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出生的刘海涛肯定没有想到,他的名字将会借着“感知中国”在普通市民当中耳熟能详。不过12年前的一个选择,注定这个说话略微有些嘶哑的男人,将成为中国传感网的领军人物。如今身兼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长等多个职务的他,正在让世界听见来自中国的“涛”声。
1968年出生的刘海涛肯定没有想到,他的名字将会借着“感知中国”在普通市民当中耳熟能详。不过12年前的一个选择,注定这个说话略微有些嘶哑的男人,将成为中国传感网的领军人物。如今身兼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长等多个职务的他,正在让世界听见来自中国的“涛”声。
一个念头
刘海涛并不是一毕业就走上传感网研究的道路的。1998年,春节还没到,刘海涛刚刚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毕业,来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应聘。10份简历投了半天投完9份,还剩一份却发现没有对口单位,转了一圈发现一家冶金研究所,他就问要不要学计算机的?那边说要。结果刘海涛兜来转去正是去了这家冶金研究所,而这个冶金研究所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前身。
“如果把单一的传感器连成体系,肯定比单的厉害呀!”从这个最原始的念头出发,刘海涛头脑中最敏感的那盏灯被点亮了,刘海涛把这个设想称为“微系统信息网”。
10年“蛰伏”
带着把传感器串连成网的设想,刘海涛找到了所里的领导,领导听后也非常重视,原本20万元的研究经费,领导拍板加码到40万元。
不过成功的道路总是充满艰难的,刘海涛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率领他的团队开始艰苦地研究,可没想到这一“蛰伏”就是整整10年的时间。
“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但是别人说我是‘蛰伏’10年,我倒觉得这10年我是乐在其中。”刘海涛说,正是在这10年的艰苦攻关中,他和他的团队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项目也成为了与大飞机工程、探月工程等并列的国家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一朝成名
时间很快进入2008年,传感网技术开始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慢慢得到了应用。上海浦东机场布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形成了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民用传感网。距离上海不远的无锡,彼时也有人注意到了刘海涛。2008年11月19日,无锡新区和上海微系统所签约,携手进军传感网产业,刘海涛正式担任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无锡时,来到无锡传感网工程中心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或者是逼人的形势下,迅速地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园区),或者叫‘感知中国’的中心(园区)。就如同当年柳传志搞信息处理是在北京中关村,也如同华为、中兴、TCL搞信息传输定在深圳,那么我们这次信息传感,感知中国,我们就定在无锡!”
正是刘海涛和他的团队作出的卓越贡献,如今推动了我国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特别工作组的发起国与主导国之一,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拥有了至关重要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