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深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顺利实施
作者:杨柳纯
时间:2009-07-01 08:46:35
深港双方从各自的科技研发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深港创新圈”建设,主要用于资助“深港创新圈”创新环境的建设及科技研发活动,并实现了双方“共同评审、共同资助、共同验收、共同跟踪评估”,实现了深港合作历史上的重大制度创新。
关键词: RFID 深港 食品安全
  昨天,记者从市科技和信息局获悉,最近3年,深港双方从各自的科技研发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深港创新圈”建设,主要用于资助“深港创新圈”创新环境的建设及科技研发活动,并实现了双方“共同评审、共同资助、共同验收、共同跟踪评估”,实现了深港合作历史上的重大制度创新。 

  据介绍,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推出后,涉及的科技范畴包括信息与通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医疗设备、新材料及环境保护等。2008年2月,市政府公报正式公布《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操作规程》,宣布两地同时进行的应用研发和创新环境建设重大项目最高资助金额可达500万元。根据《操作规程》,资助对象为在深圳注册的三类单位。一是香港本地大学、科研机构等在深设立的分支机构;二是与香港本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产业界有合作的深圳企事业单位;三是参与深港创新圈建设,在整合深港两地创新资源、推进两地科技、经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的机构和社会团体等。 

  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主要资助两大类项目,一是应用研发专题,资助由香港本地大学、科研机构在深设立的分支机构提出的项目或深港两地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项目。二是创新环境建设专题,资助有利于推动深港两地创新要素的流动、培养两地创新文化、提升两地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的项目。 

  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实行总额控制、自愿申报、专家评审、会计师事务所审核、政府决策、社会公示的原则,根据项目费用要求按一定比例给予资助,原则上,一般项目最高资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重大项目最高资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2008年,双方共同支持其中联合资助项目8项,资助金额约3800万元,具体包括:混合动力码头车及其关键技术、动力电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高比能量和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高效多功能绿色立体式城市污水处理整合技术与示范工程、食品智能包装专用RFID标签的研究及示范性应用、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残留高灵敏免疫荧光检测新技术的建立、高比能量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实用化技术研发、新型高效低成本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工艺研究。 

  此外,2007年深圳市的“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经费计划安排3000万元,经双方联合评审,深圳方共资助单方资助项目45项,联合资助项目4项,创新资源平台项目4项。联合资助项目包括组合ASIC设计架构的开发、基于RFID的深港一体化食品安全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其示范应用、智能电子安全装备、集装箱电子标签与电子封条关键技术及试点应用。 

  【合作典型案例之一】 

  研发RFID确保深港食品安全 

  “基于RFID的深港一体化食品安全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其示范应用”是2007年获得“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双方联合资助的项目。该项目主要由深圳市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与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联合承担。 

  据介绍,该项目使用RFID技术作为信息载体,兼容条码、集成网络与通信等技术为一体,实现了深港一体高效的食品供应链管理。该服务系统由公共信息平台与其支撑的示范性应用组成。其中公共信息平台分为两个相互独立但紧密合作的同属平台,分别是位于深圳的食品安全供应链信息平台和位于香港的食品安全供应链信息管理服务。所提供的示范性应用全面涉及供港食品供应链的种植/养殖、加工、配送、运输、口岸检验,超市零售等诸多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交换;实现了深港两地政府监管部门对供港食品供应链的全程实时监控及食品信息的溯源管理;可优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流程,简化和加快企业的通关流程;同时满足消费者对食品信息的知情权。 

  深圳市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深港合作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深圳检验检疫局积极同港方合作,参照国际通行惯例,推进口岸查验监管模式改革。2007年,深圳局与香港政府签订卫生检疫合作协议,以加强双方在疫情信息、出入境旅客健康申报、病人移送、日常工作联络、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口岸医学媒介监测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基于RFID的深港一体化食品安全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及其示范应用”的深方团队与港方团队在2008年4月正式同步启动,计划在2009年12月结题。目前信息平台的原型系统已经完成,生猪的示范性应用也已经在光明农场开展起来。 

  【合作典型案例之二】 

  高校合作开发组合ASIC设计架构 

  2007年深圳与香港首次联合发布了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集成微系统科学工程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申报的“组合ASIC设计架构的开发”项目通过了深圳及香港双方的专家评审,获得了深圳市科信局资助222万人民币,香港创新署582万港币的联合资助,项目联合参与合作单位还有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 

