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却在经历尴尬,因为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地区的运营商同样拒绝了采访,理由是——业务尚在发展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链环节都在怀疑,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移动支付还需要翻过几座“山”。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大的市场。”众多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而他们口中的“市场”——移动支付——却在经历尴尬,因为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地区的运营商同样拒绝了采访,理由是——业务尚在发展中。
几乎所有的产业链环节都在怀疑,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移动支付还需要翻过几座“山”。
似近实远由于国家主管部门对于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政策出台、特别是3G牌照的发放都给移动支付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移动支付将是下一个杀手级应用。但是根据《通信产业报》(网)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业务仍呈现集中于少数城市的状态,尚未在全国大范围铺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步伐并不快。
数据能够说明一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手机支付定制用户总量达到1920万户,上半年共计实现交易6268.5万笔,支付金额共170.4亿元,相比之下,作为第三方支付代表的支付宝在去年的单日交易额已经突破了12亿,而易查CEO刘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日本的移动支付金额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
在国内,移动支付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几年前,上海、厦门、广州等地就开始推广移动支付服务,但一直以来都处萌芽阶段,仍没有爆发式地大规模商用,各家运营商一直在摸索一套适合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运营模式。
以北京为例,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公交一卡通的发卡量已经达到6000万,相比之下,运营商与其类似的手机钱包却依旧处于试验阶段,中国移动的相关业务目前仅在物美超市等几个定点能够使用;中国联通的业务则刚刚起步,今年5月17日,和北京的公交一卡通公司合作,目前仅有1000部定制手机。而目前中国电信移动支付同样只是在北京一些企业内部的食堂进行试点。
显然,相比于业内人士对于移动支付的热切期盼,其现状或许有些尴尬。
巨头林立移动支付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其价值链中环节众多,包括移动运营商、银联、乃至最终商户等多个环节。
银联作为银行卡联合组织,占据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核心位置,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目前,银联的收入来源以对银行的转接费(网络服务费)和对一般商户的佣金分成为主。为了增加收入,银联一方面要继续增加发卡量,另一方面就要靠手机支付等新业务了。
2008年1月,由中国银联牵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五家银行参与,通过使用具有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通信)技术的诺基亚6131i手机而实现的新一代手机支付试点项目,开始在上海投入运营。
作为挤进赛场的最新选手电信运营商,中移动显然是其中的领头羊。中移动几年前与银联合作成立联动优势,开展移动支付,但业务开展未能取得突破。但在400亿入股浦发后,中移动将有机会更深入地介入手机支付领域。科尔尼咨询公司董事贺晓青评价,以前中移动也可以和多家银行合作,但都属松散联盟,而入股后,合作就具有了排他性。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约为18亿元,仅相当于中移动一天的营业收入,而全部电子支付市场(5500亿元),也不过略高于中移动2009年全年的营业收入(4521亿元)。以规模衡量,中移动是跳进浅塘的巨象。从逻辑上讲,中移动更深程度的介入,足以改变移动支付乃至电子支付市场的整个格局。分析人士认为,中移动的目标,最终是将自己变成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而中移动之后,另两家电信运营商也很有可能采取类似行动。
而在银联、运营商之外,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系统在产业链的角色不容忽视。“公共服务无疑将是移动支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专家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但是,面对诸多信息化服务已经完善的公交系统,作为后来者的移动支付很难找到其中的契合点。与此相伴的则是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移动支付之前的庞大基础设施投资,而这更是双方求解的重点。
“死结”求解有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移动支付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利益和分工都没有完全理顺。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相对混乱,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专家向记者表示,在日本,运营商利用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整合终端厂商和设备提供商的资源,联合银行提供移动支付业务。但在我国,无论是移动运营商还是银行,都希望在支付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彼此模式难以融合。
现有的运营环境对于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有诸多障碍,比如,移动支付最早应用于银行卡的手机在线管理,涉及到运营商和银行在职权、资金管理、利润分成等多领域的合作。但是,发展到今天,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在另一层面,作为重要商户的公交系统,却由于多数处于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利益高于商业利益,难以与市场化的运营商产生共鸣。同样以北京为例,其公交系统长期依靠政府补贴,很难再次投资大笔资金用于系统改造。与此相对应的同样是运营商由于经济利益的考量,难以独力承担大量前期投资。
但从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在实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表现来看,双方的合作不容乐观。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考虑,都想成为移动支付产业链的主导者。移动运营商希望借助移动支付提升移动通信业务收入,金融机构希望移动支付成为其支付业务的新发展渠道,因此,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正因为如此,在此前的标准之争中,中电信与中移动都选择了更容易获得主导权的2.4G标准,银联则倒向了更易于绕开运营商的13.56M标准,双方分歧可见一斑。
但无论是商业银行网银业务的互联互通,还是移动支付的升级,也只是增加了互联网电子支付市场竞争格局的变数,很难形成商业银行或者电信运营商独大的局面。而在另一层面,在提供移动支付业务方面,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之间,一方的优势恰好是另一方的劣势,双方是互补的关系。移动运营商在支付流程管理上缺乏经验,而这恰恰是金融机构的优势所在;金融机构缺乏对移动支付业务传输渠道的控制,而移动运营商不仅控制着移动支付业务的传输渠道——移动通信网,还拥有庞大的移动用户群。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是移动支付业务成功开展的必备因素之一。
“毫无疑问,移动支付的成功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是可见的。”广东移动数据部业务运营主管张鹏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由于移动支付的门槛正在逐步降低,其支付的便利性很容易形成趋势,最终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合作的前景也许并不遥远。
链接 海外“支”招日本日本是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移动运营商普遍采取注资金融机构的方式主导产业链发展。NTTDoCoMo采用注资的方式拥有了两家信用卡公司的股份。
2005年4月注资1000亿日元(9.45亿美元)获得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34%的股份;2006年3月又注资10亿日元获得瑞穗关联企业UCCard18%的股权。日本第二大移动运营商KDDI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于2006年4月宣布将和东京三菱UFJ共同出资筹建首家以移动电话作为主渠道的银行。
韩国韩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实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红外技术。以韩国SKT为例,移动支付总业务品牌为MONETA。在MONETA名下又分MONETAcard(红外线近距离非接触支付,也称离线交易)、MONETApass(乘车卡)、MONETAbank(银行信息查询、转账等)、MONETAstocktrading(股票交易)、MONETAsign(身份认证)、MONETAbill(在线购物)等。
欧洲欧洲国家的移动支付一如其它产业一样,同时进军欧洲多国,所以欧洲品牌多数采用多国运营商联合运作方式,即银行作为合作者但不参与运营。业务模式往往是通过WAP(无线应用协议)、SMS(短消息业务)、IVR(交互语音应答)等方式接入来验证身份等,操作较为繁琐,不适于时间性要求很高的支付行为,所以多用于WAP业务、电子票务等。
美国虽然美国近两年移动数据业务发展日新月异,但移动上网、图片铃声下载、PTT、MMS/SMS和流媒体是其业务发展的重点,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没有太多的举措。在美国,支付领域的新贵PayPal的应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PayPal原来就是一个电子支付业务提供商。PayPal提供的移动支付业务通过短信的方式不仅能购买数字产品,还能买真实的商品,并且提供货到付款服务。
非洲非洲一些国家,如赞比亚、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刚果等国都推出了移动支付业务。在非洲的移动支付业务有以移动运营商的名义推出的,如肯尼亚的Safaricom、赞比亚的CelTel等;有以银行的名义推出的,如肯尼亚联合银行;有第三方推出的,如南非的Funda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