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作者:贺琳编
时间:2010-08-24 09:14:05
按照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部署,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物联网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部署,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物联网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态势。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度的互联网报告中,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并预言“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美国把“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确定为振兴经济和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欧盟发布了下一代全欧移动宽带长期演进与ICT(信息与通讯技术)创新战略,组织制定并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提出“泛在网”国家战略,重点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提出,在加快部署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时,重点推进物联网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

      我国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是当前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与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子和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演进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网络实验室、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应用项目。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无锡、深圳等地都在开展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二)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

      1.产业基础。成都是国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和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009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2.21%。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53%,在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处于西部领先地位;RFID(射频识别)产业已具备芯片设计与封装、读写器产品制造和应用系统集成等研发生产能力,2009年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市场10%;电子科大红外成像传感系统、川大智胜视频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国腾集团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惯性器件和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和芯微电子数模混合IP核(知识产权核心)和编解码器芯片等在国内视频识别与定位跟踪行业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此外,千嘉科技在光电直读式远程数据系统方面、安可信电子在智能型气体检测设备制造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研发基础。成都是国家电子信息高技术产业基地,拥有物联网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科技优势。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光电所等在光纤传感技术、MEMS传感技术、自组网技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传感器核心芯片与RFID芯片设计、天线设计、应用软件、中间件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中电科技30所在物联网信息安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电科技10所、29所、总参57所、九洲电子等在物联网技术军转民应用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和较大发展潜力。

      3.信息设施基础。近年来,我市按照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通信枢纽要求,开展了骨干传输网、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城市、互联网网际同城直联、数据存储灾备、高性能云计算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满足数据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基础体系,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4.应用基础。成都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城市,较早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信息化重大应用和示范工程,信息化应用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我市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食品安全溯源、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物联网试点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为更大范围开展物联网综合应用、以市场换投资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我市物联网产业薄弱环节。一是缺乏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二是物联网上下游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科技成果尤其是军转民技术的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不能满足物联网应用发展的需要;三是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不足,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成本较高;四是物联网应用分散、集成度不高,缺少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应用,市场驱动力不足。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原则

      (一)总体思路。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技术突破、产业同步”的发展思路,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以应用示范为切入点,以标准研制为突破点,以产业集聚为落脚点,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拓展市场应用空间,促进研发与生产互动,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努力把成都打造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物联网产业高地。

      (二)发展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引导生产要素向物联网产业高端流动,支持物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

       2.应用牵引、市场导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发展,鼓励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发产品、提供服务。

       3.自主创新、技术突破。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军转民技术创新,结合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研制和验证,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取得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4.优化布局、集聚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各产业功能区的特点和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快速聚集、生产要素配套、产业协作便捷的产业空间布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12年,初步实现“三中心、两基地、六体系和一高地”的“3261”战略目标。即:基本建成物联网应用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和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初步形成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保障体系,打造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

      (二)产业规模。到201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模达300亿元以上。在RFID、定位跟踪、传感器件、信息安全以及物联网相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龙头企业20家以上、集聚骨干企业100家以上。

      (三)产业结构。以RFID与定位跟踪、新型传感器、软件与信息服务为核心产业,以新型电子材料、通用集成电路、专用芯片、信息安全为支撑产业,打造物联网产业体系,带动通信传输、计算处理、数据存储和行业应用同步发展,形成重点突出、功能配套、结构合理的产业链。

      (四)产业布局。以成都高新区为高端研发区,建设成都物联网产业科技园,重点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形成覆盖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和产业标准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双流县为制造产业区,建设成都物联网产业园,重点打造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和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形成物联网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和生产制造基地。

       四、发展重点

      (一)产业重点
      1.RFID与定位跟踪产业。发展RFID产品,重点发展RFID标签的芯片设计、天线设计、标签封装与测试以及RFID应用软件、中间件和系统集成,加快发展RFID读写器、手持终端以及内置射频通信模块的手机、计量设备等产品制造。发展音视频识别产品,重点发展网络相机、高清数字摄像、红外成像以及高清视频编解码、视频智能处理、行为模式识别等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发展定位跟踪产品,重点发展卫星导航定位接收器、雷达、声纳等装置,以及相关的智能开关、报警器、连接器等生产制造。

      2.新型传感器产业。发展MEMS传感器、微纳传感器,逐步形成传感器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产业体系。发展光纤传感器,形成光纤围栏、光纤火灾预警系统、光纤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等产品批量生产能力。加快传感节点通信、大规模自组网与可靠信息交互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短距离无线通信器件、数模转换器件和嵌入式通信器件。加快发展光电声化生和碳纳米管等传感器制造所需要的新型电子材料。重点发展传感节点SoC(系统级芯片)、数据信号处理芯片、通用通信芯片,形成传感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生产能力。

      3.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传感网络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M2M(机器到机器)平台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构建M2M应用平台,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运行维护、测试评估、验证认证和人才培训,培育物联网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

