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移动支付 把手机变成一张卡
作者:姜蓉
时间:2010-12-20 08:42:39
3G时代来临,移动互联网大门开启,移动支付也随之成为手机应用领域里最被看好和期待的业务应用。这些应用都基于手机通信功能的开发和身份识别属性两大功能,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应用模式,也为移动支付的扩容提供了无限的成长空间。
      移动支付

  3G时代来临,移动互联网大门开启,移动支付也随之成为手机应用领域里最被看好和期待的业务应用。这些应用都基于手机通信功能的开发和身份识别属性两大功能,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应用模式,也为移动支付的扩容提供了无限的成长空间。

  尽管移动支付的技术已经日臻完善,但由于整个商业链条上牵扯着众多利益方,因此全面商业应用仍然没有完全打开,最新的消息是,中国人民银行已与三家电信运营商达成一致,“手机支付标准”有望于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出台。而在标准出台之前,一向善于捕捉机会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已经开始在新的应用领域里大展身手,他们会创造出与当年电子支付一样的辉煌业绩吗?

  前景有余,应用不足

  比较普遍的移动支付是移动应用拓展带动的支付方式

  未来手机可以干什么?iPhone似乎已经给出了足够完美的答案。但那只是iPhone。

  未来,手机或许不仅仅可以通话、上网、玩游戏。加入支付功能,手机还可以是一张交通卡,一张银行卡,甚至是饭卡、图书卡……

  今年以来,由于电信运营商、各大银行、技术提供方、第三方支付等机构的狂热参与,移动支付的前景被描绘的无比美好。清科集团分析师张亚男认为,移动支付是典型的生活类应用,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兴起及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依附性增强,手机支付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此外,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如银联、各大银行等)的加入且快速的跑马圈地,一定程度会助推移动支付的发展。

  支付宝无线部门负责人龙井表示,支付实际上是信息交互的一种,利用PC方式去交互只是诸多交互中最原始的一种,PC支付在支付方式中效率低、局限性大。而从第三方支付的视角看,电子商务领域的支付只是支付范畴中的很小一部分,在超市买瓶可乐,在报亭买份报纸都是支付的形式,如果能与手机关联起来,就变成了移动支付。

  尽管“买东西,刷手机”已经成为印象深刻的广告词,但这类支付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支付相比,似乎在人群中并不多见。易宝支付创始人余晨认为,现在移动支付的概念是含混不清的,实际上,如果将手机当成一张公交卡或者银行卡,这样的应用确实非常少。但是如果将应用范畴扩展到手机上的交易并产生的支付,比如购买电子书、短片、游戏等数字内容,这种支付就会非常普遍。余晨所指的比较普遍的移动支付,实际上是移动互联网带动的支付方式。

  两种方案,两种标准

  无论是何种方式,用户体验才是引领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预计2010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用户数量将达到5578.7万人。”张亚男指出,移动支付的用户增量可观,2011年,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正因为如此,在移动支付市场上跑马圈地的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如银联、各大银行等)、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硬件厂商等多种力量。

  看上去比较错综复杂,但实际上,移动支付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远程在线支付,二是近距支付。前者的支付是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即交易双方信息都通过移动互联网在服务器上发生交易,即用户可以通过任意的能上网的设备进行交易,包括通过WAP页面、手机客户端、短信、语音等方式实现不需要PC就能完成的支付,也就是把用户从PC上转移到手机上来。

  近距支付就相当于把手机变成一张可以支付的卡,通过一个NFC(近距离通讯)芯片发射出来的信号进行短距离的交互支付,这就是所谓的“刷手机”的应用,比如坐地铁、公交,在学校食堂就餐等就需要近距离感应支付。运营商和银联是这种方式的推动者,原因显而易见,前者拥有海量的手机端用户,而后者拥有海量的商户资源。

  “刷手机”的近距支付虽然是非常实用的应用,但标准之争却使得其商用进程显得迟缓。争执的双方是银联和中国移动。银联阵营(包括公交一卡通)所支持的技术标准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也就是说商户无须更换POS机、NFC设备,但用户需要更换手机。而中国移动主导的技术标准是用户只需更换SIM卡,但是由于其接收频率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需要重新铺设或者改装POS终端机,因此推广起来成本不菲。

