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呼政发〔2011〕51号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
现将《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市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研究“十一五”时期呼和浩特市科技发展的基础上,确定未来五年科技发展总体战略和规划纲要,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经济质量,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目标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研究提出《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狠抓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科技进步明显加快。
(一)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5年来,通过重点支持创新团队、创新机构建设和重点项目,加快了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粉煤灰综合利用生产氧化铝、煤制富勒烯工艺、奶牛精子性别控制分离及生产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达到世界水平。专利申请量累计4095件,专利授权量累计2549件,分别比“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101%和968%,均占全区总量的354%;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35项,比“十五”增长346%。其中,新增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项、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在自治区12个盟市科技进步评价中,呼和浩特市连续7年保持第一。呼和浩特市连续10年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二)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物发酵产业基地、星火产业示范区各1个,拥有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园区共3个;拥有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自治区级企业重点实验室9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15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认定35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完善了呼和浩特市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在不断完善五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同时,自主研发建立了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网上申报与评审系统,提高了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创新性地开展了“三网一员”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和社会化农村科技综合服务站建设工作,拓展了全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功能,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
5年来,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累计投入16678万元,实施高新技术项目245个,形成了一批技术水平高、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一是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已经形成了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影响的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二是形成了从多晶硅——单晶硅——半导体级单晶硅片——光伏示范电站建设的硅产业链;三是形成了玉米—淀粉—液糖—生物制品产业链,生物发酵产业产能达到了6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发酵产业基地;四是建立了富勒烯、塑料光纤、高强有机纤维、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基地;五是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奶牛性控冻精累计在全国推广应用100万枚,动物疫苗悬浮培养生产技术进入了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了3965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5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到了486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从业人员近15万人。
(四)农业科技进步明显提高
通过重大科技专项连续支持,奶牛性控冻精应用累计为全市新增高产优质奶牛近3万头,一批现代化奶牛牧场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建立了全区最大的纯种肉羊良种繁育基地,累计提供良种肉种羊3000多只,加快了全市肉羊改良步伐;在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县建起了马铃薯种薯组织培养基地,中棚马铃薯配套栽培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累计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80多项,推广新技术、适用技术175项,推广率达80%,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达到了95%。设施观光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市达到了5万亩,设施蔬菜、马铃薯、瓜果、花卉等种植面积比“十五”有了大幅增加。
(五)科技进步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
科技工作进一步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制定出台了从人才、科技经费、专利、旗县区科技工作等7项政策性文件,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专利资助、创新工程等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增强了全市的科技影响力和社会公众对科技工作的认知度,提升了全民科技意识。
(六)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协作关系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首府人才、科技优势,广泛开展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利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市已有6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国内外诸多著名院校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协作,组建了研发团队和研发机构,围绕产业发展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步。
(七)科技投入稳步增加
“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223亿元,是“十五”投入的35倍;全社会R&D投入30亿元,是“十五”全社会R&D投入的3倍。2010年,全社会R&D投入8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48%,科技创新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八)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投入不足,尤其是企业自身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缓慢,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等,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二、“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更凸显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紧密。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调整科技战略与政策,加快科技发展,努力提升综合国力与竞争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优势,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动我市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一)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组织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城市要素集聚和创新活跃优势,推动城市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抓住国家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首府首位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环节
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以此积极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期,为“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如人才、技术、资源、环境等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工业经济的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环节,也是战略基点,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赢得新的发展。
(三)加快自主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只有不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才能在国民经济、科技竞争中保持优势和取得主动权。
我市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大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力度,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要重点围绕乳业、生物制药、绿色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优势特色产业,努力突破关键领域核心共性技术,着力发展民生科技,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在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首府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
三、“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引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契机,以科技创新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整合首府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围绕促进主导产业技术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机构培育、技术创新载体升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四项重点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步入创新驱动轨道。
