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中移动斥资400亿元入股浦发银行”,还是“中国银联手机支付在六省市大规模试点”,在吸引普通受众的眼球的同时,还惹得资本市场翻江倒海。
9:04:26 在手机支付领域,到底主角是谁?
网络上曾有一个广被引用的调查:如果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选择什么?结果是惊人的一致:钱包、手机、钥匙!手机支付的话题近期一直占据着媒体的热门头条,这次革命的目标就是钱包和手机。无论是“中移动斥资400亿元入股浦发银行”,还是“中国银联手机支付在六省市大规模试点”,在吸引普通受众的眼球的同时,还惹得资本市场翻江倒海。
最初的手机支付基于短信交互技术,门槛低普适性强,功能以远程定向支付为主,虽然拥有较好的用户基础,但考虑到安全性和应用局限性,已基本无市场推广。之后,手机客户端成为替代型产品,实现购买航空电子客票、数字电卡等高附加值的商业应用。以上两种模式,虽然都曾享受过镁光灯的聚焦,但有一个致命缺陷:无法近场支付(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的“血统”并不纯正。
完整意义上的手机支付,应当既能实现远程支付,也能满足近场支付;既能实现传统的大额支付,也能灵活满足快捷的小额支付;应用领域不仅能替代原有银行卡使用的范围,还能涵盖银行卡使用不便的场合;当然它必须比现有的磁条卡具有更高的安全保障。按照上述的标准筛选,能符合条件的只有三种模式:iSim(Sim卡贴片)、SimPass(Sim卡搭配天线)和NFC(内嵌IC芯片的定制手机)。在为数不多的选择路径面前,各方都在为争夺产业的话语权而暗自角力,手机支付领域的三国演义才刚刚开场。
手机支付之“魏国”
作为国内移动运营商中稳坐老大位置的中国移动,拥有傲视全球的网络和客户规模,不论是其接近8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还是超过4.5亿的客户数量,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对原有的市场竞争者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从最开始的手机钱包,到后来参股合资的联动优势,中国移动的视线一直就没有离开过这块蛋糕。因为参照目前手机支付最成功的日、韩市场的模式,运营商主导已经有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NTT DOCOMO借助自身三井财团的背景,通过资本运作分别与三井住友银行和UC Card合作,实现了由移动运营商向金融支付领域的跨界经营,加之其定制手机控制终端的销售方式,日本的手机支付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范本。此次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也是参照了DOCOMO的路线,曲线进入金融领域,解决了巨额沉淀资金的托管问题,完成了进军手机支付的关键一步。
就如同当年曹操“匡扶汉室”旗帜下的包容和开放有底线一样,中国移动终究会发现它所面临的问题:封闭和排他。作为移动运营商本身具有一定的平台开放特征,支持同一模式的不同手机终端应用,也可以开放遵守其规则的SP接入,可一旦踏入支付领域,界定平台开放性的标准就改变了:首先它排斥了联通、电信的用户,要么转网要么放弃,是一个单选题;另外移动现有推出的手机支付仅支持RFID Sim模式,在手机适配性上还是存在局限性,并非最佳选择;另外,入股浦发银行后,其股东的身份多少会令其他银行提防,从而给多元化合作带来障碍。
此外,踏入支付这块新大陆的中国移动还会发现,手机支付的优势基因近场支付,在巨量的终端渠道投资面前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因为与传统通讯业只要布放基站实现覆盖不同,支付业的受理终端数量更为庞大,渠道类型更为复杂,更要命的是对于移动而言没有任何基础,需要重新拓展来完成原始的渠道资源积累,这可不能凭资金实力就一蹴而就。虽然中国移动同样拥有高出市场其他竞争者好几个级别的实力,但若不能智慧地解决竞合关系和渠道布放的问题,同样可能会在手机支付的战场上陷入困境。
手机支付之“蜀国”
低调一向是中国银联的行事作风,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了市场的话语权,其在支付产业中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对于整合行业都极具号召力,从这点上来看和当年的刘皇叔很相似。在中国银联的概念里,无论手机支付这个概念如何变幻表述,其核心仍然是“支付”,而手机仅仅是一个载体,就如同现阶段用塑料卡片承载一样,从辩证的发展观来看,任何载体都将只能完成某个历史阶段的使命,终将会有更先进更便利更安全的载体来取代。
与移动相比,银联有足以令其他竞争对手艳羡的资本:银联作为国内唯一的银行卡组织,深谙其中的市场规则和发展趋势,手握国内最庞大的银行卡受理网络,占据了有利的主场优势;依托人民银行的政策支持,银联作为中国芯片卡PBOC2.0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已经直接掌握了手机近场支付的行业核心,这无疑使得银联能站在视野更开阔的战略制高点上;相对于移动模式的封闭,银联开放式卡组织的先天基因更能兼顾产业各方的利益,除了金融机构,就连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也能根据自身的策略找到合作点,在这种平台化的包容性面前,资本实力上的不足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然而,这也绝对不是尽善尽美的模式。同样作为银行卡组织的Visa和MasterCard很早开始介入这个市场,并在欧美地区试点。但就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与日本4900万的总用户规模和韩国月增30万的速度相比,欧美相加不过300多万的数量,实在显得非常寒碜。没了前人成功经验的指引,银联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创出既能合作共赢又能符合中国特色的手机支付商业模式,难度可谓不小。
另外,与移动的多种模式选择一样,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手机的适配情况或者实际需要来选择,但另一方面这种多模式并存的方式并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物竞天择后一定只会剩下最优的模式(普遍预测是NFC模式),那么被淘汰模式的前期投入成本如何收回、合作伙伴的利益如何保护,诸如此类问题中国银联不得不考虑。
手机支付之“吴国”
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银联,在手机支付这个市场上,他们所有博弈的源头都是因为双方都希望成为这场盛宴的主角,不想在对方的模式中被沦为服务商。中国银联自然不希望在中国移动模式的手机支付中,被沦为数据转接商——而且,还是一个极有可能被跳过的角色;而中国移动自然不希望在银联的手机支付中成为一个只能收取流量费的角色。
和三国时期的东吴一样,一直对魏、蜀两国的见招拆招持保持观望的,还有另一股力量:手机厂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虽然独立地提供手机支付全面业务的可能性很小,可他们用脚投票同样会影响市场格局,使得天平倾向某一边,从而改变最终的产业走向。就拿终极理想化模式NFC来说,它的先决条件是手机出厂前就已经植入了相应的支付芯片和程序,用户只要完成与账户的关联就可以使用,而目前市场上这种配置的手机可以说是空白。在现行的三种3G制式下,哪一种率先打破僵局提供标配支付功能的手机,势必会抢得先手,说不定就能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与前两者相比,第三方支付的手机终端,说到底只能是一个依附前两者中至少其一而存在的支付平台,除了终端和数据的转接,他们更无法接近的近场业务。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准了方向,适时进入。
所以,现在除了手机本身成本的问题外,厂商们更多的是在等待应用环境的成熟,揣摩用户为此买单的意愿。在这个相对松散的阵营中,大家都不愿输在起跑线上,也不想先驱变先烈。但是,一个可以肯定的结论是:这个市场只要越过变化的临界点,一点星星之火便能燎原。那时日、韩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新型支付手机,离我们不会太远。所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手机支付的商战中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