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最后一天,央行发放了第三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中国电信(微博)、中国移动(微博)和中国联通(微博)三大运营商在内的61家公司获得了牌照,至此,央行共发放了10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三大运营商的“到位”也预示着移动支付竞赛将正式起跑——拥有手机用户资源的运营商,拥有在线支付体验和用户习惯的互联网企业,以及拥有金融资源优势的银联,谁将领跑移动支付?
三大运营商两套标准并行
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推行着两套不同的技术标准,这次三大运营商同时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也说明其各自推行的标准被央行认可。其中,中国移动主推行于2.4GHz上的RF-SIM 标准,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支持银联推行的运行于13.56MHz上的标准。由于银联拥有深厚的金融机构资源,13.56MHz的频率也是金融机构唯一认可的可进行非接触金融支付的频率,此前业内普遍认为银联标准将一统移动支付标准;但中国移动获得的牌照让此事出现了变数。
有分析认为,中国移动的RF-SIM 标准将会被继续保留下来,与银联标准并行使用,但是二者的使用范围有较大的差异。RF-SIM 标准将主要用于手机上,可以用手机直接支付购买电影票、小商品等,应用范围相对较小,支付金额不大,不能用于银联的POS机;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支持的银联标准则可与POS机联动,使用范围更广,支付金额更大。
各方齐抢移动支付蛋糕
事实上,在移动支付这块蛋糕上,参与分抢的不仅有三大运营商,也不是只有银联,还有已经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上占住地盘的支付宝、财付通等;而在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移动支付习惯尚未养成的初级阶段,各方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近场支付NFC(NearField Communication 缩写,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被认为是移动支付最大的应用领域,目前包括谷歌、诺基亚等行业巨头在这一领域有部署,国内运营商也在公交、地铁等领域推进相关服务。但是,NFC技术需要一个完整的硬件配套设施支持其运营,与手机号码的融合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而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则从“软实力”下手,通过手机客户端的方式实现移动支付:如支付宝推行二维码支付,打通线上和线下支付渠道,且线下硬件成本投入低廉;财付通则通过手机客户端推广手机银行充值、信用卡还款、彩票卖场、邮政汇款等移动应用,用具体的支付场景培育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综合对比各方,三大运营商拥有海量的手机用户资源,移动支付的潜在用户众多;而以银联为首的金融机构则拥有金融资源,在支付额度、支付便利性方面拥有优势;而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企业则拥有成熟的支付场景,能快速地培育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