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右一)12月1日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物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由1991年的3万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75.2万亿元,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22.2%。井 韦 摄
□ 本报记者 王 越
11月21日,《上海构建国际物流中心的标准化支撑体系及相关标准研究制定》科研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至此,上海市为构建国际物流中心而出台的《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多项标准,为我国物流配送体系打造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如同乘客凭借“一票换乘”在各条轨道交通间轻松转换一样,上海物流业也在不同的运输方式间实现了“零换乘”。
“1234”夯实基础工程
现代物流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根据《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要求,该市几年前就已经启动了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应用示范工作。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物流信息标准化是现代物流产业标准化的核心。《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现代物流国家标准体系表为指导,经过调研和对比分析,建立以“1234”为主要内容的上海现代物流产业标准化实施框架建议。即:围绕1个核心,服务2个领域,采用3大物流信息国际标准体系并推进其应用技术的研发与实施,夯实4批物流标准化基础设施。
11月13日上午,由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主持承担的《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国家标准审查会在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召开。审查委员会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逐条逐句的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标准结构合理、内容科学、重点突出、描述规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规范物流中心的建设、更好地推动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月13日下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由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的《物流服务合同准则》行业标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重点推进工程)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该标准将对规范物流合同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目前还不成熟的物流增值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将产生积极的引导。
9月24日,由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主持编制的《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国家标准,在北京顺利通过了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国家标准审查会的审查。该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参考大量国内外标准的基础上,规定了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物流环节的物流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在冷链温度管理技术指标上采用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有效保证了冷冻食品安全和品质、促进了冷链物流产业的有序发展。
一项项标准的出台,是上海市着力推进的结果。6月6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进上海物流标准化工作。上海市市长韩正强调,标准化是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要求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加强包括标准、规范等在内的软件建设,尤其对过去基础相对薄弱的现代物流服务业,更应十分注重标准、规范等的研究制定,使其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
据悉,上海在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过程中,以“先行先试、服务全国”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保证重点、试点示范、逐步推广”的发展思路,集中精力加强对全市物流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推广和示范,提升上海物流业的标准化水平,实现以标准化引领现代物流业发展。会议要求各有关方面突出物流信息标准化和物流服务标准化两大重点,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与贯彻实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同先进地区以及长三角物流标准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建设物流标准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和工作保障体系等。
268项数据打造“无障碍”
记者从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获悉,上海市标准专家为该市物流业货物实现运输方式的“零换乘”提供了技术保障。
据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有关人员介绍,在食品、危险品、口岸通关等现代物流体系中,他们通过研发和应用标准来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形成了一条安全而高效的“标准物流链”。目前,标准化物流已在上海全市超市中应用。通过现场触摸屏的条码识别,购买带包装肉制品的顾客可以获知价格之外的大量产品流通信息———这包肉来自哪个农场的哪头肉猪,它打过什么疫苗、吃了什么饲料,最后进了哪个屠宰场、去了哪个加工点。即使肉制品出口他国,这些条码信息仍始终保留着。据了解,在食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的整条供应链上记录风险节点的受控信息,这一标准化手段已在该市乳品、肉类等食品物流中得以更广泛的应用。
此外,物流标准化在上海航运口岸通关中也形成“无障碍”通道。该市标准化部门通过实施有关地方标准,整合了涉及“大通关”的268项数据,为上海口岸单位实现通关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目前,涉及口岸物流的20多个监管和职能部门的系统数据,已基本与该标准取得一致,数据交换便利,兼容性极大。同时,包括马士基物流、德迅、大航、南京国货、北京阳光等在内的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已按此标准提供报关信息,货物通关效率大增。据悉,有关方面正研究和吸取香港、鹿特丹港物流标准化的先进经验,在洋山港口岸通关和物流园区建设中应用。
以“先行先试、服务全国”为目标,上海标准工作者目前研发的现代物流标准达20项左右。复旦大学AUTO-ID实验室成为物流国际组织EPCGlobal的唯一国内会员,参与物流信息国际标准ISO18000的制定;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合作建成物流电子标签演示中心———“未来商店”模型,演绎无收银台的“全数字结账”。
据悉,除了制定各类物流标准,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还收集了其他国家的现有物流标准,并成为帮助企业提高通关效率的重要举措。在近期整理成册的《现代物流产业常用标准目录汇编》中,他们罗列了200多项与现代物流业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涉及基础、信息、设备、技术等各个方面。根据以上标准的提示,企业在走出国门做物流时,就不会因为“语言不同”而被拒之门外。此外,收集国际上的最新标准也为我国制定相应标准提供了参考,缩小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在《上海构建国际物流中心的标准化支撑体系及相关标准研究制定》项目验收会上,来自主管部门、协会和企业等单位的代表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在听取了课题组对研究成果的汇报后,一致认为课题研究路线清晰、结构合理、技术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标准制定程序规范,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据悉,该课题研究成果《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要求》、《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两项国家标准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服务标准领域的空白,也为构建上海国际物流中心提供了标准化技术支撑。其中,《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要求》国家标准适用于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也可作为客户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选择和评价的依据,该标准的研制将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规范和提高;《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国家标准将对保障冷冻食品品质安全、促进冷链物流规范运作具有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