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人才缺失的巨大压力。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如此庞大的人才培养压力,意味着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去年10月由新华社发布的《2009-2010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中称,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如此广阔的前景,让众多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艳羡不已,于是各地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扶持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政策。今年初,青岛市出台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全市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的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形成“点线面”的多层次应用格局,同时打造国家级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和物联网终端产品制造基地。
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人才缺失的巨大压力。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如此庞大的人才培养压力,意味着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可发展物联网带来的效益却往往让人们忽略了其人才缺失背后的危险,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CEO杨恒接收采访时表示:“青岛背靠山东半岛,具有极强的港口产业优势,这是其发展物联网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如果核心人才不能聚集,就将使产业面临走空的危险,让产业对其失去兴趣。”
人才培养面临“三无”现实
专家认为,虽然近几年高校物联网专业培养计划刚刚开始,但在交通、物流等学科内开设课程已接近成熟。现有专业培养虽然可支持物联网应用开发,但拉动力有限。应鼓励物联网的学科交叉培养,以弥补人才单方面知识结构的不足。
从去年3月教育部号召高校设立物联网专业学科开始,全国已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申请,目前已经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联网工程”或“传感网技术”等专业。
然而,高校物联网专业的设置上却面临着一个“三无”的现实:师资、设备、教材。首先,师资需要“从零开始”有着现实的原因: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测控专业、通信专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以往高校中专精于此的科研人才较少。交叉学科教育的要点是少而精,而随着物联网专业被高校、社会持续“热炒”,师资匮乏可能成为长期现象,这又将反过来制约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其次是设备因素。物联网硬件几乎也是从零开始。物联网研究中的核心部件RFID,目前国内只有清华、上海交大等三四所高校具备,其他30多所高校都要从外引进,而且这些设备都价值不菲,每个高校购置时,都得反复掂量一下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第三个因素是教材,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目前物联网的教材凤毛麟角,选择的余地非常小。国内第一本物联网教材——《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G)》,2010年1月份才刚刚出版,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
校企合作是可行之道
怎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吸引物联网人才呢?某物联网公司经理认为,可以进行校企合作,为相关专业提供培训、实践机会,让每个加入物联网人都能看到物联网的发展潜力、认识到未来在物联网界的地位。核心问题就是:“企业应该唱主角”。
8月5日,由教育部批复的山东区“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和“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正式落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这在青岛无异是炸响了一个重磅炸弹——当普通高校还在为专业设置、师资等难题而苦苦纠结时,高职学校却迈出了物联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在基地揭牌仪式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物联网工作专家委员会,25名委员中企业委员占到了16位,委员之一的青岛海尔软件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张磊告诉记者:“我们与青职院合作建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人才培训中心,让学生理解物联网技术,并将技术应用到实践中,让骨干教师年休轮流到企业学习,把项目切割成符合企业实践生产要求的多个模块。”
“打造一个平台”是企业委员们对这次基地落户青职院的一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