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在京发布了《中国感知城市建设战略研究(2011)》,从空间角度,对我国感知城市建设的分布特征、建设模式、重点应用领域等层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感知城市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分析判断。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省无锡市考察时首次提出“感知中国”战略已逾两年,作为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感知中国”在各地的推进情况具体如何呢?前不久,赛迪顾问在京发布了《中国感知城市建设战略研究(2011)》,从空间角度,对我国感知城市建设的分布特征、建设模式、重点应用领域等层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感知城市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分析判断。
沿海地区领跑,中西部逐步加速
感知城市是指通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实现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先进城市发展理念。它包括五个方面内涵,即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活跃创新、城市服务高效灵活、城市市民现代幸福、城市治理精准高效。
据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柳絮介绍,截至今年5月,我国在建的感知城市数量已达36个,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三大区域的感知城市数量占据了总数的74%。其中,环渤海地区有9个,占总数的26%;长三角地区有11个,占总数的31%;珠三角地区有6个,占总数的17%。此外,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也已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环渤海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突出,研发能力强,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各城市纷纷抓住机会,开展感知城市建设,以抢占城市竞争的有利位置。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示范最为集中的地区。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受到政策的刺激与支持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示范项目,为当地建设感知城市提供了实际的经验和基础,拉动了该地区的感知城市建设。珠三角地区是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好,水平高,RFID及M2M(长距离无线与有线通讯)应用十分广泛。广东省出台了智慧广东的发展规划,依托原有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抓住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机遇,建设一批感知城市,促进物联网的应用市场。国家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该地区的中心城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借助政策扶持,发展相关产业,建立产业基地及园区,聚集相关企业及人才,以此推动感知城市的建设。
另外,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相关产业基础等因素,赛迪顾问将我国的城市分成三级:一级城市共有3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这3个城市都在开展感知城市的建设,感知城市的覆盖率为100%;二级城市共有31个,其中开展感知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为20个,感知城市覆盖率为65%;三级城市共有67个,其中开展感知城市建设的数量为12个,感知城市覆盖率为18%。
感知城市建设呈现三种模式
对于感知城市建设的不同领域,赛迪顾问发现我国感知城市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即医疗卫生领域、交通物流领域、城市管理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赛迪顾问在报告中认为,目前我国的感知城市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建设模式。即在感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按照先培育产业发展,再拉动社会应用的模式来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这样的城市包括:天津、大庆、廊坊、无锡、常州、杭州、合肥、济南、广州、佛山、东莞、成都、贵阳、西安共14个城市, 占总数量的39%。
二是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即在建设感知城市时,大力建设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铺设光纤骨干网、实现有线网络入户、无线网络覆盖公共区域,增加网络带宽,提高网络覆盖率,推进三网融合、大规模部署无线信息采集设备,以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这样的城市包括:上海、重庆、南京、扬州、温州、福州、厦门、烟台、江门、云浮共10个城市,占总数量的28%。
三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即在建设感知城市的过程中,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物流供应链、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一大批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应用基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地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这样的城市包括:北京、唐山、沈阳、苏州、镇江、宁波、青岛、淄博、郑州、武汉、深圳、昆明共12个城市,占总数量的33%。
感知城市发展走势日渐清晰
对于我国感知城市建设的发展走势,赛迪顾问判断将会出现以下三大趋势:
第一,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相互促进的倍增效应将逐渐显现。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是物联网产业的主要聚集地,研发机构众多,产业基地密集,一批示范项目的建设,为社会应用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方向,带动了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大范围社会应用。同时,大规模的社会应用将为物联网企业带来收益,并为企业指明新的研究方向,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相对其他地区单应用或单产业的模式,促进效果更加明显。
第二,内陆城市将通过加速感知城市建设,缩小与沿海城市的差距。内陆城市的感知城市建设相对沿海来说起步稍晚,但是受沿海地区的带动作用,借助政策的扶持,大部分城市纷纷发展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建立产业基地和园区,确定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加速感知城市的建设。通过感知城市的建设,拉动内陆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信息化水平,逐渐缩小与沿海城市的差距。
第三,感知城市建设投资将愈加理性、特色将愈加鲜明。各地政府在感知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借鉴国内外感知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汲取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城市定位,冷静把握建设重点和方向,在做好前期规划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具有最高产出的感知城市建设上,扎实推进社会应用,不再单纯模仿其他感知城市的建设,而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以获得更好的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