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各种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国计民生——毕竟,民以食为天。RFID技术的出现似乎给农产品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与此同时,RFID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并不十分顺利,想像中的蓬勃之势迟迟没有出现,据IDTechex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国最大的市场居然是身份证、门禁等“卡”领域。这些领域要么一般RFID公司无法分得一杯羹,要么就是项目太小,利润有限,与“RFID春天”的期待相去甚远。RFID市场开拓遇到困难,国内食品安全令人担忧,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这三者碰撞到了一起,促成了“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呱呱坠地。一时间,各类媒体充斥着此类研究文章和新闻,似乎这给RFID的应用找到了一片宽广的天地,给农产品安全找到了一剂良方,给奥运食品安全找到了护身法宝。
事实果真如此吗?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安全追溯是否会成为一个美丽的神话?
1、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因素
(1)生长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水和空气,如土壤中含量偏高的铅、汞、镉等重金属离子和生活污染;灌溉用谁中含有工业污水等;种植地周围环境中空气含有大量工业废气等。
(2)生产性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未充分腐熟的粪便。由此造成的农药残留等问题。
(3)有害生物侵染。如虫害等,影响农产品的品相、品质。
(4)人为管理因素。加工包装环节的温度、环境影响。设置加工关键点(CCP)并对其进行标识,实现对关键信息的记录,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追溯到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关键点的管理信息。
2、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模式
以基于RFID的猪肉追溯管理为例(注:猪肉可以归类到广义的农产品的范畴)。将RFID应用于猪肉供应链中,使用RFID及网络数据库技术将猪肉供应链上的各类生产流通及质量安全信息有效集成,通过对供应链全程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将猪肉供应链与视频安全理念相结合,构建基于RFID的安全猪肉监控追溯系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数据以及信息的汇总,使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追踪,确保整个供应链过程的透明化。具体地:
(1)养猪场。猪在出生后即挂上载有唯一ID的RFID标签,生产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均需采集并记录关联对象的ID号码作为记录的索引号。
(2)运输节点。生猪或猪肉产品流入市场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些控制点(如市境道口),对经过的生猪数量、检疫状况及运输状况进行核查和记录,为猪肉供应链的追溯提供生猪或猪肉的在途信息。
(3)屠宰场。完成屠宰、去皮、去毛、修割、检疫等过程,记录生猪的加工信息。完成后以白条肉的形式运往销售点。
(4)销售点。根据消费者要求,对白条肉进行分割、称重、打包后出售给消费者。
根据HACCP管理体系确定关键控制点,将猪肉养殖、运输、屠宰、流通的关键节点作为信息采集点,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并保证所获得的信息能够完全反应猪肉质量安全问题。RFID技术在这个管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使用电子标签进行信息采集,减少了录入工作量,二是作为一个“索引”,将原本断裂的信息链条连接了起来,使各种信息可以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传递。在全部的过程中,RFID只是信息的采集和表示工具。
3、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上述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因素和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出,基于RFID技术的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需要解决以下诸多方面的问题:
(1)追溯系统架构:C/S还是B/S模式?
C/S即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模式,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客户端相应速度快,但是客户端维护工作量巨大也是这种模式的显著缺点。
B/S即Brow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客户机上只安装一个浏览器,浏览器通过Webserver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不需要安装任何专门软件就能够实施操作,客户端零维护。当然,这种模式下运行速度、数据安全则远不如C/S模式。
比较这两种模式,个人认为,在农产品生产的“第一线”——田间地头和店铺采用B/S模式,而在加工工厂、配送中心、销售现场可以考虑采用C/S模式。这样的搭配模式或可以比较好地结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现实,解决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2)追溯系统管理主体:谁负责安全监控?
欧盟在牛肉可追溯系统基于“牛肉标签法”,简单地说就是采用EAN/UCC-128条码对牛肉进行标识以实现“可追溯性”的生产。美国根据PACA(Perishiable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ct)条款要求建立农产品的完备档案,从而实现可追溯性。我国目前不仅没有一部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来作为农产品安全监控的依据,而且主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涉及卫生部、农业部、轻工业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进出口检疫局等数十个,非常混乱,标准也很难统一,这就难免导致市场执法和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出现相互依赖和推诿的现象。
让企业来运营?企业是逐利的,在暴利的驱使下人命关天的药品都敢造假,农产品算什么?如果不是由独立的、非利益相关组织和部门来负责安全监控的话,再好的技术也是摆设,再完善的系统也是纸上谈兵。我国在药品监督行业出现的问题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3)追溯系统建设:成本如何分摊?
从产业角度看。农业是我国各产业中信息化程度最低的产业,大多数农业生产地区和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率极低,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和档案经常丢失或者根本就没有。从国家信息技术设施来看,“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中国电信到中国网通。”中国互联网南北割据造成的网络不畅势必严重影响农产品供应链数据的及时采集与传播。在这样的基础设施和人员素质条件下,RFID是不是天方夜谭?
整个追溯系统的构建需要协调的单位非常多,耗资也十分巨大,由谁出钱建?运营和维护的成本谁来承担?最终成本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消费者是否愿意承担高昂的转嫁成本?有否可能因不愿意承担如此的高价安全敬而远之?建立这样的系统一定要避免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4)追溯系统作用对象:要管理谁?
真正迫切需要监管的不是从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到超级市场的那些产品——这些产品从生产到储运到检验到销售本来就有相对严格的手续和规范。需要监管的是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散户”——普通农民和小商贩,他们的产量和销量远远高于上述的“大户”,老百姓对“散户”的依赖更多,他们对国民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更大。目前的基于RFID的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缺乏的是“植树造林”。
(5)RFID标签如何用?
一是选择何种RFID标签。不同频段的标签有不同的特点,似乎没有哪种标签是完美的,要么是读写距离太近,要么是恶劣环境下读写效果不好,要么是价格过高,要么是体积过大,必须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作出适当的选择。
二是标签内存储哪些内容。如果是储存ID,则对网络建设要求很高,需要把网络铺设到田间地头、猪圈当中,否则所谓的“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加工”就是骗人的把戏;如果是储存完整数据,则标签的价格和体积问题又难以解决。
三是RFID标签用到哪个层级。RFID的应用必须和其它的识别技术如条形码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性价比,也不是一种标签就能解决农产品供应链中所有的问题。
提出这些问题不是对RFID技术的否定,更不是对RFID在农产品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的否定。新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也必须结合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来进行,否则只能是画饼充饥。将RFID技术应用到农产品、食品的安全追溯管理中,初衷无疑是美好的,前景也十分的广阔,但不要对RFID期待过高,对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