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已久的移动支付行业标准之争,或将以13.56MHz方案和2.45GHz方案共存,并最早明年上半年出台。近日,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在2011中国移动(微博)支付产业年会上称,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国际通行的13.56MHz方案和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方案都将纳入行业标准。
对于从博弈到合作的13.56MHz和2.45GHz双标准共存方案,中国电信(微博)广东研究院研究员张晋表示,这一次如果实施双标准方案,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折中,标准的制定者采取妥协方案。但标准的确定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只要不是唯一的标准,接下来各个标准的发展状况就由市场决定了。
双标准共存是妥协方案
记者:持续已久的移动支付行业标准之争,或出现以13.56MHz方案和2.45GHz方案共存局面。对此,您如何评价?
张晋:在商业时代,技术标准之争绝不是单纯的科学意义上的技术优劣势之争。不同技术标准争夺的背后,都是利益集团之间相互的博弈。从技术层面看,13.56MHz和2.45GHz各有优劣势,总体上看,13.56MHz优于2.45GHz。据了解,13.56M通讯频率是目前世界上非接触支付应用最广泛的频率,支持该频率的卡片发行多达20亿张。从单纯的行业角度、商业角度来说,产业链越成熟、接受度越高的技术标准就是最好的标准,13.56MHz明显要优于2.4GHz。
对于可能出现的两种技术标准并存的局面,可能的原因如下:第一,苹果公司的示范效应。让众多的公司突然发觉“封闭”也很好,IT互联网时代,“开放”与“封闭”并不冲突,两者只是不同的理念而已,如果公司水平够高,“封闭”会产生更多的利润。第二,自主知识产权情节:中国在国际标准领域一直缺乏话语权。这一次,移动支付发展前景看好,中国再一次拥有自己标准将不再受限于人。第三,中移动的发展压力:中移动财力雄厚,拥有高达6.2亿的用户数,收入、利润远远超过中电信和中联通两公司之和。中移动面临的难题是发展,如何发掘新的发展空间是中移动多年以来一直高度关注的事情。对产业链的掌控力度,决定了一家公司在这个产业中的获利份额。移动支付是当今重要的新业务,为了涉足这个热门业务,中移动不惜自己扛起2.4GHz,这不仅折射出中移动对基于NFC的移动支付的市场价值信心,同时,折射出中移动对打造自己掌控的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决心。
双标准是一个妥协的折中。毕竟,13.56MHz产业链成熟,拥趸者众多,且获得国际标准的江湖地位,在中国,更有以央行为代表的金融业的大力支持,中移动一家支持的2.4GHz难以撼动13.56MHz的江湖地位。这一次如果实施双标准方案,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折中,标准制定者采取了妥协方案。标准的确定只是产业发展第一步,只要不是唯一的标准,接下来各个标准发展状况就由市场决定了。
中移动最纠结
记者:从目前情况看,移动支付行业标准有望明年出台,从而打破目前的行业僵局。您如何分析移动支付行业存在的机会?
张晋:从行业标准的数量上来看,行业标准方案唯一的时候,只要标准的拥有者不滥用标准的收费,该市场效率将是最高。唯一的行业标准方案,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可以投入到这个方案中,避免标准多元化,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分散。唯一的行业标准方案,让这个行业具有最大的标准化,行业市场的统一性最高,成本更低,市场效率最大。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双方案的标准将导致行业总体效率降低。
对两个标准未来的预测,我个人认为,移动支付是跨行业的新业务,尤其是央行为首的金融业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使是中移动也受到央行的制约。13.56MHz是国际标准,可能未来会出现移动支付国际漫游的情况。那样,我国的13.56MHz移动支付的发展空间就会非常巨大。相反,对于涉足金融领域的移动支付业务,中移动对移动支付的影响力有限。此外,一个强势的产业链主导者,在利益分配方面,容易出现恃强凌弱的可能,导致合作各方离心离德。在这两个移动支付标准未来发展中,极有可能出现两个标准一强一弱的局面,即13.56MHz强,2.4GHz弱。
差异化是竞争的精髓,中国市场上移动支付实际上就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央行为代表的金融集团,另一个是以中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集团(更确切点,就是中移动公司)。前者在城市里面具有密集的网络,已经凭借银行卡占据了日常生活的非现金支付市场,如今,前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城市;后者具有通信网络优势,可以快速覆盖广大乡镇、农村市场,以及中小商户。中移动如果主力在城市发展移动支付,那将和金融集团正面冲突,且如何同行业客户合作也是不容易的事情。中移动如果主力发展乡镇农村,由于乡镇农村大都采用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市场的拓展难度很大,此外,乡镇农村交易额要弱于城市。实际上,移动支付发展中,最纠结的是中移动。
移动支付有效增强用户粘性
记者:移动支付潜在用户数量十分庞大,中国三大运营商都在成立支付公司切入移动支付业务,各有什么特点?
张晋:艾瑞咨询(微博)预计2011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1.41亿,较2010年增长38.2%;交易金额也将由2010年的489亿美元增长至861亿美元,增长率超过76%。移动支付发展空间巨大。
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发力发展移动支付,这是增强用户粘性的有效业务。电信运营商基于自己现有的行业客户基础,采用合作方式,积极和银行、商家、公交公司等进行合作,采取各自喜好的技术实现方式发展移动支付。
RF-SIM技术由中国移动力推。该技术采用了2.4GHz的通信频率,将RFID模块、天线和应用信息都集成在SIM卡中,用户只需要更换卡即可使用,从手机成本、业务控制角度来说是运营商的最佳选择。其关键是经过中国移动的研发,可以很好地穿越电池和金属材质的手机后盖,几乎所有手机都适用。但这一技术的问题是RF-SIM的工作频点与银行、公交等主要行业的POS机不一致,因此重新更换与其适配的POS机终端,需要较大成本。中国移动用户需要支出150元将原有的SIM卡更换为RF-SIM卡。
中国电信以“翼支付”业务推出手机支付,由中电信集团号百负责开发运营,各省电信及号百公司负责业务推广落地。中国电信的手机支付分为自有账户和非自有账户两种模式。目前中国电信主推自有账户模式。2010年3月3日,“翼支付”官方主页正式上线,这是中国电信自有账户模式下的全国统一门户。中国电信“翼支付”业务提供远程和现场两种支付方式。若开通远程支付,用户只需用手机号在网站注册便可开通手机支付账户(也称联机账户)远程购物。在现场支付方面,中国电信选择了带有RFID功能的专用UIM卡,用户只需到当地营业厅更换UIM卡,便可开通手机钱包,进行现场刷“机”消费。
中国联通(微博)于2010年11月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正式商用,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业务采用的是SIMpass技术,该技术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SIM+天线”的“辫子卡”,用户不需更换手机,但需在营业厅更换SIM卡;另一种是定制手机方案,即天线集成在手机中而不需要外置天线,用户需更换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