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野村综研将分四篇专题就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国际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对于中国的借鉴、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及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理清中国今后建设低碳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所在。
在思考和探索中国低碳智慧城市的战略蓝图之前,首先必须静下心来,溯本追源,理清中国未来低碳智慧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否则将极有可能陷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尴尬境地,更有甚者遭人忽悠而浪费资源,丧失发展机遇。为此,首先,野村综研将分四篇专题就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国际城市发展模式探索对于中国的借鉴、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及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理清中国今后建设低碳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所在。
首先,野村综研从人口结构和人力资本等五个分析视角对于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趋势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将其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科技、商业、政治的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和改变科技发展的潜在可能。金融市场的逐步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前提。伴随着跨国企业商业活动在全球的最优化布局,全球贸易逻辑已发生变化:过去是贸易带动投资,而如今是投资带动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国际间的日益频繁的要素流动、文化碰撞、思想交流使得仅仅以国家为单位的政策体制越来越难以胜任政策调节调控职能。NGO等国际组织营运而生,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将日益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许多城市已经陆续进入少子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将为中国大多城市带来就业、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宣告以知识作为最重要生产手段的时代的带来。全球化带来了人才的全球流动,使得在未来中国城市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将逐步消失。企业为了消减人力成本及提高应对市场突变,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多样化的雇佣方式。而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冲击传统的就业观。这一切都使得未来雇佣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势。人力资源由“企业独占”向“社会共用”转变。以项目经济为代表的全球人才合作完成一个工作流程的经济活动将日益频繁。人口结构的变化、人才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带来了市场和需求的多样化趋势。
第三,成长制约还是成长契机?今后全球所共同面临两大重大社会难题,一是自然环境与资源方面的难题,二是就业、教育、健康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难题。除了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全球共同难题之外,中国还面临其特有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由此带来的就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只有提高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才有可能有效对应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如何将这一切成长制约因素转变为成长契机,是摆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第四,区域协作体制与风险公治体系:全球化并不意味着经济融合是一步到位的。全球化的趋势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本土化特色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形成风险共治体系对于成员国共同对应国际形势变化和经济波动意义重大。后金融危机时代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监管体制。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正严重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将成为今后贸易壁垒的两大武器,这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国家的出口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与其被动接受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不如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到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中来。事实上中美关系作为今后20年国际地缘政治中最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对于今后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图:中国未来城市所面临的4大趋势变化 资料出处:野村综研
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四大趋势变化,为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四大课题。野村综研将其总结为“四个转变”。
第一,转变城市竞争方式。应对科技、商业、政治的全球化网络发展,必须转变过去靠感觉、拼资源、粗线条的城市竞争方式。
第二,转变城市治理方式。未来城市发展关键在于创造自由、宽松、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践行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方式。
第三,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诉求。城市发展必须克服环境及人口等制约因素,充分挖掘城市结构转型所蕴含的成长契机。
第四,转变城市合作方式。城市,作为全球生产、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其发展必须摆脱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而要在区域合作中谋求共赢、多赢发展。
图:中国城市所面临的4大课题 资料出处:野村综研
在全球化、多样化、社会化与协同化的全球趋势下,为应对城市竞争方式、治理方式、发展方式及合作方式该如何转变的基本课题,从全球先进城市的探索路径来看,以包容、创新、宜居及可持续为未来发展主题,正积极的探索以服务城市、紧凑城市、生态城市及创意城市为发展方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服务、紧凑、生态、创意也正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而低碳智慧城市正是这“四大城市”建设的关键支撑。
服务城市——参与包容的城市治理模式
服务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城市治理的民主参与化。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向创新型知识产业转变,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根本理念也正发生深刻变革。在工业化时代,城市规划与治理秉持“自上而下”的基本理念,形成了封闭式、集中式的决策模式。而随着知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引擎,为了吸引多样化人才,维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更具服务理念、更具包容性和参与性的决策及治理模式正成为城市治理的探索方向。为此,原先严格的“自上而下”城市治理模式已逐步融合“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支援”的新理念。
野村综研认为,低碳智慧城市对于服务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低碳智慧城市建设能为城市治理与决策的广泛参与提供更加多样化、泛在化的交流通道;二、通道的便利性、创新性,及相关市政活动宣传的可达性、趣味性,能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三、能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数据资源作为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低碳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运营的多方参与,从这一角度,作为低碳智慧城市运营要素的“服务”理念可随着低碳智慧城市的推进得到不断确认与强化。
