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是近几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技术,其过程就是用手机或者 PDA 设备作为一个终端进行交易和支付。由于潜在需求巨大,各大公司纷纷出台自己的技术方案,甚至一些创业公司也加入了这场博弈。
几种传统支付手段
使用流通货币进行现金支付当然是广为使用的支付手段之一。现金的流通范围广,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几乎所有场所都接受现金交易。但如果要使用现金频繁进行小额支付,通常要进行找赎,而如果需要偶尔进行大额支付,现金又存在携带、保管与金额确认上的不便。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通卡是一种非接触式 IC 卡,这种卡片使用起来方便,通常用于无需确认的小额支付,还具有功能拓展性,能够用于身份验证,采用读取器与卡片相互认证的方式可以保证一定的安全性。目前第二代身份证和公交卡都采用了这种技术,但这种卡片由于设计上的缘故,数据全部存储在本地,如果没有将卡片放在读卡器可以读取的范围内,就无法进行管理。由于同样的原因,卡片难以通过第三方监管,在挂失和非法盗用的处理上有一定困难。此外这种卡片还存在互不通用的问题,即便采用同一种技术,但如果用途不同,则无法相互通用,比如门禁卡、公交卡、身份证和会员卡。繁多的种类和名目实际上降低了便利性。
我们常常使用的信用卡和借记卡属于磁卡,也是一种流行的支付手段,卡片内的数据仅用于进行有限的身份识别,实际交易数据存储在远端,因此也可以脱离卡片进行交易或管理。通过输入密码或签名的辅助认证,可以用于较大额度的支付。磁卡技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数据不保存在本地,在监管上更为方便。但同时也意味着任何一笔交易都必须接入远程系统,因此在没有互联网接入的环境下无法使用。这种卡片也同样存在无法通用的问题,虽然各个银行机构颁发的磁卡现在大都相互兼容,但无法在一张卡片上保存多个机构的账户信息。
理想的移动支付手段
将上面说到的几种支付手段的优点综合一下,我们渴望有这样一种支付手段:
这些要求听上去足够苛刻,但也相当美好,如果能够得以实现,将会大大提高支付的便捷性。目前,为了处理好这些问题,大多数解决方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目前使用方便而广泛的手机来作为载体,这种技术统称为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成熟应用
先来看看日本和韩国两位领先者的移动支付发展情况:
日本移动通信龙头企业 NTTDoCoMo 是移动支付业务开展得最好的运营商之一,采用的技术是日本索尼公司研发的 FeliCaIC 智能芯片,属于 NFC 技术的一种应用。
其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在日本已有广泛基础的FeiliCaIC技术作为移动支付技术,保证适用范围足够广泛。
其次,三井住友银行和DoCoMo联合推出的ID借记卡业务使得DoCoMo的移动支付业务突破了小额支付的界限。DCMX信用卡业务使DoCoMo的移动支付业务渗透到消费信贷领域。此外日本公交系统和自动零售机系统也能兼容它的手机钱包功能。真正实现了将不同业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出于安全性上的考虑, DoCoMo 还规定,消费额超过预存款和 DCMX 移动信用卡业务每笔消费超过 1 万日元都需要输入 4 位验证密码。用户可以通过已注册电话或者公用电话告知 DoCoMo 锁定移动支付业务;针对 DCMX 信用卡业务推出的定制手机中有指纹和面部识别功能,使安全性更高一层。
由此可见日本的移动支付很好的满足了安全、便捷、多功能、适用范围广的要求,因此能够发展的如此蓬勃不足为奇。
再把目光转向韩国。早在 2001 年韩国运营商 SK 就推出了名为 MONETA 的移动支付业务品牌。起初, MONETA 只是一种有“理财帮手”之称的多功能卡,后来通过与 VISA 等信用卡机构合作,凡持有 MONETA 多功能卡的用户,均可轻松使用信用卡、公交卡等支付功能。智能手机的使用普及了以后, SK 将 MONETA 移植到了手机上。发展至今韩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已经非常成功。
申请了 MONETA 业务的移动用户可以获得具有信用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移动用户只要将具有信用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安装到手机上,就可以在商场用手机进行结算,在内置有红外线端口的 ATM 上提取现金、在自动售货机上买饮料,还可以用手机支付地铁等交通费用,在韩国有几万家餐馆和商店拥有能从手机通过红外线读取信用卡信息的终端,使顾客能够通过手机进行消费,适用性足够广泛,也同时支持多种不同的支付手段。
