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机门票、园内消费一卡通为代表的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在日前闭幕的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
以手机门票、园内消费一卡通为代表的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在日前闭幕的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将首次超过1万亿元,成为第三方支付的重要形式。但是记者调查发现,方兴未艾的手机支付在覆盖范围、标准统一、交易安全等方面存在瓶颈,为规模发展平添变数。
用户 手机支付消费点太少
“中国移动来给同学们办过一次‘手机钱包’业务,但后来发现能用手机刷卡的地方实在太少了,离学校也比较远,所以从来没用过。”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冯路道出了不用手机支付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用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手机支付一时间难找用武之地。
根据中国移动网站上提供的北京地区商户名单,记者走访了美廉美三里河店。超市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很少有人‘刷’手机结账,年初时一些办理了手机钱包的顾客前来刷手机消费,可是需要等待几分钟才能成功,可能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记者随后致电右安门物美超市,工作人员索性表示:“没有更换接收器,因此并不能支持手机支付。”
按照商户名单,记者来到了西城区克勤诚信烟酒超市,店里老板却表示:“不支持手机钱包支付。”
明明是中国移动指定的商户,怎么不能手机支付呢?据他介绍,中国移动曾派人来协商过“入伙”办理手机支付业务。但“刷”手机的接收器安装后,商户需交纳几百元设备押金、按月交租费不说,手机支付收款金额的1%还会被当做服务费上交,对个体商户来说不划算。
业内 产业联盟难治“貌合神离”
“手机支付业务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成本就难以降低。从技术层面来说,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另一方面,用手机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秦首席手机安全专家邹仕洪说。
据邹仕洪介绍,在这场手机支付攻坚战中,运营商阵营的代表——中国移动主推2.4GHz的RFID技术,信号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能够由SIM卡直接与2.4GHz的读卡器对接。用户只需要更换一张SIM卡,即可在有2.4GHz读卡器的商户进行购物。中国银联所采用的13.56MHz的NFC技术,穿透性较弱,以致需要更换手机或在手机后盖贴膜,才能够实现刷卡。
然而,RFID安全性能较低的缺陷成为其推广的短板:由于2.4GHz的信号频率高,衰减小,以致传播的范围广,交易信息很容易被窃取。而13.56MHz的信号频率低,传播的范围在2到4厘米,他人很难窃取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况且,13.56MHz的NFC技术在国内起步较早,国产化程度较高,产业链较为完整,在中国刷卡消费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
“手机支付和中国银联两种模式在技术上各有千秋,但各方在技术成熟度上均没有达到垄断市场的水平,主管部门尚未急于统一标准,而是鼓励各方在自由竞争下相互取长补短。”邹仕洪说。
主管部门的这一理念也终于在今年二季度得以实现。5月份,中国银联联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众多社会第三方机构成立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一个月后,中国移动也加入了该联盟,但加入之后,这个重量级成员并没有采用银联制定的13.56MHz统一标准,而是仍旧采用2.4GHz的自有标准。
专家 借鉴银行卡挂失手段
电信分析师付亮预计,未来三年,电信运营商势必还要借助银行的力量,实现由运营商、银行、商户构成的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扩大手机支付市场。
另外,手机支付在普及上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用户使用习惯会阻碍手机支付的推广。对此,邹仕洪认为,手机支付在北京大规模推行之初,最好能够效仿公交IC卡的模式,给予用户一定的优惠政策。
“手机支付业务的推广,在目前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几家运营商需要多为用户考虑,才能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北京邮电大学电信专家曾剑秋建议,通过多重密码和信息传输加密方式确保手机支付过程中的安全。同时借鉴银行卡的挂失和鉴别方式,将账户内资金与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电子信箱一起捆绑,实行迅速挂失、验证后资金恢复等功能,打消用户对手机丢失后资金安全问题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