(二)总体目标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的战略部署,以深入实施“一核双圈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契机,到2015年,在自治区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能力强、创新产业突出、创新服务功能完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具体目标:
1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的70%以上。市本级和各旗县区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16%和1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额的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每年研发经费总投入达到年销售额的3%以上。
2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市专利申请量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年均专利申请量达到12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30%以上,职务发明占申请总量的60%以上,授权专利达到60%以上,国外专利和PCT申请量有明显增长,每万人口专利授权数达到28件以上,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力争2个和15个,生产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5%以上。
3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新建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100家,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2家、国家级企业孵化器1个,完善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3家,建成呼和浩特市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创业金川孵化园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4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引进和培养100名高层次科技领军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20个创新创业团队。全市人才总量力争达到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00名。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0%。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30家和5家以上。
6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达8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7提高综合能耗产出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逐步向环保节能型城市发展。
8科技惠民取得明显成效。优良空气天数占全年数的95%以上;人均科普经费达到3元以上,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根据呼和浩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大框架下,按照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要求,确定在区域性创新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发展、现代农牧业科技发展、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科技发展、医药卫生与安全科技发展、交通与城市化科技发展等8个重点领域,选择在“十二五”期间能够提升创新服务、取得创新发展和技术突破的47个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强化创新服务功能和创新培育功能,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专项应用研究和攻关,实现区域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和任务,确定7个优先主题,到2015年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机构健全、创新人才汇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
1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大力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各级、各类技术研发机构,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乳品加工、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新建各级、各类技术研发机构100家。其中新建国家级10家、自治区级30家、市级60家。
优先主题0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重点实验室建设;
——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
——博士后工作站建设。
2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加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建设力度,加快现有开发区和园区产业布局调整和技术升级,使我市的开发区和园区成为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效益好、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基地。力争建成5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基地(载体),完善5个现有的科技创新基地(载体)。加大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并通过国家验收;将内蒙古金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1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
优先主题02:建设科技创新载体
——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创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
——创建企业孵化器;
——创建留学生创业园;
——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基地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3推进创新人才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建立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力争使呼和浩特市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中心和创业中心。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100名高层次科技领军和创新创业人才,围绕主导产业组建20个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培养院士后备人选2名。
瞄准已经形成的优势支柱产业、具备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通过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加强与国内外创新要素联合,构建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5个联盟建设。通过联盟汇集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优势。
优先主题03: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培育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创新团队领军人才;
——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培育自治区以上研发机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
——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培育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创业人才和团队。
优先主题04: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铝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太阳能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富勒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动物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培育创新主体
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融合机遇,支持和引导创新资源向高端产业集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乳业、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15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依靠自主创新,集中攻克硅材料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机组与并网发电、富勒烯提取、高强有机纤维生产、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生产稀土铝合金及多品种氧化硅、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关键制造设备、塑料光纤及其原料生产、功能性乳品及乳品原料、优质乳酸菌筛选及特性、奶牛种公牛性控分子育种、肉羊杂交改良技术集成、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力争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5家国家创新型企业。
优先主题05:支持企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新兴产业研发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5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健全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专利技术展示交易、科技中介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综合科技服务。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组建20个社会化农村科技综合服务站,建设300个“三网一员”农村产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形成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优先主题06:建设呼和浩特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优先主题07:建设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实施农业主导产业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行动;
——建设社会化农村科技综合服务站;
——建设“三网一员”、12396等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立足本地区实际,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特色和优势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到“十二五”末,围绕我市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16个优先主题,集中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共性技术,形成10个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较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为呼-包-鄂沿黄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1新能源: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沼气生物质燃料及地热利用等领域确定3个优先主题,开展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08:太阳能发电