在韩国每个月有超过 30 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能够满足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需求。
未来的移动支付
国际范围内也有很多公司尝试涉足移动支付,各种解决方案层出不穷,有硬件方案,有软件方案,也有软硬结合的方案。下面将讨论 Google Wallet , Paypal , Bump ,Square 以及国内的支付宝和中国移动手机钱包。
Google Wallet 是一种软硬结合的移动支付技术,依托 Google Wallet 软件和手机上安装的 NFC 硬件,相较其他技术方案有不少优越之处。
Google 跟大量商户合作,支持 Google Wallet 服务已经涵盖了 30 万个万事达卡的购物点, Google 还宣布得到了Visa payWave 的全球授权,全球发行 Visa 卡的银行将支持帐户持有者将自己的信用卡、借记卡和预付费帐户整合到 Google Wallet 移动支付服务中。这些举措使得 Google Wallet 适用范围得到提高。 NFC 技术在美国本身使用也非常广泛,有利于用户平滑迁移。此外, Google Wallet 开放 API 使得第三方开发者能够在其之上定制自己的支付程序:超市可以向用户提供基于 Google Wallet 的储值卡,公司可以向雇员发放基于 Google Wallet 的门禁身份识别软件,餐厅可以向用户提供基于 Google Wallet 的优惠卷……但遗憾的是由于目前支持 Google Wallet 的设备在市场上仅有一款,因此可以使用此服务的用户非常有限,相信将来这个问题会有所改善。
在安全性与便捷性的考虑上, Google 也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对于储值卡,优惠卡或会员卡,用户只需要从程序中将其选中并在屏幕开启的情况下接触读卡器即可完成支付或验证,而对于用户的银行卡等限额较大的支付操作,则需要输入四位数的安全码。此外,程序和设备本身也可以通过采取各种安全措施阻止非法使用,基于 NFC 技术的硬件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硬件数据存储芯片更是较其他软件方案有更多的优势。在监管上 Google Wallet 也做到了很好的突破,由于基于 Android 的设备通常具有网络功能,用户可远程锁定设备,清除设备上的所有数据,当然也可以选择直接打银行电话取消信用卡。
为了能让用户使用支付业务时有更多的选择,并尽可能多的替代现有支付方案, Google 现在已经支持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和 Google 预付费卡,开放的 API 还将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业务, Google 更是在自己的官方主页上宣称“未来你唯一需要携带的塑料片就是你的手机”,可见其野心之巨。
Paypal 不光宣布在未来将支持像 Google 一样的 NFC 支付方式,还已经推出了一种软件的解决方案,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击下就可以向另一个账户付款,也可以向其他账户收款,并更进一步支持分摊付费以及集资等交易方式。但目前 Paypal 的支付方式缺点十分明显,他无法向支付方提供付费人的身份识别信息,因此一切都要手动输入,人工确认。因此你无法使用 Paypal 付公交车费,也没法用它在超市买单,因为没人会愿意在这些地方输入自己的 Paypal 帐号,更没有商家会愿意主动索取。此外它还需要联网,由于安全性要求数据也存放在远端服务器内。国内银联的手机支付软件与之大同小异,此处不再赘述。
Bump 最早的时候是一个交换名片的应用,他的特点:酷!只要两台手机碰一下,信息就这么传递完成了。后来 Bump 开始传递照片,音乐,日历,社会化应用信息,甚至你的 App 列表。不知不觉中 Bump 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赋:实现近场通信而无需增加设备。于是团队将 API 大方的公开,一个新的生态圈就此成立。
Bump 的服务器会根据设备间撞击的时间,地理位置,IP 地址等数据来识别身份。通过撞击的时间来判断哪两台设备需要连接,很天才的想法。
上图是 ING Direct ,一个由银行开发的 App,除了能查看你的帐户信息以外,因为利用了 Bump 的技术,它能实现设备间的快速转账——近场支付。
Bump 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不需要增加任何设备,不过他对网络连接和手机传感器准确性的依赖较大,且在安全性上还有待考证。
