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举行的2010亚洲物流展RFID高峰论坛上,不少物流企业反映,他们兴冲冲引进的电子标签技术,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好用,要么读写速度慢,要么出错频频,本来被业界大为看好的未来新技术,却成了无法亲近的“冰山美人”。
物联网是时下热门的新兴产业,作为其中关键技术的RFID(射频识别,即电子标签)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在昨天举行的2010亚洲物流展RFID高峰论坛上,不少物流企业反映,他们兴冲冲引进的电子标签技术,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好用,要么读写速度慢,要么出错频频,本来被业界大为看好的未来新技术,却成了无法亲近的“冰山美人”。
盲目引进效果欠佳
电子标签技术又被称为 “聪明标签”,可以自动识别货物信息,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昨天举办的亚洲物流展上,特设的自动识别展区面积比往届成倍增长,前来观摩洽谈的物流界专业观众络绎不绝,显而易见,大家都对基于RFID的自动识别技术充满期待。
另一方面,已率先 “尝鲜”的企业,对RFID的“感情”反而比较复杂。在和展会同期举办的论坛上,不少企业反映,物流管理引入RFID技术之后,效率并未见得提高,有时反而更慢。比如同样有100箱贴了电子标签的货物运入仓库,昨天的识别率还是100%,今天就突然降到80%,给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专家对此认为,一哄而上的物联网热潮,令不少物流企业尚未摸清RFID的“脾气”就匆忙上阵,效果自然欠佳。事实上,从芯片到读写器,不同的技术参数、材质,对应不同的领域和使用环境,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应用于港口集装箱作业的RFID芯片和读写器,肯定不同于应用于超市物流的;需要抵抗“风吹雨打”的电子标签的材质,也和应用于蔬菜肉制品的大相径庭。盲目引进RFID技术,很可能会导致高投入低回报。
“小打小闹”缺乏整合
上海从10年前开始提前布局电子标签技术,其间恰逢发放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推广交通一卡通两大契机,这两张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卡片嵌入RFID芯片后,给政府部门管理和市民生活带来便捷。本届世博会的RFID门票,更是大大提升了RFID的知名度。10年间,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RFID的产业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秘书长王东认为,尽管RFID应用潜力巨大,但除了在票、证、卡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外,对于和工业界关系更密切的物流领域,目前只是在某些局部 “小打小闹”,没有进行有效整合,无法真正发挥“改变时代”的作用。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RFID产业产值为85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第三。但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这一体量显然还不够大。在外界一片看好的情况下,新的产业突破口迟迟未能出现,无疑是个遗憾。
呼唤“个性化服务”
有专家认为,正在大规模布局的物联网产业,有望成为提升RFID能级的重要契机;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材料正有望取代传统的硅,使芯片制造成本继续降低,这些都使RFID技术在未来拥有无限发展空间。可惜的是,现在大多数企业面对无数物联网、RFID的利好消息,却无法和自己的业务相关联;有的则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匆忙上阵,令好技术无法发挥应有效果。
专家认为,当前必须避免“一哄而上”带来的负面效应。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用好RFID技术,必须有专业团队为其提供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
这绝非易事,因为根据不同企业的业务需要,每一个方案会涉及许多具体问题,比如电子标签粘贴在货物的哪个部位最易读写、后台的管理软件如何开发等等。
如果有一支专业团队回答企业的这些疑问,并拿出“度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将大大加速RFID的普及应用,最终惠及整个物联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