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得到迅速发展。2009年建设重点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
2009年11月21日,黑龙江新兴煤矿发生矿难事故,遇难人数到文章撰写前已达107人。
2009年11月22日,湖南辰溪县郭家湾煤矿发生矿难事故,遇难人数11人。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矿难多发国,造成矿难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设备不够完备。
目前中国煤矿安全系统信息化现状
近几年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得到迅速发展。2009年建设重点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其中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的预计投资将达到8.12亿元,比2008年增长13.6%。
RFID可助力煤矿安全系统完善
贝叶思咨询认为,目前中国矿井尤其是国有重点煤矿在监测、监控系统的安装比较完备,但是针对矿工本身的追踪定位系统安装使用率几乎为零。
人员定位及追踪就是将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RFID)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 RFID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达到物品识别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非接触地识别物品,瞬间获取物品的大量信息。
RFID产品的主要应用市场为:身份识别、物流管理、车辆管理、生产统计、产品核心组件跟踪识别等等。但人员定位、资产管理应用市场的增长率却远远低于整体市场和其他应用市场。
贝叶思咨询认为,整体RFID市场在2006年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原因是居民第二代身份证工程的实施,预计到2010年,随着消费者认知的深入和经济水平提高,资产追踪、人员定位系统将成为RFID增长最强劲的市场,市场将迎来有一个发展高峰。
RFID能够给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巨大帮助
RFID在井下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以煤矿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井下管理系统为对象。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煤矿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具有完整性、实时和灵活性的井下管理系统,对包括煤矿开采面计算、井下作业工人的作业计划安排、工人进出巷道的权限管理、巷道人员分布、作业工人资料、安全物资流动等进行管理,实现井下管理信息化和可视化,同时提高煤矿生产管理和作业安全水平。
定位系统主要实现井下人员及设备安全监测工作。在坑道、作业面的交叉道口安装监控节点,入井工作人员按照要求佩戴安装电子标签的腰带,或佩戴装有电子标签的安全帽。RFID读写器通过固定频率的射频载波向电子标签传送信号,电子标签(工作人员随身佩戴)进入读写器的天线工作区域后被激活, 并将载有个人信息的射频信号经卡内收发模块发射出去; 读写器天线接收到电子标签发来的射频信号, 经过处理后, 提取出个人信息, 通过现场总线送至井上监控中心, 记录井下工作人员经过地点、时间、活动轨迹等实时信息。
系统实现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安全保障功能,系统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历史数据信息,可迅速了解井下人员记重要设备的分布情况,一旦有可能引起矿难的信息会马上报警,假使出现矿难,更可对现场被困人员进行定位和搜寻,最高程度的减少人员及经济损失。
RFID技术在其他国家煤矿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美国国会在2006年,通过了《2006年煤矿改善与新应急响应法》,要求2009年以前所有煤矿必须为矿工配备基于RFID技术的人员定位及无线追踪系统。此外,佛吉尼亚州还制定了自己的立法,要求煤矿在2007年7月前必须订购无线通信及追踪系统。
英国的监管措施更为严格,国家煤矿委员会制定了完备的“巡视员”制度,每个煤矿都有一名政府安全巡视员进行监督,并通过人员定位及追踪系统对地下作业人员进行随时追踪,监督煤矿开采面及人员分布状况。
中国RFID技术推进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实施科技专项,制定技术标准,组织产业队伍,启动应用试点等工作,积极推动RFID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2006年,国家金卡办增设并成立了RFID应用工作组,目前有23个部委(行业)参加了该工作组,共同推动金卡工程RFID应用工作。2008年,RFID又被列入《国家金卡工程(2008—2013年)发展规划》。
为了从宏观上规范和引导我国RFID的研发和应用工作,2006年国务院15个相关部门达成共识并联合颁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研究分析了国内国际RFID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我国的RFID技术战略、中国RFID技术发展及优先应用领域、推进产业化战略和宏观环境建设。2007年,RFID技术又被列入《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在政府对RFID技术的高度重视下,未来RFID产品在人员定位中的应用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煤矿产业应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积极把RFID应用在安全生产中,以减少矿难数量及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