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新华网专访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精彩“点击”科技热点问题。
成功应对危机 科技功不可没
记者:去年我国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把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科技发挥了哪些作用?
万钢:去年这个时候的心情跟今年是不一样的。当时确实有点忐忑不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的影响,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成功应对这场危机,我们有一条很宝贵的经验,就是把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当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这当中,实施重大专项正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应对危机中,11个重大专项发挥了作用。去年一年,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三代移动通讯正式发牌,36000吨油压机投入使用。在民生方面,比如面对甲型H1N1流感,我们一个星期就拿出试剂盒,一个月内又拿出了疫苗,这都是重大专项在发挥作用。同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通过科技资源的共享,我们解决了一些过去没有解决的瓶颈问题,比如在高速轮轨的研究上,多领域的科研机构共享了我们国家的大型科技设备,比如超级计算机,比如风洞,推动了这项研究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金融危机还给许多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比如我们推动的“十城万盏”工程,使得半导体照明的研究成果应用在23个城市的路灯、景观照明,节约了大量的能源。
科技投入增加 彰显社会进步
记者:科技在成功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是表明科技影响力在我们国家正日益扩大?
万钢: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两个数据,一个是中央财政对于科技的投入,另一个是全社会对创新的投入。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对科技的投入持续增长。近三年,中央财政的科技投入每年增长都在20%以上,尤其是去年,因实施重大专项,中央预算内对科技的投入比上一年增加了30%,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对于科技的重视。
同时,我们看到一个喜人的变化,2008年和2009年,在科技投入上,地方财政都超过了中央财政,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此外,全社会对创新的投入更加重视。资本市场上,去年设立创业板,第一批28家上市公司里有24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上,高新企业数量也占到总数的58%,这些企业的成长性远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在科技投入上,不光要注重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量的增加,不光要追求经济效益上的促进作用,还要追求社会进步上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改善民生的方面。
转方式、调结构科技要先行
记者: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技工作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万钢:科技支撑着眼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应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我常说,科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迸发,所以科技必须先行一步。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我们深深认识到,按传统道路走下去是难以为继的,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战略选择,要头脑清醒,选择新的,调整旧的,比如说能源,我们选择发展新能源,在生物领域,我们选择了生物医药和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是调整结构的措施,而新兴就在于发展环节的科学性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性,比如网上商业模式就是全新的,我特别注意创新这个过程。同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能提供新的就业方式,求职者会有更多机遇。
物联网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记者:您曾说过百姓身边的科技就是衣食住行,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很多百姓都很关注物联网在今后几年的发展态势,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万钢:如果说互联网把人和人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物联网就是通过传感器把物、人和信息联在了一起。比如说,为了实现从田野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就可以采用物联网技术,在每一筐蔬菜装上一个射频芯片,芯片上的数据可以跟踪它的行程。还有一个典型应用,就是智能交通,我每天上班都会看装在车上的数字电视的实时路状,发现每次发生交通事故,警察都能在几分钟内赶到现场,也是物联网在发挥作用。我认为,物联网的市场规模要比互联网的规模大好几倍,难以估量。今后,物联网会无所不在,包括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都将通过传感器实现网络控制。不过,发展物联网的同时,我们还要解决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发展新能源汽车时不我待
记者:作为一位曾长期从事汽车科研与生产的汽车人,您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万钢:我国承诺到2020年减排45%,现在,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我们应该用税收杠杆来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我们国家在降低了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后,去年小排量汽车销售占到了60%,下一步,很重要的还是支持小排量汽车发展。中等排量汽车要尽快实现混合动力,因为我们国家在电池、电机、电控方面的技术,完全能够满足中度混合和微混合的需求,特别是中度混合汽车,应该尽快成为汽车企业的主流产品。当然,最重要是推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未来10年到20年,是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形势已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有跨越发展的决心。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国家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上,在世界上绝不会落后,我们的战略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