在大型及超大型光伏电站的工程设计、优化、运营、监控等技术研究,光伏自动跟踪技术、光伏并网运行与保护技术研究,光伏电站核心设备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引进人才,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取得突破。
——大型及超大型光伏电站的工程设计、优化、运营、监控等技术研究;
——光伏自动跟踪技术、光伏并网运行与保护技术研究;
——光伏电站核心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09:风力发电
在风力发电设备方面主要开展垂直轴微风涡轮发电机组整机制造技术、风机关键部件制造及国产化研制,在“十二五”期间取得进展。
——垂直轴微风涡轮发电机组整机制造技术研究;
——风机关键部件制造及国产化研制。
优先主题10:沼气、地热与生物质燃料利用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沼气与生物质能源研发机构,开展沼气与生物质能转化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发酵法生产沼气及沼气发电综合利用研究;
——开展新一代地源热能的利用技术引进与研发。
2新材料:在富勒烯碳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单晶硅光伏发电与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高压电子铝箔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研究领域确定5个优先主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11:富勒烯生产工艺研究与技术升级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富勒烯研发机构,开展富勒烯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12:硅材料
——支持企业开展改良西门子工艺中心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支持企业开展多晶硅生产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
——支持企业开展大直径半导体单晶硅拉制、太阳能电池片的高效精密加工;
——延伸硅材料产业链,支持开展高纯石墨、高纯石英砂等光伏产业发展必须的共性材料及石英坩埚等辅助设备研究;
——支持企业开展硅材料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13:通信级塑料光纤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塑料光纤研发机构,开展塑料光纤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14:高强有机纤维和碳纤维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高强有机纤维和碳纤维材料研发机构,开展高强有机纤维产品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15:铝、合金铝及电子铝箔材料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铝、合金铝、高性能高压电子铝箔材料生产中关键技术和工艺研究,在铝水深加工、合金铝棒、铝带、特种铝材、汽车轮毂等方面进行攻关,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3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益生乳酸菌发酵剂的研发、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及制剂、产品的开发,特色生物产品研发,生物及化学合成新药的研发等研究领域确定2个优先主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16:微生物菌种选育、益生乳酸菌发酵剂的研发、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及制剂、产品的开发
——微生物菌种选育;
——益生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发;
——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及制剂、产品的开发。
优先主题17:特色生物产品、生物及化学合成新药的研发
——优势或特色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纯化技术;
——新型生物制品及化学合成新药的开发研制;
——支持泰乐菌素、核苷类生物技术产品和生物工程技术产品开发。
4电子信息技术:在生产安全监控系统、应急预防控制系统、工业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应用;3G移动通信及终端产品与物联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软件开发等领域确定3个优先主题,力争在电子信息化技术应用、计算机特色软件开发等方向取得突破。
优先主题18:控制系统开发应用
——生产安全监控系统开发应用;
——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开发应用;
——应急预防控制系统开发应用;
——工业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应用。
优先主题19:3G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与物联网应用产品开发
优先主题20:信息产业软件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软件开发
5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紧密围绕呼市各产业间的生态链接,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在区域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开发,在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关键技术开发,节能关键技术开发,工业废气、废水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开发等研究领域确定3个优先主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21: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开发工业副产品、农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及产业化。
——区域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示范。深入研究区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转化规律及各产业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呼市特色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农业和生态修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中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和产业示范;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高铝高硅粉煤灰生产铝合金、环保纸、化学品氧化铝和分子筛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脱硫石膏开发应用、可透水路面砖的开发及环保轻型建材 生产技术和工艺;
——生物发酵、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副产品的回收利用关键技术。
优先主题22:节能关键技术开发
——节能技术和工艺。进行热、电、气三联产示范,研究工业节能、节能光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技术,开展城市供暖改造配套技术及保温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
——光电一体化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注重节能建材、节能建筑技术的应用,进行计量供暖、替代粘土砖的新型建材的开发;
——节能设备的开发和工业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及工业排污的综合治理技术及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
优先主题23:工业余热、废气、废水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工业余热、废气、废水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三)优势传统产业
围绕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智能控制等重大共性技术的应用研究,实现生产技术的提升。到2015年,优势特色传统产业完成技术改造任务,大中型企业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新上重点项目全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在乳品、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领域确定6个优先主题。
1乳业:力争在乳品的深层次开发、生产装备、质量监测与管理技术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在生产装备、工艺设计、产品技术开发、品质调控等领域,确定2个优先主题,力争在技术装备、标准化、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4个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优先主题24: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
——乳品深加工技术。如膜分离、酶解、无菌添加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及其在乳品生产的应用,奶制品深加工技术研制开发与工艺设计;
——不同功能及风味发酵乳制品生产关键技术。乳制品成份及风味调控技术,发酵剂浓缩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菌种筛选保藏技术,高浓度培养技术,保护剂筛选等。
优先主题25:新产品开发
——采用高新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具有市场潜力、满足不同需求的新型乳制品,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2冶金化工产业:在有色、稀贵金属深度开发和聚甲醛、煤制甲醛、PVC等新型化工产品技术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确定2个优先主题,力争在冶金行业节能技改、高新技术应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研究,提升炼油、化肥等传统化工产业的技术改造方面有重大突破。
优先主题26:冶金工业关键技术
——有色和稀贵金属生产工艺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优先主题27:化工工业关键技术
——石油天然气深度利用、焦炉气综合利用、绿色精细化工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3装备制造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大幅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制造技术及数控专用机床制造技术、橡塑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电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技术、电力装备研制等领域确定2个优先主题,力争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工电器设备制造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取得突破。
优先主题28: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数字化绿色制造技术。工业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集成创新,提升制造业设计、控制、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技术水平;
