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一万亿元。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一万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已成共识,但我国物联网尚处于发展初期,应用水平较低,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研究物联网机构数量众多,但与应用需求相差较远,重复性工作居多。商业模式缺失以及规模化行业应用不足严重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物联网产业在中国仍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初步形成阶段。
产业链薄弱
产业链薄弱,规模化行业应用不足,这严重制约了物联网产业形成和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从而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在铁路、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卫生医疗、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开始应用,但“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更多是停留在个别项目试点,仅仅是片段应用。同时,这些平行的“行业”应用呈现出分散的信息孤岛态势。很多行业应用都是自成体系,不同业务、不同行业应用、行业用户是单独构建自己的业务,加之我国互联网应用系统封闭,信息互通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
与此同时,现阶段国内物联网产业链较为零散,缺乏主导力量,尚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动力也严重不足,单靠企业信息化显然无法支撑整个产业链。物联网的许多相关技术仍在开发测试阶段,离不同系统之间融合、物与物之间普遍链接的远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认为,物联网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下游的通信运营商和中游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初期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地方盲目投资
我国各地政府机构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众多产业园区、产业联盟,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尚未进行统筹规划,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缺乏顶层设计,资源共享不足,加上规划意识与协调机制的薄弱,凸显出难以形成产业规划、研究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过低、无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的问题。
可以说,地方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积极性高涨,但方向尚不明确,虚火过旺。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在一次论坛上透露,现在全国90%以上的省份都把物联网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目前,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根据各地公布的公开数据,到2015年,广州、重庆、浙江、江苏等地预测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分别将达10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和4000亿元。福建省则提出到2012年实现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300亿元。重庆也准备设立物联网产业基地,希望在两年后相关产业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应当看到,大肆追捧的背后,很多地方将物联网视为短平快项目,着眼于短期拉动G D P增长,热衷于引进组装或简单地集成,产业主攻方向不明,缺乏长远战略,容易低水平重复,政府的宏观协调滞后。还有不少地方盲目投资引进国外系统和设备,一哄而上,乱交学费。
合肥市政府招商引资首席顾问赵华透露“尽管目前各地很多企业打出物联网概念,但实际上并不具备行业应用前景,这些公司在向地方发改委、科技厅等申请专项补贴时,也会遇到困难。”
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目前国内科研活动活跃,但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国内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呈现出层次低、规模小、个性化的特征,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积极参与和资金投入热情。目前大部分示范应用由政府买单推动,但是任何商业模式的确立和规模化都需要企业主动性参与和积极开拓。
厦门信达汇聪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温国平告诉记者:“物联网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和实施规范,规模不大的企业技术导入较难,有实力的企业只是在试水阶段,没有形成产业链。”
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尚处在孕育发展阶段,有诸多关键技术和标准需要研究和突破。由于物联网发展初期往往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缺乏用户需求的持久动力,产业化应用成熟度较低,因而企业跟进参与的热情不高,大多数企业都只是在做局部的产品研发和小规模的应用实验,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