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养的土鸡现在已经上市,在专卖店里,只要用感应器扫描鸡爪上的‘电子身份证’,就可以知道它的‘出生和成长经历’,大大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信心。”贾仕鉴、张艺夫妻俩从新西兰留学回到贵阳,放弃高薪工作,在乡下办起了养鸡场。
依靠贵州省首个以物联网模式管理的养鸡场和专卖店,这个当初为家人和朋友难以理解的举动,随着产品销路的越来越看好,小两口的创业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贾仕鉴、张艺夫妻俩正在为土鸡配戴“脚环”,通过扫描鸡爪上的这个电子身份证,养殖信息一目了然。
出人意料 海归夫妻当“鸡农”
2004年,新西兰梅西大学毕业的贵阳女孩张艺回到家乡,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此时,同样留学归来的贾仕鉴也辞去了上海的高薪工作。2008年,两人在贵
阳喜结良缘,并有了一个小宝宝。
“生了孩子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我们俩很触动。”张艺说,她在新西兰留学时对当地畜牧业先进的管理流程有所了解,于是想自己创业,在贵阳建立一个有完整、安全管理体系的养殖场。“老公听了后很支持我,我们就计划先办一个养鸡场,以此入手,编写出一套完整的管理软件。”
小两口刚刚做出决定,就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反对。“爸妈和朋友都说我们的书白读了,出国绕了一圈居然回来当农民。”贾仕鉴说,“但我俩认定不管赚不赚钱,只要这个科学的养殖管理体系能建立起来就绝对是好事。通过具体实践,也可为我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化提供实验参照。”
屡败屡战 三次创业始见“金”
2008年10月,夫妻两人在息烽县找好了场地,买来500只鸡苗,一边熟悉养殖流程,一边设计编写管理软件。“这段时间主要学习养鸡技术,但后来因路途太远不适宜初期建设,养了半年多就中断了。”贾仕鉴说。
2009年8月,小两口又花费15万元,在扎佐再次办起养殖场,规模扩大到1000只鸡。“这个时候有了经验,工作主要是采购网络设备,为戴在鸡爪上的‘质量识别脚环’编写软件。”可就在事业刚有所起色时,由于养殖场所在地长期缺水,1000只鸡逐渐死去。“我伤心极了,哭了三天。”张艺回忆道,“没有办法,我们只有放弃。”
“我们俩还是不甘心,去年4月又在都拉营选了场地从头开始,创办起贵州黔昊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殖数量达到5000只。”贾仕鉴介绍,到目前已建成环保发酵床鸡圈,搭建起覆盖养殖场的无线局域网,公司网站、监控系统等也已完成,“前前后后投入了近百万元,鸡爪上的‘脚环’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然后到深圳专门订做的。”
理念先进 物联网管理赢青睐
这两个有着先进理念的“科技农民”,开始运用“物联网”的管理模式发展自己的养殖事业——
通过覆盖整个养殖场的无线局域网络操作视频监控系统,可仔细观察、摄录鸡只的生长情况;依靠自己开发的软件系统,每只鸡佩戴的“脚环”就像一个“电子身份证”,能完整标记其养殖过程,包括喂料、疫苗、用药、放养时间等,事无巨细都有备案;而通过同样是自己开发的销售POS系统,扫描鸡爪上的“脚环”后,专卖店里可打印出鸡只的养殖信息清单,提供给消费者……如此一来,可实现完整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跟踪溯源流程。
“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各种通讯网络,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管、控、营’一体化。”贾仕鉴说,“我们希望建立的就是养殖业的物联网管理模式。”
“我们把整套管理系统申请了专利。下一步,我们希望能通过DAN技术开发动物分割肉的溯源查询系统,更便捷、更真实全面地让消费者掌握产品质量信息。”小两口说,贵阳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东风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记者了解到,贾仕鉴、张艺依托高科技管理养殖的放养土鸡,已开始走进市内农贸市场,每斤售价能卖到比一般的土鸡高两、三块钱。源头可溯的质量安全和生态化放养方式,成为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