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物联网农业园 亩均净利最高达10万元
作者:屈志坚
时间:2011-09-29 08:36:29
整个农业园采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已引种国内外新品蔬菜30多种,亩均净利最高达10万元。利用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效应,目前已带动周边136家农户、3200多亩土地加入农业合作社,亩均效益由过去的2000元跃升至近万元。 “我这里,省委书记和省长都来看过呢!”老周一脸的自豪。 ...
关键词: 农业 物联网

  沿宁盐高速行车两个半小时,出溱潼道口左拐300米,便到了溱湖湿地现代生态农业园我省目前最大的设施农业园。得知省报记者双休日大老远赶来,园主周桐忠一早便在大门口等候。

  初识老周,还是在今年五一全省劳模表彰大会上。一个夏天不见,他被晒得更黑了,一件旧T恤满是皱褶,鞋子上还沾着泥土,与劳模会上的西装革履判若两人。

  “我是穿得西装、下得农庄啊!”老周打着哈哈,热情地邀记者先去参观他的农业园。

  走进占地2.7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长在空中的山芋、挂在树上的番茄、须双臂合抱的巨无霸南瓜……各类奇特蔬果令人目不暇接。而老周更是津津乐道:整个农业园采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已引种国内外新品蔬菜30多种,亩均净利最高达10万元。利用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效应,目前已带动周边136家农户、3200多亩土地加入农业合作社,亩均效益由过去的2000元跃升至近万元。

  “我这里,省委书记和省长都来看过呢!”老周一脸的自豪。

  瞧着眼前这一切,很难想到,这位一身农民打扮的园主,3年前还是扬州城里颇有名气的房地产开发商这一角色转换的背后,很有点传奇色彩。

  今年52岁的老周,当年从工程队壮工干起,一步步做到建筑公司技术员、技术科长,1996年从事房地产开发,年开发面积很快达到15万平方米。正当事业顺风顺水的当口,一次山东之行,把他推到了角色转换的十字路口。

  那是2007年底,老周前往山东寿光,当地发展大棚蔬菜造福一方的壮观场景,深深震撼了他,也深深刺激了他埋藏已久的情结。

  老周是土生土长的溱潼人。当地虽紧挨溱湖,却多是低洼地,年收成常常不够排涝费;而附近溱湖湿地公园建设,又使得发展工业受到限制。“能不能在家乡建个农业园作为示范基地,带动乡亲们走绿色高效之路,更快地富起来?”

  一个“绿之梦”,就这样升腾起来。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就在溱湖西侧,他租赁了500亩低洼地,请来省农科院退休专家,很快建起了目前全国唯一由个人投资的大型现代生态农业园,总投资已超过8000万元。用他的话讲,“把前些年干房地产赚的钱,全砸进去了”。

  记者忍不住问:当初为啥赚大钱的房地产不做,偏要干这砸钱吃苦的事呢?

  老周告诉记者:“这几年每当不顺畅的时候,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可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我家姊妹九个,当年的苦日子可想而知。如今赚了钱,给孩子,对孩子未必有好处。最值得做的,就是为家乡为大伙儿办点实事。”

  转眼到了中午,老周邀记者共进午餐。走进简易餐厅,上的几乎全是蔬菜,却没几样认识的。“这都是农业园里生产的新品种,别说你,就连蔬菜专家也未必见过。”老周一边给记者夹菜,一边介绍,“这叫血樱子,台湾引种的,一斤卖50多元;这叫黄秋葵,欧洲引种的,一斤能卖80元,还供不应求”……

  “效益这么好,为什么不扩大种植规模?”老周一听这话,叹了口气说:“这也正是让我挠头的问题!”

  一是贷款难。虽已倾囊投入8000多万元,各级政府也陆续扶持了近1000万元,但按现行规定,农用地不准建永久性设施,因而这近亿元的投入,无法作为固定资产办抵押贷款。

  二是缺劳力。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发展了,就是打工也不愿再种田吃苦。留守农村的多是老年人,很难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老周告诉记者,目前农业园的综合效应只发挥了30%,这两个问题如能解决,很快就能翻一番。“现在每年光是蔬菜就能卖8000多万元,而且从来不做广告,都是人家上门来收的。若能扩大生产规模,对周边农民的带动效应该有多大!”老周连连叹气,口气中既有无奈,更有憧憬。

  记者回到南京,同省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包宗顺聊起此事。包宗顺分析说,目前我省省级现代农业园就有80家,老周面临的缺贷款、缺合格劳动力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破解之策在于,一方面,现代农业开发投资大、回收慢,作为投资者,应注意长线与短线结合,以园养园,增强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作为各级政府,要特别注意在资金扶持、从业优惠等政策方面作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以确保现代农业园能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并带动周边农户,进而推动这一产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坚强智能电网5年后基本建成 下一篇:“创新、融合、共赢”,大唐移动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