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背后,往往还有暗潮涌动。作为尚处起步阶段的我国手机支付业,虽有国家和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但还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
春暖花开的背后,往往还有暗潮涌动。作为尚处起步阶段的我国手机支付业,虽有国家和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但还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
据悉,中国联通早在今年4月便已率先在上海发布了其基于NFC(非接触式通信)技术的手机支付业务。NFC技术只能通过两种形式在终端上实现:使用内置NFC芯片的定制刷卡手机,或者在普通手机外贴上NFC卡。也就是说,用户要办理中国联通的手机支付业务,要么换掉现用的手机,要么再花费几十元办理一张NFC卡。目前愿意为了单项功能而更换手机的用户毕竟在少数,而且到目前为止中国联通的手机支付业务还只限于公交刷卡,并不能与银行卡绑定。
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采用的是RFID技术,即用户只需将现有SIM卡更换成集成RFID的SIM卡。但集成RFID的SIM卡牵扯到发卡权的问题,银行若与移动合作,就要把至关重要的发卡权交给移动,而目前没有银行愿意这样做。因此移动与银行达成合作的难度将大于采用NFC技术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业务除了公交刷卡外,还专注于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世博手机票。
上面所述的联通与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尚未与银行卡绑定,其实暴露的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进展不顺,这只是手机支付业务诸多问题中的冰山一角。
挑战一:安全问题。实现手机支付最核心的是安全问题。安全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存储安全,传输安全,认证安全等。而最基础的应该是认证安全,因为如果把使用手机支付的人给弄错了,其他安全设施将形同虚设。支付安全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正确的人通过正确的手段进行支付。一些专家指出,手机支付技术已较成熟,而且由于手机内存小,供黑客施展、发挥技术优势的空间小,因此手机支付相对安全。但这种安慰并不能打消消费者在安全方面的顾虑。实际上,手机支付的主要安全漏洞之一即在于大部分手机没有安全软件的保护,同时绝大部分消费者安全意识不足。美国迈克菲公司等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至少79%的消费者明知手机上的信息处于毫无保护状态,但仍然使用手机交易,15%的人不清楚手机安全保护程度。因此,如何切实保障手机支付的安全,并让广大消费者接受手机支付是安全的这一理念,是摆在移动运营商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挑战二:法律问题。法律保障的缺位是制约手机支付发展的另一问题。已有业内人士呼吁应像网络支付安全立法一样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手机支付用户的相关权利。当前很多SP运营商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把用户个人资料泄露给第三方,致使用户遭受手机“垃圾短信/ 广告”的骚扰,对其隐私造成侵犯。此外,一些手机SP运营商将付费业务强加给手机用户的做法也令很多消费者气愤不已。而目前我国现行手机支付的政策还不完善,手机消费类增值服务费的征收无法律保障,市场管理较混乱,使得消费者难以对手机短信消费维护应有的权利。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加紧建立相应手机支付安全法律、法规已刻不容缓。
挑战三:习惯问题。此外,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是影响手机支付普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决定消费者使用习惯的因素包括手机支付的安全性、私密性、便捷性、易用性以及消费者自身的习惯。据赛迪顾问的研究表明,手机支付仅占用户所使用的手机应用服务的很小份额,远落后于手机阅读、手机游戏、手机邮箱等其他应用。这说明用户对手机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形成。没有大批习惯使用手机支付业务的用户群,也就不会有手机支付业务的广阔市场空间。所以如何将手机支付从一小群人的时尚行为推广为大众的普遍行为,移动运营商还有不少的功课要做。
总之,手机支付说到底是钱的“支付”。而对于金钱的流通,最需要的是互联互通,也就是“汇通天下”。诸多支付技术,诸多参与者,如果不能在开始阶段就统一部署、有组织的发展,等到木已成舟之时,将是悔之晚矣,即使想改变以满足客户需求,也将是天文数字般的成本支付。因此,国内的手机支付业务在修成“正果”前,尚有一段不算轻松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