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白电领军企业海尔宣称,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物联网冰箱”,再次向外界高调推介海尔的物联网家电战略。
实际上,自前年1月开始,有关海尔推出“全球首个”物联网冰箱的消息就不绝于耳。两年的时间里,海尔一直乐此不疲的向中国人普及物联网冰箱概念。
海尔如此周章力推物联网冰箱并非偶然。1999年首次推出第一代网络家电,2004年发起e家佳联盟,2006年建立U-home实验室,再到2010年首创“物联网冰箱”,海尔布局“网络家电”的坚持从未止步。
如今,海尔再次高调力推物联网冰箱,是否物联网真的已经搭上了家电的快车?
物联网走红家电业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首次提到了“物联网”概念。虽然相比盖茨对手机、社交网络、互联网等的预言,物联网限于当时技术没有引起关注,但17年后的今天,物联网已经上升到美国的国家战略,中国也在2008年开始向物联网全面进军。
物联网符合政策号召,同时也是冰箱企业未来竞争的蓝海。消费电子产业观察家梁振鹏认为,整个家电行业已经表现出互通、互联、共享的趋势,物联网冰箱肯定是未来大型家电企业必争的领域之一。
海尔高级副总裁周云杰曾对媒体表示,对国家而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对具体的企业来讲,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同样是一个若干年才会等来的发展机遇。
在周云杰看来,海尔有了第一款物联网冰箱后,企业就会继续研发第一款物联网电视、第一款物联网洗衣机、第一款物联网空调……
2012年美国CES展期间,白电产品的物联网化趋势已清晰可见,作为世界消费电子产品未来走向的风向标,家电产品的物联网之路被广泛认同。
对于深陷价格战、渠道战的中国冰箱业来说,物联网冰箱的出现也提供了一次产业转型的契机。物联网的介入,将衍生出新的细分市场,引发新一轮的竞争,有可能将冰箱的利润空间再度拉高。
除海尔专注物联网冰箱外,小天鹅也在美国推出了物联网洗衣机,并出口过万台,实现规模化生产。另外,美的、TCL、海信、长虹等家电巨头也相继展示了各自的智能家电方案,竞相争夺物联网时代的话语权。
物联网拒绝“单兵作战”
单就物联网冰箱而言,目前市场正处空窗期。除海尔外,其他家电领军企业还未专门涉足冰箱领域。海尔方面表示,目前已掌握了规模化推广的独立芯片技术,物联网冰箱量产已具备条件。
其实,物联网已经在其他领域大规模应用。上海世博会期间,具有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世博门票,就是展现RFID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的精彩案例。但是,物联网在冰箱等家电领域的应用似乎要缓慢许多。
物联网的产业链条很长,涉及传感器产业、芯片业、网络运营业等,而冰箱生产企业有能力研发的也只是对应的某个环节。
从技术上来看,物联网主要依靠的仍然是信息化和智能电网,其中RFID射频识别就是关键的三项基础技术之一。受限于不菲的成本投入,给普通食品外包装贴一张RFID标签并不现实,而没有了这小小的标签,物联网冰箱就成了摆设。
这也侧面反映出,物联网冰箱除了产品自身要对环境高度感知外,与之相关的外部应用链条也要成熟和完善。没有配套的食品供应商和其他传感设备支持,企业将物联网冰箱做得再完美也是寸步难行。
梁振鹏向慧聪家电网表示,物联网家电产品要想实现普及,需要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支持,以及应用环境的完善,单凭企业一己之力,很难推动这个产业的进步。只有整个产业链进行共享整合、协同运作才能合理的配置物联网资源。
笔者在苏宁卖场了解到,不少品牌家电导购员对物联网冰箱有所耳闻,但都表示目前并不适合广泛宣传,“普通消费者在乎的是性价比和实用性,对概念性的产品都比较谨慎,即便购买了意义也不大。”
物联网冰箱商机巨大
虽然,当前整个物联网家电的普及存在诸多障碍,但业内对其未来的前景都持积极态度。
昨日(2月14日),工信部下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将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
《规划》同时指出,未来将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仪器仪表等配套产业能力提升。
物联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也给各链条企业带来了平等分享万亿蛋糕的机遇。重庆某软件公司经理举例说,要想让物联网冰箱实现买菜功能,就需要为其编写一套菜谱程序,这套程序能计算超市到家庭的距离,并对超市的产品价格随时更新。据称,这种软件设计并不复杂,按每台冰箱5元的软件费来算,将给软件商带来数百万的市场。
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指出,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1%左右。这无疑让那些对物联网商业模式存在疑问的人们信心大增。
物联网冰箱为我们描绘的“饭来张口”的美好时代并不遥远。终有一天,人类会让冰箱“说话”,无论你想吃什么,只需在触摸屏上像点歌那样点餐,冰箱就会通过网络把指令传递到超市,超市则会按照您的要求配送相应食物到您的家门。
只不过,这一刻的到来需要政府、协会和各产业巨头通力统筹,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