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厦门市800多名工商干部统一配备了新的执法装备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终端,从货架上随机取下一件食品,用这个手机大小的设备扫描一下条码,食品的进货渠道是否合法、有没有过保质期等一目了然。
从小本记账到电子台账、从人工巡查到网上监管、从拉网排查到电子溯源……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纷纷立足本地实际,通过为食品装上“电子标签”,并纳入电子监管体系,初步实现了对流通环节食品的全程监管、问题可溯。
从小本记账到电子台账 信息技术助力商家严把进货关
为保障进货渠道正规合法,出现问题可追可查,工商部门要求商家必须建立台账,并向供货商索取票证。但由于我国食品经营者多为个体户和中小企业,法律意识参差不齐,不建台账、忘索票证的情况经常出现,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天天粮油配送中心是一家小型批发企业,每天销售的商品有几十种,以前记账就是拿个小本,经常记不清,开发票也是手填式的。“自从用了工商免费提供了软件,建台账方便多了,商品来源、去处一清二楚。”企业老板说。
近年来,浙江工商部门普遍建立了统一格式和内容、销售与进货凭证合二为一、关联使用的“一票通”电子监管系统,用以收纳每笔交易的日期、来源等信息,既方便了商家建立台账、严把进货关,也为食品装上了“电子标签”,便于工商部门监管。
除浙江外,湖北、内蒙古等地工商部门也在食品流通环节实施了类似“一票通”的制度,积极引导和指导商场、超市推进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电子化管理,逐步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加快与基层工商所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工商总局也初步建成了全国食品经营主体数据库,目前正在试运行。
从人工巡查到网上监管 食品监管执法效率倍增
草原、大漠、戈壁、群山……对于游人来说也许很美,但是对于常年工作在那里的工商干部来说,则是特殊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在新疆等地,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食品经营户分布广、距离远,有的工商所执法半径长达200公里,即使是最简单的日常巡查,也往往要耗时十天半个月以上。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局着手构建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目前,已初步实现对全疆流通环节16万个食品经营主体底数清、地址清、监管责任清,对11万种食品来路清、流向清、可追溯,监管方式也由人工巡查为主转变为网上监管为主。
“特别是对乳制品等重点食品,实现了100%电子可追溯,以及全程网络动态管理。”自治区工商局局长尤努斯·玉素甫说。
我国食品经营主体数量较多,初步统计目前已超过500万户,小、散、乱问题突出。面对这一现状,各地工商部门纷纷构建电子监管体系以提高监管效率,除新疆外,贵州、安徽等地工商部门也在市场巡查和日常监管中运用了无线网络执法平台、移动查询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网上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
从拉网排查到电子溯源 快速追踪问题食品来源去处
去年底,厦门市工商局收到省食安办关于对某一批次饮料进行核查处置的通知。接到通知后,工商人员通过电子监管系统立即查出:共有1家批发商经销了该批次饮料,购进3000箱、售出354箱,并据此发出了下架通知。
“那天接到通知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但我们用十分钟就精确锁定了目标。如果靠传统的拉网排查手段,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厦门市工商局市场处王显说。
源头可控、去向可查、问题可溯、责任可追,这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的最大优势。通过对食品采购、贮存、运输、销售、退市等环节的全过程电子监控,工商部门能够快速追踪问题食品的来源去处,将其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记者从工商总局食品监管司了解到,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均在全程监管的基础上建立了食品安全溯源体系,通过给每件商品标上电子标签,并保存相关记录,实现问题食品可追溯。
目前,我国山东、广东等地工商部门也基本实现了本地区流通环节食品溯源管理,工商总局也正加紧构建从总局到工商所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监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