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余位上海大学生组成团队,参加首次在上海举行的“72小时创新大赛”,他们针对地震预警、救灾中的难点,3天内设计出多种经济实用、技术含量高的抗震救灾装备。目前这些设计都已递交专利申请,其中一些设计已做成实物,得到国际知名工业设计专家的认可。
“72小时创新大赛”已在瑞典举办十届,今年首次来到中国。此次报名参赛的主要是上海高校学生,3天内他们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将一个个创意理念变成现实。由于四川灾情,比赛临时将“为抗震救灾创新设计”定为主题之一。
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系的张艺潇老家在四川德阳,家乡的灾难给他带来极大触动。比赛中,他与同伴每天工作12个小时,查阅大量资料,经过无数次修改设计出射频式生命探测仪,该产品展出后有3家国外公司前来接洽。张艺潇告诉记者,他了解到目前救援队用的生命探测仪主要有两种,一种通过捕捉心跳脉冲探测,每台价值近十万美元;另一种利用声波探测,如果伤员昏迷没有声波,就无法探测到。张艺潇的灵感来自校园卡、交通卡中RFID射频技术,如果被埋者的衣帽上镶有微型感应芯片,生命探测仪就能准确定位,还能判断被埋者的生命体征。张艺潇表示,这一产品成本低廉,一块核心芯片只要几毛钱,可与服装、鞋帽企业合作生产。全球500强之一的ABB集团两位技术总监对该设计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如何加强预警减少伤亡?同济大学杨利华领衔的团队设计了两款预警系统。一款可以摆在家中作为工艺品,它不需要任何能源,能及时感应地震刚发生时紊乱的纵波,发出响声预警;另一款内置类似手机SIM卡的芯片,与地震探测仪无线连接,可作为公共场所的地震预警终端。
“只要内心有创造的激情,任何人都能成为创新人才。”大赛首创者、瑞典麦拉德伦大学的米高教授表示。据了解,参与“72小时创新大赛”的高校学生只有2人来自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