票和演出票、小额保险、游戏点卡、书报等10多种应用,手机钱包用户超过40万,且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月均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其中,采用二维码的移动订票业务得到了广大移动客户的青睐,业务覆盖上海30多家影院,月出票量近1万张;不久该项应用还将推广到火车票、飞机票的订购中。可以看出,手机钱包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青睐,这是因为移动支付随身、随时、随地、安全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更便捷、更安全的支付方式的需求。特别是在安全性上,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支付确保了端到端的安全性,基于实名制手机号码的交易更增强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当前,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时机日趋成熟。 首先,内在基础已经具备。一是用户已成规模。截至2007年7月,国内手机用户数已达5.08亿,庞大的用户规模奠定了移动支付的用户基础。二是技术基本成熟。基于GPRS通信网络的远程支付技术已经成熟;基于智能卡的近距离支付技术基本成熟。三是尝试获得共识。目前,国内已经尝试了话费支付、积分支付、小额支付、银行卡支付、非接触支付等多种类型的支付模式,联合金融、航空、零售、公共事业单位、内容提供商等多行业伙伴进行了广泛的业务尝试,移动运营商对移动支付的定位和商业模式的理解更加透彻,与相关行业也达成了更多共识。
其次,外部条件基本成熟。一是电子支付习惯已经形成。用户已经逐渐习惯银行卡、网上银行、电子钱包等电子支付手段;话费支付、积分换购、手机钱包的推广使得用户逐步接受了手机支付的概念。二是社会生活需求旺盛。对于各类生活账单,人们急需更加快捷的支付方式,例如远程支付、现场支付等。
从近年来上海移动手机钱包业务的发展中,我们得到了四点十分有益的启示。
第一,移动状态下,人们更愿意使用移动支付工具。有关数据显示,今年2月和8月,上海通过手机钱包进行话费交易的交易量比平时增加了约30%,这主要是因为2月和8月分别是春节和暑假,适逢用户外出离沪的高峰期,利用手机钱包进行充值的用户也相应增加。
第二,移动支付应该贴近日常生活。在手机钱包业务中,最活跃的交易分别是移动话费缴纳,水、电、煤、电话等账单交纳以及演出票、电影票等娱乐消费。因此,将最贴近日常生活的业务应用作为切入点,更有利于移动支付工具的普及和推广,有利于培养人们使用移动电子商务的习惯。上海移动在手机钱包的推广期间就以缴纳话费和公共事业费为突破口,使得交易量迅速增长。
第三,移动支付用户的支付能力强。统计显示,移动通信客户中的中高端客户是使用移动支付的主力军,手机钱包用户中,ARPU在50元以上的超过60%。
第四,移动支付满足远程和现场支付两种需求后,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我国的移动支付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链各方需要积极合作,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注重用户体验,打造便捷、安全的移动支付工具,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叶兵: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四缺一低”,即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经验,抗风险能力较低。而移动通信则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随时、随地、随身、覆盖面广的特点。去年,中国移动做了一项有5万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91%的人24小时手机不离身。同时,由于手机具有价廉、便携、方便、易用、普及率高的优势,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呈现出“两低一高”的特点——低应用门槛、低应用成本、高便捷性。因此,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成为政府和企业信息化的有效选择。从而,中国移动响亮地提出了“立足移动信息专家,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即依托中国移动现有网络和客户优势,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推进行业信息化应用,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起到支柱作用。
针对用户多样、个性的信息化需求,中国移动确立了信息化定位:坚持移动的导向,坚持终端的导向。在行业信息化领域,中国移动的发展思路是:面向两类目标客户,采取两种模式推进信息化。一是面向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客户部署移动代理服务器(MAS)应用。这类客户一般具有Intranet及独立数据库,各类应用系统较为完备,而且有专门的IT部门和人员,MAS应用能快速有效地耦合集团客户侧现有的IT系统,提供多业务类型标准接口,与移动侧网络连接,实现信息移动化。二是面向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行业客户提供应用托管(ADC)业务,这类客户大多自身没有Intranet,多数应用系统未建设,而且没有专门的IT部门和人员,ADC业务实现“变卖为租”可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和全面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中国移动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关注社会热点,大力拓展重点行业应用,目前已经在“三农”、社会和人身安全、金融证券、教育、警务等行业和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三农”领域,中国移动在农业部指导下开展“农信通”业务,关注农村政务管理、农业生产、农民民生,目前31个省级公司已经与省级农业厅局、农委等75个涉农部门签署全面合作协议,248个地市移动公司与342个地市级涉农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全国“农信通”用户已达2000万户。在社会和人身安全领域,与公安部签订合作协议推广警务通和定位报警,共同制定并下发了《警务移动规范和建设指导书》,目前警务通用户数已经达到20.4万。在证券行业,与证监会、证券业协会及八家主要券商合作推出财信通俱乐部,开展投资者风险教育,目前在3省试点,将于10月在全国推广。在金融行业,与十余家全国性银行开展合作推广银信通业务,通过短信、GPRS等多种无线接入方式,满足银行客户实时金融信息、银行员工移动办公和生产控制等信息化需求的业务解决方案,帮助银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在城市管理方面,创新推出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与建设部联合下文推广城管通,目前北京、上海、扬州、成都等12省份28个城市签署了合作协议。此外,中国移动在生产安全、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消费安全、医疗、教育、党员廉政教育等方面的移动信息化应用,都取得了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