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全球移动支付市场今年进入战国时代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时间:2011-07-27 08:56:18
移动支付产业链太过复杂,单一标准的出台恐怕仍难彻底改变现状。各阵营的嬗变和渗透,以及整个移动支付生态体系的优化,绝非单靠标准就能够推进,大家还在等待更好的机会,一个能够重塑新秩序的机会。
关键词: 移动支付
  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进入“战国时代”。

  电信运营商,无论是最早介入移动支付市场的日本电信大鳄NTT DOCOMO,还是去年由美国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合资成立的ISIS公司,或是正在法国NICE开展迄今为止最大一次NFC试点的欧洲运营商Orange,亦或是全球拥有用户数目最多、正在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中国移动,他们对手机及相关生态圈有着巨大掌控力,也涉足一些应用,首当其冲成为移动支付市场上的一个重要阵营。

  但同时,他们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过支付业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唯一一个成功范例来自NTT,自2004年联合索尼成立了FELICA NETWORK公司布局移动支付市场以来,目前已有50%以上的日本用户使用带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数目在6000万部以上。

  能与电信运营商势均力敌的是信用卡组织和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机构。他们手中拥有庞大的清算平台,并且在线下支付市场占有绝对优势。以中国银联为例,它拥有全国超过半数的线下POS机。但这类机构对于互联网的商业运作以及手机应用业务并不擅长,在互联网支付、电子商务市场上所占份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动力缺乏成为该阵营的一大短板。

  以PayPal、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虽然在传统银行卡业务建树无多,但却占据了线上支付的大部分市场,对于与此密切关联的移动支付领域,他们的表现异常活跃。PayPal在今年4月收购现场支付公司FigCard,7月又斥资2.4亿美元收购手机支付公司Zong,以此补上了其与运营商、零售商之间的合作空白。而在中国,支付宝自7月起也宣布以二维码技术布局现场移动支付业务。一旦这条产业链打通,第三方支付的集团势力将大举进入手机端。

  此外,各地的公交公司也是移动支付市场上一个“狠”角色。由于公交系统是全球范围内开展非接触式智能卡小额支付最成功的环节,仅在中国就有几亿张公交卡在使用。而且,公交公司也都是垄断的,它可以决定与谁合作、不与谁合作。

  除了上述这些“显而易见”的玩家外,一批新势力正在崛起。

  以谷歌为代表的移动互联平台供应商因其超强的整合力和对业界的影响力正显示出后发制人的态势。谷歌在2010年年底才对外明确了移动支付战略,在今年5月就迅速联合花旗银行、万事达卡、First Data、Sprint和恩智浦公司共同宣布推出基于近场通信(NFC)技术的“Google Wallet”这一综合支付工具。与其他移动支付市场上的“势力”相比,谷歌有着“庞大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应用产品线和渗透率极高的用户到达渠道”,乃至支持NFC的Google Nexus S手机,这些都是任何银行、电信运营商或第三方支付企业很难企及的资源优势。据悉,微软在它明年上市的Windows 8中也将集成NFC协议栈,其策略与谷歌类似。

  有类似姿态的还有苹果。苹果的App Store自2008年7月上线起,目前的年收入近24亿美元,更可怕的是,苹果手中有粘性很强的用户端,一旦苹果推出支持现场支付的新一代硬件设备和服务,移动支付市场上必然会为苹果“预留”位置。其他手机厂商,如RIM、三星也正在加快步伐。

  除此之外,亚马逊、Facebook也都加入了这场硝烟弥漫的战争。亚马逊正在考虑创建基于NFC技术的现场支付体系和服务体系,而Facebook的目标是围绕Facebook Credits虚拟货币形成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再迂回包抄移动支付市场。

  各方都在励精图治,频频上演合纵连横的戏目。究其实质,大家无非在争夺三样东西:一是电子钱包所在的安全芯片到底放在哪?只要能控制这个安全芯片,就扼住了整条产业链的咽喉;二是用户账号,包括各个机构发的卡、电子现金账户等;三是渠道,也就是使用钱包的线上和线下应用通道。

  谁能得到这三样东西,谁就能成为移动支付乱世的终结者。其中,经济实力决定了某个阵营能在多大范围内、用多大决心来推广定制终端和改造受理环境;而用户黏性则决定了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支付意愿。

  移动支付产业链太过复杂,单一标准的出台恐怕仍难彻底改变现状。各阵营的嬗变和渗透,以及整个移动支付生态体系的优化,绝非单靠标准就能够推进,大家还在等待更好的机会,一个能够重塑新秩序的机会。
上一篇:曲阜市启动健康一卡通卫生信息化工程 下一篇:Paypal计划推移动支付终端 面临市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