  标准之争实际上也是利益之争,银联的方案对于商户来说投入小,利于银联的推广。而中国移动对于手机用户来说更换成本小,利于移动的市场推广。无论是哪种方式,主导了标准,就相当于主导了未来的市场,但目前标准之争仍未尘埃落定。这条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比如POS机设备供应商、芯片供应商都在拭目以待。

  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何种方式,用户体验才是引领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无论是更换手机还是更换SIM卡,对于用户来说,方便的使用才是普及的关键。如果在很多终端使用不了,或者使用体验不好,规模便很难形成。而用户体验的前提还是硬件的兼容,因此,标准的统一是当务之急。

  应用案例

  第三方支付 无线支付的移动场景

  3G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移动支付充满想象。基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电子支付市场过往的优秀业绩,许多人自然认为他们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层面仍然拥有天然的优势。不过,从目前的观察来看,第三方支付所努力的方向并非将互联网的支付模式照搬到手机上,开发更人性化的应用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殊途同归的选择。

  手机终端不同于移动PC

  在大多数普通用户的观念里,移动互联网似乎能拷贝传统互联网上的支付模式。因此,对于第三方支付来说,只需要把支付业务延伸到手机即可。事实远非如此。易宝支付创始人余晨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PC上基本统一使用了Windows系统,因此软件开发商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软件即可。但在移动互联网上,上百种手机有几十种操作系统,根本无法针对不同的手机开发统一的软件。

  另外,在手机上,可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但支付却无法实现,因为第三方支付都是与银行卡关联。在PC上,使用网银支付时,几乎所有银行支付都是有控件的,但所有的这些银行控件只有微软的IE浏览器可以支持。“不要说搬到手机上,即使是在PC上,如果浏览器不支持IE内核,所有银行的支付都无法实现。”余晨指出,银行卡标准的网上支付的解决方案搬到手机上是行不通的。

  尽管如此,所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都不会放弃手机支付这个市场。余晨也道出了这个市场的吸引力所在:手机用户有七八亿,互联网不到四亿;在手机上的用户付费习惯更好,互联网上免费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手机上,一些很无聊的内容,也有很多人愿意付费。

  开放平台的选择

  在手机支付的产业链条上,易宝支付采取的是开放合作的战略。余晨介绍,上至联通、移动等运营商,下至3G门户、空中网甚至游戏内容运营商都跟易宝支付进行了合作。模式并不复杂,就是易宝支付提供支付运营,将用户的钱收上来,支付给服务提供商。易宝支付收取服务费,对于数字内容提供商来说,这比原先的SP(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提供商)收费模式成本低了很多,且没有账期。

  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的支付宝最初进入移动支付领域的方式是开发各种智能手机下的客户端软件,鼓励用户下载使用。另一种方式是与手机厂商合作,在手机出厂时,预装支付宝的支付软件。

  支付宝无线部门负责人龙井介绍,移动支付在2010年和2011年的上半年还是铺设备、铺应用、铺渠道的重点阶段。单纯从支付角度来看,各家从事无线支付的公司普遍受到了用户体验简化和资金渠道畅通这两个难题的挑战。今年10月,支付宝联合手机芯片商、系统方案商、手机硬件商、手机应用商等60多家厂商与支付宝联合成立“安全支付产业联盟”,并针对移动互联网发布了新的无线支付产品——“手机安全支付”,为手机应用开发者提供一个开放式隐形平台。

  根据该方案,用户在安装带有支付宝接口的APP(应用软件)之后,即可通过支付宝账号完成该APP的所有付费操作,且所有操作均在本手机完成,无需切换到PC或其他页面,不影响应用的进程。例如,在一些手机阅读方面更为便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小额多次付费阅读。

  对软件开发者来说,通过与支付宝在线上签约,并在软件上添加一个支付宝接口,即可使用即时到账、大额支付等支付方案,并快速获得收益。藉此,开发者可获得整个产业链中90%以上的收益,这远高于国际通行的7成惯例。

