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社区“农家书屋”为基层点的全县文化惠民“一卡通”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县、乡、村联网,馆、站、室合作,统一办卡,统一管理,一处办卡,各处可用,免费服务,资源共享。
8月26日,艳阳高照,装修一新的霍山县图书馆内却舒适凉爽,人们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阅览室里安静地看着书。“我是种植花卉的,在家门口农家书屋查不到资料时,只要往县图书馆跑,但那得另外办借书证,很不方便。现在有了‘一卡通’,想到哪里看书都行。 ”霍山县衡山镇玉带桥村村民王军举着手上的“一卡通”证笑着说。
今年以来,霍山县建立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科技培训室为依托,以村、社区“农家书屋”为基层点的全县文化惠民“一卡通”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县、乡、村联网,馆、站、室合作,统一办卡,统一管理,一处办卡,各处可用,免费服务,资源共享。个人只需申领一张《一卡通证》,即可在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农家书屋”免费享有图书阅览、电子阅览、科技培训、数字放映等各项文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办理“一卡通”1.3万张,累计借阅图书刊物5.61万册次,受益群众达2.2万余人。这项文化惠民措施将各自为政的基层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丰盛的文化大餐吸引许多农民前来吃个痛快淋漓。
一卡通行走天下
霍山县自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两项民生工程以来,已取得良好成绩。截至目前已建成110个农家书屋和13家乡镇综合文化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县、乡、村三级的这些文化工程各自独立,村民只能在所在地的农家书屋才能借到书。 “一边有很好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一边却还有很多人无法方便地享受到文化服务。 ”霍山县文化局长张宜民说,为让文化惠民工程发挥实效,今年5月,霍山积极探索并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一卡通”制度,整合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资源。
为全面推行文化惠民“一卡通”服务,霍山县出台《一卡通管理办法》,统一制作了“一证、一卡、三簿”,即文化惠民一卡通证、一卡通图书借阅登记卡、一卡通办卡登记簿、一卡通科技培训登记簿、一卡通电子阅览登记簿。居民可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到县图书馆或所在乡村(社区)免费办理《一卡通证》。持有《一卡通证》者,可到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村“农家书屋”点任何一处借阅公共图书刊物。 “你别小看这张证,我们现在可是‘一证走天下’”,但家庙镇胡大桥村村民张大春说。
资源共享建网络
为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霍山县文化部门定期做好“一卡通”服务体系的网络管理、系统维护、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网上服务、信息咨询等工作,同时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在县公共图书馆,重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项目建设,建立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培训室,完成少儿阅览室、成人阅览室、报刊音像阅览室、综合阅览室、采编室、藏书室、办公室、值班室“八室”配套改造和15000册图书采购计划。
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平均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严格按照图书报刊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室、群众文化活动室、多媒体科技培训室、办公室以及室外活动场地“五室一场”标准完善功能;每个站一次性配备1套多媒体投影设备、20台电脑、8个书柜、1000册图书和部分办公设施,做到“按时建设成,建设即达标,建成能使用”。 “农家书屋”工程,确保有不少于20平方米的房子,有不少于1500册图书、100盘光盘和30种报刊,有专人管理“六有”到位,并在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结合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设施,以共建的方式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共享服务。
“我们推进文化惠民‘一卡通’采取‘三步走’的计划,”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张宇介绍说,“第一步实行‘纸质管理’,也就是现在的这种‘一卡通证’,可以做到异地借阅,目前已经全部实现。第二步实行‘软件管理’,也就是用磁卡代替‘纸卡’,在县图书馆和各乡镇推行精品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并向村(社区)延伸,实现‘全覆盖’,以后所有借书情况可以在网上查阅。第三步实行‘联网管理’,统采统配,开发并运用互联网管理系统软件,及时掌握各地藏书和借阅动态,调度供求,调剂余缺,实现开放式、网络化文化惠民服务。个人借书不仅可以实现异地借书还可以异地归还,就像银行的通存通兑,我们是通借通还。 ”
学以致用充电忙
太平畈乡村民夏玉银已在浙江打工8年多,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4月份返乡:“我以前就喜欢看书,现在给我们办了‘一卡通’后,我没事就到处找书看。有一次在县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各式新型家具介绍的书,我一下子就有了想法。因为我做过木匠,各种家具都会做,这不,我现在自己办了一个小型家具加工厂,因为价格便宜、样式新颖,生意还真不错呢。这都是知识让我重新点燃了希望。 ”
黑石渡镇新店河村在2005年一场水灾中几乎成为废墟。新店河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对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实施文化惠民“一卡通”后,村里为发展蚕桑产业,不仅购进了许多关于蚕桑方面的专业书籍,还专门请来蚕桑技术员办专业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向广大农民传播栽桑养蚕新技术,使蚕茧产量由原来每张产茧不足30公斤增加到现在每张40公斤至45公斤,蚕茧价格也由原来的每公斤12元至14元提高到现在的26元至30元,农民收入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