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社保卡还是市民卡,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浑身是卡,卡卡不通”的问题。然而,今天一个社会保障卡,明天一个市民卡,期间又将存在多少重复建设?
观点
无论是社保卡还是市民卡,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浑身是卡,卡卡不通”的问题。然而,今天一个社会保障卡,明天一个市民卡,期间又将存在多少重复建设?
2009年,北京开始陆续发
放与个人身份证的姓名、
照片、号码都相同的社会保障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划,社会保障卡号将以居民个人身份证号码为惟一识别,实行个人账户管理。随着信息系统的全国联网,城乡养老关系可以自由衔接、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也能够方便地转移接续。据人保部的最新统计,目前该部已经批准发行社保卡1.3亿张,实际发行6000万张,发行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与此同时,市民卡也在全国方兴未艾。目前,扬州、杭州、宁波、南京、无锡、苏州、扬州、烟台、武汉等近10个城市均已发行“市民卡”。伴随“数字城市”的构想而发展起来的市民卡项目,也以其巨大的商机不断吸引着新的玩家。
无论是社保卡,还是市民卡,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浑身是卡,卡卡不通”的不便,让老百姓享受到信息社会的便利。然而,今天一个社会保障卡,明天一个市民卡,期间又将存在多少重复建设?
回顾市民卡的发展,我们看到,一些城市的市民卡是在社会保障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既包括了社保卡的基本功能,又做了更多的功能扩展。杭州从2004年7月开始市民卡建设,目前已经累计发放200多万张,具有社会保障、金融支付、公用事业应用等多种功能。
不过,市民卡的出现却是以取代社保卡为代价的。比如,杭州市民卡出现后,取代了原有的西湖医保卡,成为杭州市民必备的社会保障卡; 最近无锡也开始发放市民卡,首批1000张市民卡就是凭现有的社保卡免费换发的; 南京市民卡将在6年内逐渐取代原有的社会保障卡、金陵通卡等,并且南京未来不再发行与市民卡功能类似的卡,以减少和避免各类卡证的重复投资建设。
也就是说,市民卡本身就是对原有单一功能的社会保障卡的“升级”,不仅涉及到换卡成本,还涉及到众多信息系统的对接,比如与公交、燃气、银行、超市等众多地方联网,以实现“一卡多用”,隐藏的成本难以计算。以南京为例,市民卡发放前,整个城市已经发行了350万张社保卡、480万张金陵通卡,分别用于办理社会保障业务和小额支付业务。近千万张智能卡的成本,随着市民卡的发放沦为“沉没成本”,遗憾地付诸东流。
同时,社会保障卡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发放,是国家“金保工程”的一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主要解决的是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全国范围内自由流转的问题; 市民卡主要由各地市政府推行,功能不限于社会保障,一般在本市范围内使用,目前已经有了跨地区使用的探索,但众多的市民卡若想实现全国流通,仍旧困难重重。
目前正在推行社会保障卡的城市,比如北京、大连,若干年后是否也会开始推广市民卡?目前各地各自为政推广的市民卡,将来是否要实现全国联网?如果这些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必然产生重复建设,给普通百姓带来种种不便。当我们身上拥有了诸多惟一识别我们身份的凭证,比如身份证、社保卡、市民卡的时候,这岂不是对“惟一识别”的绝佳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