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行业拐点、电子商务行业的引爆让2010年成为互联网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一年,而在电子商务中,移动支付成为2010念最火热的概念之一,通过手机为承载体的消费模式让越来多的服务商、运营商等机构关注,甚至成为很多机构认为移动支付是移动互联网上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粘性业务之一。
移动互联网行业拐点、电子商务行业的引爆让2010年成为互联网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一年,而在电子商务中,移动支付成为2010念最火热的概念之一,通过手机为承载体的消费模式让越来多的服务商、运营商等机构关注,甚至成为很多机构认为移动支付是移动互联网上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粘性业务之一。当手机的随身性、普及性、媒体性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移动支付的美好前景似乎也越来越清晰。
在2010年,经常在讲一个故事:在日本街头,“刷手机”非常普遍:乘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去商场购物,吃饭等等日常消费,几乎都可以通过手机搞定。日本电信运营商NTT把手机支付作为第三阶段的核心产品。到2010年底的时候,日本手机支付业务的交易额已经占信用卡市场的20%~30%,超过40%的移动用户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
另外一个故事是,在中国支付宝公司2010年全年的交易量超过5000亿,通过交易费收入、沉淀资金的收入让支付宝一年实现净利润10亿元以上,掌门人马云制订了“大淘宝”战略,促进整个淘宝的电子商务的“三流合一”。同时支付宝在积极布局移动支付,气势汹汹的进军移动支付小额支付市场。
和很多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在收获到来之前都要经历艰难的博弈和对垒。“移动支付”四个字背后,是通信、金融、芯片、互联网、安全等多个产业链的高度整合。在眼下,政策环境尚未明确,市场使用习惯尚未形成,各方势力虽看上去气势汹汹,风声不断,摆出舍为谁雄的姿态,但在实际操作各个步小慎危,无一例外。
由于对“移动支付”概念很多机构思路上并不一致,因此我在这里严谨地定义了移动支付,从支付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移动远程支付和移动近距支付。
n 移动远程支付,就是通过手机发送指令进行支付的方式;
n 移动近距支付,是指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无论是哪种方式,一头是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一头是商户服务提供商(银联等金融机构),另外还有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处于绳索的中间环节,起疏通作用。
从以上产业链可以看出,’移动支付”是一场大佬才能玩的赌局。也只有这些大佬才能输的起赌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国内运营商无一例外进驻移动支付,都希望从传统的通信运营服务商向类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进军。
运营商们的金融理想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一直想打造一个完全由其掌控的产业链。早在2000年,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与中国移动合作,通过STK卡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实现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的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涉及账务查询、自助缴费、银行转账,在进入短消息平台后,可查询股市行情、外汇牌价、航班信息、天气预报等。由于需要更换SIM卡,这项业务并没有被太多用户所接受。
2003年8月,中国移动专门和中国银联成立合资公司——联动优势科技公司,开发基于短信的移动支付模式。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收费方式来交纳电子信箱使用费、即时通讯工具会员费、下载各种铃声和图片等。
2008年初,中国移动在湖南建立了移动电子商务基地,研发基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支付手段,并且在湖南当地发展了数百万用户。2009年下半年,“手机钱包”业务开始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大规模推广,但消费者仍然需要把SIM卡更换成RFID-SIM卡。
近十年,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支付平台包括联动优势运营的umpay.com和soopay.net,以及中国移动自有的cmpay.com。在中国移动搭建的移动支付体系中,形成了完善的WWW、短信、STK、RFID等多种支付通道。
和中国移动一样,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在2009年中期进入了试商用阶段。
目前主流的近距支付有四种标准,包括NFC、RFID-SIM、SIMPass、智能SD卡等几种解决方案,即可以通过独立NFC芯片、手机 SIM卡、智能SD卡等载体搭载不同应用实现移动支付。最初中国移动选择了RFID-SIM技术,但是后又提出全终端解决方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选择了SIMPass技术;而中国银联选择了智能SD卡解决方案。
银联不甘只做金融通道
中国银联第一代的手机支付,是通过短信互动完成银行卡的基本功能,将手机支付与二维码电子回执技术相结合,在手机上实现了航空订票、电子折扣券、礼品券等多种增值服务,完成了数字化产品的支付和消费。显然,第一代的手机支付中 ,银联的合作伙伴中必须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
2003年开始,银联和中国移动开始合作,但很快,双方在由谁主导的问题产生了分歧,因此在中国银联第二代手机支付中,抛弃了短信方式,转而采用集成在移动终端上具有非接触功能的IC卡芯片作为支付信息的安全载体,将银行卡和电子钱包信息存储在该芯片中,完全绕开了电信运营商的网络通道。
2008年1月,由中国银联牵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五家银行参与,通过使用具有NFC技术的诺基亚6131i手机而实现的第二代手机支付试点项目,在上海投入试运营。
就在中国移动宣布入股浦发后不久,中国银联放出消息,第二代手机支付业务进入大规模试点阶段,试点区域扩展至上海、山东、宁波、湖南、四川、深圳等六个省市。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还高调列举了银联手机支付的四大优势,据悉目前已完成线下POS机具部署达250万台。
根据本人观察,不论是运营商还是银联、金融机构来说,要想在短期内普及移动可能性基本为零,在排除标准统一、政策监管等各种不确定因素来看,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前期投入成本过高
就以POS铺放为例,单台机具POS价值2000元,要完成全国6000万商铺的POS的部署,就需要1200亿元,就算渗透率为10%,也需要120亿元,这里面还不涉及POS的维护、更新、替换等成本,如此庞大的前期投入成本,不管是哪家大佬,都不得不掂量掂量。
可应用场景少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覆盖越来越广,手机的移动应用,其本质就是电脑应用的延伸和补充,我曾经做过一个分析,一般的人一天中有70%的时间是在有固定网络的环境中,只有30%的时间在没有固定网络的环境下,在这个30%的时间段中,让用户通过手机进行支付,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需求驱动,从目前来看,中国不像日本,全产业由电信运营商控制,短期之内没有超强需求驱动和针对性应用的话,用户的使用习惯的培养需要很长的周期。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仅仅能买面包的话,用户就接纳了移动支付,离不开移动支付了,这肯定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并且,用户还不只是需要去移动营业厅更换SIM卡那么简单,更多的事情,会让用户产生使用疲劳。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两位大佬虽然是卡住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咽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分析,没有任何一家能够完全吞的下这块蛋糕。对服务的需求、对应用的需求、对成本的分摊,会催生出更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并且也会催动着第三方支付公司从提供支付,到提供应用的转型,为某一个垂直市场提供专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