Square 刚发布了自己新的支付软件,利用 iOS5 的“ Geo-fence ”技术,用户只需要走进支持 Square 支付的零售店,挑选想要的东西,然后在收银台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可以放心的离开,不必担心有后面有一位愤怒的店主拿着霰弹枪向你冲来。他的工作原理如下:根据地理位置信息,向附近的零售店提供访问用户帐户信息的权限,在用户说出姓名买单时,店员就能够通过姓名检索用户的账户,并向其收费,用户随后会收到确认请求,点击完成即可付费。显然该方案对网络依赖较重,且便捷性不如 Google Wallet 的 NFC 技术方案高。
此外, Square 还有另一种增加硬件的支付方案,这种方案要为设备增加一个专用的刷卡器, Square 承诺给注册用户免费提供。
这个读卡器把信用卡磁条的信息转换成音频,然后 iPhone,Android 的 Square 应用会把音频再转换成数字信息,然后把这些付款信息用加密的方式传输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然后返回刷卡是否成功的信息。这个设备主要是提供给不愿意增加 POS 机的小型商户,以增加支付途径,本质上并不能让用户的支付行为变得更为便捷。
支付宝推出的手机客户端软件,无需用户增加任何硬件设备就可以使用。和 Paypal 类似的是也支持点到点的交易服务,但此外还增加了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彩票购买,手机充值,缴纳水费,电费,燃气费,固话宽带费,购买游戏点卡以及 Q 币功能。作为解决即时交易的一种尝试,支付宝还支持条码收银和支付,但目前我还没有机会在任何消费场所使用过此功能,看来普及率有待提高。此外,支付宝也是依赖网络的,所有数据都放在远程服务器上。期待有一天,能够通过扫描支付宝条码直接在零售店购买商品。
中国移动手机钱包服务需要用户更换特殊的 RFID-SIM 卡,相当于增加硬件设备。好处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很多现有的手机都可以用上这个服务,且由于软硬结合的优势,交易行为既可以直接在远端进行操作,也可以在不联网的情况下进行,比如我使用的手机深圳通完全不需要任何特殊操作,只需要将正常待机的手机贴近刷卡器即可,而充值更是只需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完成,完全无需专用设备,当然也可以通过网银向手机钱包划款。此外,令人高兴的由于是 NFC 系统的特性,手机钱包支持直接在手机上查询消费明细和余额,带来很多管理上的便利。不仅如此,脱离了硬件设备,手机钱包仍然是可用的,有了手机钱包支付账户,用户也一样可以在网上进行购物,真正做到了处处通用。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中国移动手机钱包在设计上并没有集成银行金融业务,或许是为了避免和银行业直接竞争,但手机钱包的野心仍十分巨大,其一卡通功能介绍中提到“通过将您的员工卡、门禁卡、内部消费卡整合到手机 SIM 卡中,使您在工作单位、住宅小区、学校内真正实现一卡通行”。虽然现在除了手机深圳通外我几乎没有在其他商户用到这个服务,但未来中国移动可能会将手机支付业务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的话
移动支付当然是一种支付形式的进化,但也带来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手机没电时,上述的所有移动支付方案都完全无法使用。不仅如此,移动支付的加入会使手机丢失的代价更为巨大。移动支付风行导致产业模式的变化会对用户带来未知的影响,新型支付手段在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前,都不能说绝对安全。移动支付还需要考虑用户转换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其普及程度甚至有可能受到国家政策影响。
不过,移动支付必定会替代很多传统的支付途径,因为其杰出的便利性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至今仍记得在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科幻电影《我,机器人》中,威尔。史密斯使用手机在酒吧买单的画面,没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就已经到来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各位准备好接受这些越来越便捷的支付方式了吗?支付一直都是个非常痛苦而复杂的过程,但移动设备的发展让它越来越轻松,或许不久的将来,用户唯一该郁闷的就只有自己的消费能力和赚钱能力之间的严重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