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杨咸武副司长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杨咸武副司长在接受ENI经济和信息化网站记者独家专访时,他说:“过去,由于我们过分的看重制造业,我国发展成为了 ‘世界工厂’,也因此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杨司长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把制造作为服务业的一个支撑,没有服务的制造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后的经济形态是以服务作为一条经济发展的主线,以满足生活、生产需求为目标的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一种实现的手段,制造业从属于服务业。”杨司长进一步表示以制造支撑服务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杨咸武司长认为中国发展服务业依然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我国服务业所占比重小,既仅占GDP 40%,2008年调整之后,占41.8%,和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70%以上相比较,差距还是很大,我们至少要达到百分之五、六十,服务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并且现代服务业恰恰是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服务业面向各种人才的需求,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近两年我国特别强调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因为我国制造业已经高速发展,但是,杨司长指出:我国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匹配。他进而分析并认为:“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一个共生的关系,但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成为其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服务业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杨司长呼吁“我们需要补上这一课”!
谈到我国不同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杨咸武司长告诉记者:无论是生产型服务业还是消费型服务业都是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起步和率先发展起来的,离开了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条件,服务业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服务业发展一定与本地区的农业、制造业都相关。生产型服务业面向生产、面向企业;消费型服务业面向家庭、面向个人,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弱和经济条件差,人们的收入水平低,对服务的需求也不会很高。服务业的发展一定是和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不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脱节。他表示,推动整个服务业发展,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国服务业的水平和比例都太低了。他说:“十七大提出要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力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比重就是服务业的总量,改变服务业在经济构成中比重太小,水平太低的局面,改变智能型服务占整个服务业比例很低的现状,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科技部主抓服务业工作多年、近年又从事领导和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工作,对于制造业及其信息化未来的整体发展态势,杨咸武司长在阐述了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同时由此及彼进而提出了企业信息化、IT\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制造业由过去的卖产品转向服务,在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中,企业买软件也是同理。企业并非为了买软件而买软件,而是为了解决其内部的问题,要的是一种服务。不论软件厂商用什么方法、软硬件如何开发,客户只看结果是否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杨咸武司长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发展标志就是以应用为导向,而并非大的调整、变革、新技术取代原来技术,正在孕育新的变革,而新的变革在哪?还不是很清晰。”所以,现在的发展阶段是沿着以往的技术和多年的积累,怎样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包括制造业的信息化。其实,社会运行本质上都是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深度应用。”信息产业发展要找到落脚点需要有大量的客户应用,信息产业才会有所发展。使用大量信息技术的同时对其他产业起到支撑和促进的作用。我们把服务业当成一个产业来做,把信息技术作为重点,把开发和应用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更深、更广的向各个行业、各个方面渗透、应用,这也是信息产业下一步发展的市场所在。
未来发展我国服务业,将以服务带动制造的经济态势,那么,制造业应当如何提升,从而更好的服务各行业?杨咸武司长认为:作为制造企业需要考虑服务的问题,作为国家更应该考虑服务业的发展。他说:“过去,政府引导、鼓励、支持制造业发展,未来,我国是否可以变为引导、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用服务业把制造业贯穿起来,这样我们的制造才有服务的对象。”他列举了两个既通俗易懂又显而易见的示例:用户买一台计算机,买计算机的目的是如何“为我”服务,但如果制造商能够为了服务而送计算机呢?其目的不在于计算机而在于服务。因此需要把满足客户需求再延伸一段,而用户是购买其最本质的需求。就像买电视机并非为了看电视机而是把电视机作为一个收看节目的工具。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由运营商组织产品制造商、提供商、服务商等社会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一个运营平台上共同完成对客户的服务,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价值链高端,组织社会资源,以服务需求为根本和产业链条的商业运营。”包括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面向未来经济发展,杨咸武司长提出了全新的以服务为宗旨和目标的商业理念和运营模式。
视频:http://www.enicn.com/article/2010-01-27/012L0R020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