  据介绍,本项目主要通过对大容量门阵列的设计以及FPGA到门阵的快速映射方法的研究,采用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配置性的组合ASIC SOC与大容量门阵的结合,形成一个可缩短上市时间、降低设计成本等要求的验证与芯片开发的解决方案。 

  通过创新圈项目合作,使北大深研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应科院等单位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同时推动了深圳相关企业与香港的合作。如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一开始,北大就派往香港中文大学一名教师做访问学者,派出一名博士生赴港参与研究,后续还将相继派出项目组成员赴港参与香港中文大学项目研究成果的验证和测试,并结合北大的研究成果,共同推动产业应用。通过项目推动,北大与香港应科院建立了集成电路设计联合实验室,并确定进一步在可重构DSP研发方面展开合作。双方各自聘请的国内外知名专家通过项目合作共同参与到研究中来,例如北大聘请的“MPEG之父”孙燕生博士、应科院聘请的Intel成就奖获得者Peterson等,通过合作今年北大毕业的4名硕士生已入职香港应科院工作。 

  【合作典型案例之三】 

  联手进行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攻关 

  “高比能量和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是由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科技大学三方联合承担,该项目成为2008年度“深港创新圈”资助计划联合资助项目。 

  据悉,该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正极材料方面,通过对共沉淀、球形化、表面改性、可控元素掺杂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新一代镍钴锰酸锂和磷酸铁锂;负极材料方面,通过复合改性、高纯化处理,超细化、球形化、表面改性和结构调控等,开发性能优异的硅碳复合物和替代商用MCMB的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研究高导电性;采用电纺丝与等离子体技术结合制备锂离子电池隔膜;研究电池制造关键技术的影响因素。 

  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正按计划进行,并取得诸多的成绩,如2009年度取得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国家标准”的制定权。该项目完成后,不仅为新兴的深港两地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也为传统的移动通讯电源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电池关键材料;以项目成果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市场拓展,预期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并占据一定的国际市场;同时,本项目配套技术的发展还可带动化工、材料、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产业链的发展。 

  【合作典型案例之四】 

  用新技术检测食品中化学污染物 

  根据2008年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指南的要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纳米生化分析与检测实验室联合香港科技大学谢雍教授实验室,提出了项目“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残留高灵敏免疫荧光检测新技术的建立”并进行了联合申报。该项目获得深圳科信局资助的研究经费100万元,香港科技大学谢雍教授获得了香港科技创新署资助的研究经费100万元。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国际先进的荧光量子点快速高灵敏免疫检测新技术平台,研制形成可用于食品中如孔雀石绿、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及己烯雌酚等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的免疫荧光试剂盒,其灵敏度较现行ELISA试剂盒提高100倍。 

  项目方负责人介绍,谢雍教授实验室已进行了恩诺沙星全抗原的制备鉴定及其对应单抗的制备工作,目前已获得该抗体并正在进行相关性能的鉴定工作。清华方则完成了满足生物检测需要的水溶性558nm和602nmCdSe/ZnS纳米晶的可控制备,现已能一次合成橙色的CdSe/ZnS核壳结构纳米晶5g并保持良好的质量,达到项目合同技术指标的要求。因项目进展顺利,预期可取得较好的结果,有望研制出具有应用价值的相关产品而服务于食品安全的相关检测及监控。 

  【合作典型案例之五】    

  合作攻关混合动力码头车 

  “混合动力码头车及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由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蛇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深圳陆地方舟电动车公司以及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共同研发,于2008年获深港创新圈双方联合资助。 

  据悉,码头牵引车持续运行时间短、频繁起停、油耗和排放高,在码头牵引车上应用混合动力技术对节能和环保具有重要意义。汽车电子中心瞄准混合动力电池管理、驱动电机控制、智能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该项目结合测试技术,针对车辆的可靠性开展研究,研发基于超声测量的无损检测设备,实现设备状态监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节约能源以及保证车辆的安全可靠行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处于实地测试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杨柳纯 整理) 
上一篇:RFID技术应用于呼吸防护具 下一篇:魏凤:抓住需求特征促进RFID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