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上海浦东新图书馆首次引入了RFID技术
作者:孙晓菲
时间:2010-10-19 10:25:15
浦东图书馆被戏称为一座巨大的“书山”,一下子就能“吞下”几十万册图书,把十多个人群的阅览受众“一网打尽”。不过,读者并不必担心找书会毫无头绪,原来,该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第一次引入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每一本入库图书都安装了智能芯片,它们具有“GPS”导航功能,读者只需在服务台的电脑上输入书名,很快就能锁定书的具体位置。

      昨天,上海浦东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这座隐藏在花园中的别样“大书柜”,再次将新时期下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发展等问题摆到公众眼前。下午,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文广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浦东新区文广局的专家和领导齐聚该馆,围绕“图书馆内涵发展”展开一场激烈的学术讨论。
  
  传统图书馆“专业性”遭挑战
  
  浦东图书馆被戏称为一座巨大的“书山”,一下子就能“吞下”几十万册图书,把十多个人群的阅览受众“一网打尽”。不过,读者并不必担心找书会毫无头绪,原来,该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第一次引入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每一本入库图书都安装了智能芯片,它们具有“GPS”导航功能,读者只需在服务台的电脑上输入书名,很快就能锁定书的具体位置。
  
  其实,RFID技术等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大大提升了效率,让社会人员也能代替专业馆员参与到图书馆事务中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业务外包又使得图书馆对外的“依赖性”更强。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在作论坛主旨报告时指出,目前图书馆服务器的运维、文献编目等工作,其实都有专业性公司在参与。于是,传统图书馆的专业性正在被淡化,而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机制也被虚化。
  
  在信息时代下,图书馆正身处“革命风暴”中。如何应对?陈力给出了他的答案:通变求新!他还指出了目前我国图书馆服务效益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政府投入不合理,重建设、轻服务,重项目、轻常规等。此外,图书馆自身服务定位不准确,各类型、层次的图书馆应形成分层共享机制,并努力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
  
  图书馆物理形态将永不消亡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作主旨报告时讲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正在新建蒙特利湾分校,有人建议不要再建传统意义的图书馆了,因此蒙特利湾分校开设了一个没有藏书的虚拟图书馆。当时很多人都相信,物理形态的图书馆马上就要消亡了。但十多年后的2008年,他们又建成了一座1万多平米的新图书馆,网页上还出现了一条富有涵义的标语——“作为场所的图书馆”(Library as place)。这一切正说明,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
  
  吴建中说,走遍全球都会发现,图书馆往往都是一个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公共建筑,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当然,图书馆与其他传统的文化机构一样面临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在全球绝大多数城市,公共图书馆访问量都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虽然上海近10年来不仅保持了平衡,而且略有增长,但在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方面,还需要找到更好的途径。
  
  吴建中指出,图书馆应把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加强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并发挥信息引领优势,并注意积极地为未来利用储备资源。

上一篇:物联网基地 莞再添两丁 下一篇:2012年 双流将建百亿物联网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