  另外,支付宝开放平台提供了更多的付费模式的想象空间。比如App store上很多收费软件,国内用户如果没有国际信用卡就买不了,同时美国的收费模式也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支付习惯。从理论上说,收费软件都可以通过植入支付宝实现适合国情的支付。比如说,植物大战僵尸这个游戏可以植入支付宝,从而放在App store的免费区里,国内用户免费下载,而用户在较高的级别时才会需要用户用支付宝进行付款。

  语音模式降低门槛

  在快钱CEO关国光看来,在移动支付领域,更多的人在谈论技术,实际上更多的应该关注到用户。“手机终端是大众型终端,而非精英型终端。”关国光认为,只有普通大众广泛应用才能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是降低应用的门槛。

  用户最好无须下载客户端,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用手机进行支付。“这才是杀手级的应用。”关国光表示,快钱推出的语音支付就是这种“杀手级”的应用。用户无需开通手机上网服务,不需要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及任何证书或软件等,也不需要开通网银,只要拥有一张借记卡即可完成手机支付。用户在生成订单后支付时提供手机号码及借记卡卡号,等待银行呼叫,随后在银行语音的相关提示下确认订单、输入相关认证信息即可完成支付。

  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某君在出差的途中,欲订一张机票。打电话给订票中心,订单生成后,银行回呼,某君提供自己的银行卡号完成支付。在逛街途中想订一张演出票,打电话给演出中心生成订单,银行回呼完成支付。关国光认为,这种支付方式可以应用于航空、保险、电子商务等很多领域。“移动支付要让用户先用起来才是硬道理。”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语音模式最适合的还是远程的、非小额交易。像手机上花1元钱买个游戏,或者线下的一些接触式交易,并不太适合这种支付模式。

  记者观察

  “刷手机”的想象空间

  今年5月,联通用户王女士开始使用自己的手机刷卡乘坐地铁。王女士此时还只是1000个小众人群中的一员。因为北京联通与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公司联合推出了“联通手机一卡通”服务,只定制了1000张SIMpass卡。这些用户可以持手机实现刷公交、地铁、小额支付等应用,如同刷一张普通的北京市政一卡通。

  而这个SIMpass卡实际上正是国内目前最为火爆的近距通讯(NFC)解决方案。SIMpass卡技术提供方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高翔曾表示,到今年底,“刷手机”坐公交有可能大规模推广。但目前为何推广缓慢?高翔认为,市政一卡通属于民生应用,因此要慎之又慎,要进行广泛而频繁的实验,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影响面就会很大。

  尽管“刷手机”并不普及,但却是一个极富想象空间的应用。手机是一个通讯工具,可以通过通讯方式完成卡片充值,这将大大方便用户,同时为市政一卡通节省大量人力。这项应用对于用户来说,门槛也并不高。在无须更换手机号码的前提下,更换一张SIM卡即可,而且还可以帮助用户将原先的通讯录转移到新的卡片上。

  除了市政公交,这种近距离小额支付可以延伸的范围还有很多。比如南京钟山学院的学生所使用的天翼手机,就内置了专门的移动支付手机卡,不仅可以在学校食堂刷手机消费,在图书馆借书,还可以通过手机免费获取学校最新通知和公告等信息。

  高翔认为,实际上近距离非接触式的小额支付在手机的应用里很容易实现和普及。这种支付模式实际上相当于电子现金的支付方式,不需要与银行后台系统进行对接和交换,且快速准确。

  实际上,SIMpass卡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商场的大额支付,使其相当于一张银行卡或者信用卡。这种应用,由于支付金额较大,需要与后台银行系统进行交换,用户也可以接受等待。但问题是需要重新铺设刷卡设备,因此,需要经过银联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博弈,作为技术提供方来说,无法左右市场进程。但对于那些POS终端设备的供应商来说,一旦这个市场被证明有需求,这将是他们巨大的机会,很多供应商也在等待银联这样的动作。

  另外,对于银行来讲,发的卡片很难有差异性,即使推出所谓的女性卡这样的细分产品,也无非是在卡面图案上做做功课。当银行卡与SIM卡结合起来,将手机这个通信工具变成银行卡,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很容易通过手机通讯来实现。这其中有无限的商业机会。对于用户来说,与通信绑定的银行卡在转账、交费等方面也可以通过通信来实现。

上一篇: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体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电子标签将有“扬州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