      (二)产业平台。
      1.物联网应用中心。面向物联网应用,建设系统集成与组网测试公共支撑平台,提供物联网体系结构、通信协议、能效设计、网络性能优化、动态能量管理、安全保护与可靠性等系统调试、测试、监控和仿真工具,开展物联网系统架构、信息交互、接口技术、标识技术、协同信息处理等国家标准的符合性验证和应用模拟。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灾备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2.物联网研发中心。面向物联网产品研发和生产,建设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公共技术平台,提供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结构器件、光纤传感器、RFID与读写器件等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开发测试环境。建设微系统工艺平台,提供产品定型、中试生产需要的净化厂房、工艺装备和测试工具。

      3.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面向物联网信息感知、数据传输、计算处理和系统应用,构建覆盖全程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微功耗低成本安全电子标签、传感器专用安全芯片、MEMS安全技术、无线及光纤传感网络安全技术、数据智能处理安全技术和安全中间件等产品研发,形成全国物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生产中心。面向物联网应用,开展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分析、安全策略制定、安全技术架构设计,提供安全咨询、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数据恢复、安全加固、应急响应、人员培训以及信息安全运行管理服务。

      (三)重点项目。
      1.产业基础项目。在抓好物联网应用组网与测试验证平台、EDA公共技术平台、信息安全公共支撑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国电信云计算与云存储西部中心、中国移动M2M成都平台、3G网络、万国数据中心、中立数据中心、曙光公司高性能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实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无线宽带网络体系和面向物联网产品生产、应用的产业基础平台,形成总容量达到40000TB(万亿字节)的数据存储能力和200万亿次/秒的计算能力。

      2.产业载体项目。加快成都(高新)物联网产业科技园、成都(双流)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以两大园区为载体,抓好九洲物联网工业园、凯路威RFID产业园、红宇科技总部、电子科大红外传感产业基地、金蝶物联网中间件产业基地、中电科技30所物联网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成都物联网工程技术学院等项目推进。

      3.产业化项目。抓好国腾集团MEMS传感器及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川大智胜视频识别系统、千嘉科技光电直读式远程数据系统、电子科大RFID芯片规模化量产、普什RFID扩产改造、和芯微电子传感器芯片设计等项目实施。加强与欧盟、美国、日本、以色列、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科院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和项目引进,着力打造并逐步形成国内一流、面向国际的物联网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通信枢纽建设,重点推进与物联网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基础工程,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所需要的通信传输、智能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在带宽、码号、频率、特服等通信资源、物联网基础设施布局以及物联网技术检测、标准验证等方面的支持,尽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快速聚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抓好应用示范。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民生领域,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着力打造物联网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服务运营体系。2010年,重点在以下6个领域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

      1.智能交通。采用浮动车、视频识别、地感线圈、微波等感知技术,搭建交通信息综合采集系统技术环境、数据应用共享平台和交通运输管理控制系统,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

      2.食品安全。在生猪等食品安全溯源示范应用的基础上,扩大基于RFID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物联网体系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食品溯源管理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呼叫服务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和安全监管。

      3.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构建环境智能监控(测)体系,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

      4.现代物流。推进RFID、视频识别和传感技术在企业生产、配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主要作业环节的示范应用,实现物流信息的自动采集、标识与识别以及货物可靠配送、安全保管和可视化跟踪。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交换机制,实现货物、运输、仓储、堆场等物流资源的统一协调和优化配置。

      5.城乡管理。围绕市容环境、城市安防和城市资源管理等领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强化监管部门对管理服务对象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反馈,实现物联化的实时监测、数字化追踪和智能化管理。

      6.安全监管。综合应用RFID、视频识别、定位追踪、传感器组网等技术,在重大危险源、城市燃气管网、电力高压走廊和其他危险环境等领域建立安全监测信息体系,实现对危险源的自动识别、定位、追踪和状态监控。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特种设备、设施的安全监控应用。

      实施应用示范工程要坚持以用兴业、以市场换投资,促进物联网企业在我市聚集。鼓励企业围绕我市物联网应用的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开发应用市场,拓展产品市场。

      (三)政策扶持。
      1.财税政策。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我市物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资金支持。我市物联网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申请并获得国家和省级物联网项目支持,或被列入国家级、省级物联网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补贴、资助和配套。

      我市物联网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经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认定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的,免征营业税。

      物联网生产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相关技术(含软件)、配套件、备件,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成都高新区、双流县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财政扶持政策,鼓励产业布局区内的物联网企业发展。

      2.投融资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上市融资,对成功融资和再融资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对在产业布局区投资建设物联网重大项目的,可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或提供融资担保。

      3.科技创新政策。在重大科技专项中,重点支持物联网领域的技术攻关。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申报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组建联合实验室,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企业的认定服务工作,激励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高层次技术经纪公司和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进入产业园区。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实验资源和信息数据共享系统建设,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向园区集聚并对企业全面开放。

      4.产业政策。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做大做强。采取“一企一策”的措施,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我市物联网产业快速聚集发展。

      (四)完善推进机制。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协调、督促检查产业推进和应用示范工作。制定出台并组织实施物联网示范应用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上一篇:矽感科技发布一款面向中间商的二维码软件解码识读扫描枪 下一篇:广西首现WIFI无线网络覆盖社区同人学府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