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所以能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中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主要得益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将会带来两大好处:其一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其二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个被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的观点,一经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提出,便被认为如同摩尔定律一样准确。的确,纵观历史,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 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的技术变革又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
物联网并非横空出世的概念,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便已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国际电信联盟 2005年的一份报告则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普遍观点认为,在每次大的危机之后,都会催生新的技术。此次适逢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相关国家试图通过“物联网”走出经济的泥淖。故此,2009年2月,当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立刻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一时之间,“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其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关于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的话题,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国际电信联盟认为,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IBM给出了物联网的近一步解释: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物联网”之所以能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中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浪潮,主要得益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将会带来两大好处:其一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其二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有研究机构声称,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据业内专家表示,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阶段看来还不太现实。目前的物联网概念还很“虚”,停留在初级研究的层面,离实质性的大规模应用还很远,远不如新能源等概念明确。
业内分析师表示,物联网普及需要三个必备条件:首先,网络设施需要无线宽带网络的成熟和普及;其次,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需要升级;再次,物联网的推广需要明确产业链的利益关系,并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故而,物联网这个概念是对高技术产业提出的一个方向,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物联网真正要发展起来,不仅是技术问题,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涉及产业规划、管理、协调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规范。
物联网,目标是明确的,过程是繁复的。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没有人能具体说清楚我们离物联网时代真正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