——先进制造技术。用先进的变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控技术、精密模具计算机设计与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柔性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中各种设计、加工、生产、配套能力,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新产品,实现零部件的标准化、多样化和高效益。
优先主题29:大型机械装备、数控机床附件研制
——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数控机床、橡塑机械、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输变电设备制造技术和工艺的同时,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开发与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产品,提高我市的机械装备能力及配套能力。
(四)现代农牧业
围绕农牧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用技术的集成和提升,在现代畜牧业、种植业、设施农业、生物安全、农牧业机械化等领域,确定7个优先主题,力争在动物繁育生物技术研究,现代养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优良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盐碱地改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技术研究,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和产品开发,农牧业机械化技术装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到2015年,全市农牧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与集成创新有较大进展。建立奶牛、肉羊、马铃薯、设施农业和特色小杂粮等绿色健康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步入全区的前列,综合配套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化,力争在肉羊、马铃薯、设施农业、特色小杂粮等产业创出品牌。
优先主题30:动物繁育生物技术研究
——奶牛性控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奶牛种公牛性控分子育种新技术研究,种畜遗传评价方法,胚胎生物技术、体细胞克隆技术及其应用等;
——肉羊杂交优势选育、提纯复壮。包括肉羊高效三元杂交组合筛选及配套技术集成,培育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杂交品种,进行推广,形成产业。
优先主题31:现代化养殖技术集成
——奶牛牧场智能化控制技术、奶牛营养调控精准饲喂控制技术;
——肉羊集约化育肥关键技术研究和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应用。包括:农区舍饲短期强度育肥技术设计、低成本饲料科学配比、育肥营养调控技术、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等;
——生物饲料的研制应用;
——畜禽重大疫情监测与控制技术。包括:畜禽疫病防疫技术体系建设、重大疫病的分子诊断技术与防控技术、试剂盒产业化开发、新型高效疫苗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新型高效兽药研究开发;
(五)现代服务业
以信息技术,推进首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加强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提高服务业的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工作效率,实现服务业现代化,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品位。在信息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生产与市场服务环节的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确定1个优先主题,力争在新兴服务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知识与技术服务产品升级上有重大突破。
优先主题37:信息服务技术
提升电讯业、电视传输、信息咨询的技术水平,用先进的信息集成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强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电子政务等方面的信息高科技产品开发和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水平。
——网络化分布式仓储管理及库存控制技术;
——集成化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评价技术,以及实施跟踪技术;
——网上信用系统,电子签证、计费、保密和审计技术;
——加快服务业信息跟踪技术研究和物联网技术应用;
——动漫等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
(六)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
围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恢复自然生态植被等领域确定3个优先主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技术突破。
优先主题38: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
——研究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科学有效利用的绿色关键技术与工艺;
——开发灌溉节水、旱作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灌溉技术;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再生水综合利用新技术、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
优先主题39: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农村环境治理技术。农作物秸秆、动物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及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沼气示范推广,粉煤灰与脱硫石膏改良土壤和生态修复,粉煤灰复合肥料的研制开发;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烟气脱硝和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减排技术。
优先主题40:生态保护与建设关键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与造林技术。开发野生绿化资源,研究节水型绿化造林关键技术、综合配套技术;
——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风蚀沙化区退耕还林还草植被重建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森林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森林火灾的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七)医药卫生与人类安全
围绕提升中蒙医药、卫生、食品安全、气象、地震、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选择3个优先主题,力争在中蒙药新药研发,重大疾病预警、预防控制技术研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及慢性多发病控制,食品、药品安全监测与监控等研究方向有所突破。
优先主题41:具有民族特色中蒙药资源保护利用与新药研发
——道地中蒙药材资源保护、人工培育、引种驯化和规范化种植;
——蒙中药复方大品种工艺技术研究及产品二次开发。
优先主题42:疾病治疗、预防、预警新技术新方法引进与创新
——常见慢性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
——布病、口蹄疫、氟中毒、砷中毒等人畜共患疾病、地方病的诊断及防治研究。
优先主题43: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监控技术引进与创新
——食源性危害物检测技术、评估技术及食品污染物监测;
——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方法、安全控制机理、药品标准、规范和评估体系的研究。
(八)交通与城市化
立足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和交通建设规划、设计、管理模式,结合我市的特点,选择4个优先主题,制订出科学的城市和交通建设发展模式,研究制约城市交通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难题,研究建立现代化大城市及城市交通体系的模式。开展北方城市新能源汽车运行技术参数研究,加快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建设。
1交通:在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建设等领域,确定2个优先主题,力争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研究和建设,交通安全监控2个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
优先主题44: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关键技术
——高等级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路面补平等技术研究;
——城市智能交通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定位技术、实施调度管理技术、信息化交通管理、监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4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建设
——高海拔高寒城市新能源汽车运行性能分析及信息网络建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运行配套工程建设技术。
2城市化:在城市资源科学利用、数字
——支持各类动物疫苗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动物疫苗研发与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与应用;
——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畜禽生产基地质量控制技术集成与应用,产品绿色生产工艺设计、配套设施和技术、畜禽固体废弃物的高效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32: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
——优质高产专用型玉米杂交种选育和示范;
——专用马铃薯品种选育、示范与新品种种薯扩繁体系建设。
优先主题33:设施农业技术集成
——设施园艺作物、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集成研究应用。
优先主题34:盐碱地改良、有机肥料和农药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不同类型盐碱地改良技术路线研究与配方改良剂的研制;
——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开发与应用;
——生物有机农药开发与应用。
优先主题35: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技术研究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有害生物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监测及综合防控技术;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
优先主题36: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化技术装备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装备研制与应用;
——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专用播种、收获机械技术装备研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