创意城市——活力多元的城市创新模式
“创意城市”作为未来趋势已成世界共识,甚至将“创意”视为未来发展引擎的城市也不在少数。从经济角度,对于成本控制的关注已逐步让位于对提升价值的追求。而从社会及文化角度,艺术性取代公式化、体验性取代快捷度成为关注重心的变迁也已逐渐显露。近年来风头正劲的企业、声名鹊起的城市,是“创意”之重要性的最佳例证。
创意城市应兼具地域、产业、文化三大要素,三大要素两两作用所带动的地区经济竞争力、独特城市环境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城市的关键特征。三大要素共同作用下发展的、具备独特地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通常是创意城市的核心。美国权威学者弗罗里达认为,打造这三大要素、建设创意城市,须遵循3T原则:
技术(Technology):新技术研发与创业企业的培育
人才(Talents):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创意产业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
宽容(Tolerance):对各类人群、企业的开放,对多元生活方式的认可
从以上3T原则切入,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对于推进创意城市建设至关重要。“技术”(Technology)方面,“智慧”能显著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人才”(Talents)方面,“智慧”能提升城市教育水准与宜居度,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宽容”(Tolerance)方面,“智慧”能为更开放、更多元化的交流与参与提供新的平台。当然从另一方面,建设创意城市所带来的技术、人才及宽容度提升也能反过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紧凑城市——集约宜居的城市开发模式
紧凑城市的本质是“分散式集中”,其主要内涵是,以多个交通枢纽为城市主要发展极,进行高密度、高复合性开发,优化交通、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宜居性与可持续性。紧凑城市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应对土地、交通、能源等严峻课题,更重要的在于其能提升经济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推进社会创新,实现科学发展、人本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野村综研认为,紧凑城市以资源集约、空间联动、功能复合为其主要特征:
资源集约:以高密度开发集约土地资源,以区域能源管理系统集约能源资源,以公共服务功能的集中集约公共资源。
空间联动:公交导向、步行导向
功能复合:多功能复合型开发、公共开放空间的活用。
紧凑城市通常应具备的区域能源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公交系统都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建设。此外,“智慧”的新兴技术也能为公共空间的充分活用提供高效的途径、新颖的媒介。
生态城市——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生态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常认为,打造生态城市主要涵盖能源、水、大气、废弃物、建筑、交通几大领域。然而生态城市的内涵绝不仅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部门的节能环保,野村综研认为,生态城市必须具备以下三大核心要素:
环境压力持续降低:碳排放压力、污染物排放压力
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就业
居民生活舒适环保:绿色城市面貌、绿色生活方式
打造以上三大核心要素,需要政府、产业、市民三大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并积极推进产业及市民部门的深入参与,明确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生活消费、技术革新、社区建设、海外合作这六大领域的工作任务,才能有效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生态问题之重,使传统途径已疲于应对,必须导入“智慧”,探索新思路,才有望令城市发展挣脱环境重压的束缚。因此,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中,生态环保始终是优先考虑的领域。全国各地在能源、交通、建筑等细分领域都进行了初步尝试,就现阶段看,在提高“智慧”成色的基础上探索商业模式的构筑,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综上,服务城市、创意城市、紧凑城市及生态城市是应对中国城市发展课题的未来趋势。在这“四大城市”的建设中,低碳智慧城市均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与此同时,野村综研认为,低碳智慧城市本身并不是目的,低碳智慧城市建设也无法“包治百病”,各地在推进低碳智慧城市建设时,应明确不同时期的主要价值诉求,有侧重性地制定战略框架,找准切入点与发力点,更好地促进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的发挥,在面临各自的发展课题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应对路径。
图智慧城市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出处:野村综研
全球化网络、市场多样化、成长制约、区域协作这4大趋势变化并非单独影响上海的发展,而是聚合起来相互产生增幅效应,这将对于中国未来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只有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变化、抓住机遇、化解风险。野村综研认为,支撑今后中国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3大创新核心动力为低碳化、服务化和泛在化。这3大创新核心动力彼此有效结合起来共同为今后中国建设创新城市提供多层面的支持。低碳化是对应全球绿色革命的巨大冲击,变绿色为金色,体现上海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诉求的核心保障。服务化既是实现低碳化的有效手段又是响应全球知识革命冲锋号角的核心举措,是面向开放创新大趋势,体现城市创新的价值源泉的基本路径。而泛在化则是新一轮信息革命汹涌而至的本质特征,是构筑智能高效的新时代城市基础,为服务化和低碳化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系统支撑的智能社会基础。充分认识低碳化、服务化与泛在化3大创新核心动力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今后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战略契机。
图:未来城市创新的三大核心动力及其结构关系 资料出处:野村综研
低碳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排放的可视化、风险的可控化以及能源的可再生。碳排放的可视化是促进企业运作低碳化和低碳产品发展的重要前提,将对低能耗产品制造企业、绿色产品贸易企业、相关咨询等企业带来发展机遇。气候变化及碳限制风险的可控化是帮助企业迈向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将为避险产品设计、交易风险对冲等保险和期货企业发展带来机遇。能源的可再生、高效化是整个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根本基础,这将为清洁技术开发和应用行业,以及作为金融支撑的绿色信贷、绿色投资行业带来机遇。
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企业活动体现的市场价值正逐步由单一产品转变为产品加服务、甚至产品加服务再加智能化体验。与此相适应,服务化则主要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制造业的服务化、服务业的知识化、及知识业的共创化。伴随着制造业商业模式的发展变化,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及利润源泉已经逐步从产品本身转移至以客户服务为根本导向的、为客户提供包括自身产品及其他产品、服务在内的量身定做式服务体验。服务业的知识化的基本课题则着重解决如何将服务流程的标准化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高度统一起来的问题。为此,需着重解决服务的模块化、服务平台的构筑与利用及服务互动性的提高等课题。而知识业的共创化是指伴随着Web2.0的发展使得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共创成为可能。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创造出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日益成为企业开发商品服务、构筑新型商业模式的重要手段。
泛在化的本质是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控制,为此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特征:“情景感知”、“无缝连接”与“知识聚合”。具体是指通过无线传感网、自组网等末端网络将管理对象的属性信息(编码、人体特征等)、个体状况信息(体温、血压、位置等)、及环境信息(温度、湿度、雨量、压力、加速度、震动等)等信息准确收集并将其及时通过接入网络传输到骨干网进行实时分析处理,进而将处理结果作为智能化服务提供给用户。为此,不同网络、不同设备、不同服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任何人都必须保持高度连接性。而将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知识聚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