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农民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背朝黄天面朝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辛苦形象。然而,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引入,农民已慢慢地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了新型智能农田的管理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开发了分布于第一、二和三产业的宜居通、车务通、电梯卫士、智能农业等9大类37项移动物联网行业和农业应用产品,让梦想的高科技实实在在的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动动手机,在家就能管理葡萄园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一直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这里生产的“无核四号”、“藤稔”等品牌远销各地。以前,种户们会在大棚内挂上水银温度计,要亲自到棚里去看才知道温度,要挖一部分土壤出来用专门的仪器检测,才知道土壤水分的含量是多了还是少了。而现在,这些工作都可以在家完成。因为,现在的大桥镇开始兴起“物联网”种植。
这就是大桥镇政府与中国移动合作,联手开展的葡萄大棚物联网示范项目。该系统不但能精确自动监测控制大棚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还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查询这些数据。同时,通过手机上网,可实时看到大棚内的高清监控视频,察看大棚内坏境变化情况。
葡萄园的农技师小沈说,手机上的数据看起来更直观,不像以前还要必须是有经验的师傅拿起土块来捏捏,才知道干湿程度,这为葡萄种植提供了科学分析的依据。现在,如果数据显示湿度不够,那么轻点手机发出指令,根据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自动启动水泵给葡萄喷灌。并且,因为大棚内安装了移动视频监控,平常即使在家中也可随时看到大棚内部情况。
葡萄园用上物联网,其作用当然不止是让种户们“偷懒”,还有更重要的是,它能节省成本,提高葡萄的品质。合作社的毛师傅说,有了这个系统后,现在浇水、施肥,都可以通过系统实现,一亩葡萄一季下来光浇水、施肥的人工成本就能省下2400元。一个有规模的合作社下面有1000左右亩葡萄田,就能省下240万左右的人工成本。而且,因为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了实时监控,用来灌溉的水也比原来节省50%左右。
给鱼儿找个“电子保姆”
在湖州,物联网技术当起了鱼塘的“电子保姆”。以前的鱼塘养殖户们每天都要24小时看管着鱼塘,不仅要实时注意鱼塘的水温、光照、湿度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刻掌握好鱼塘水的融氧值。可是现在,有了物联网技术的帮助,养殖户们在家中可通过手机了解鱼塘的情况,不仅能测得具体数值,还能看到实时视频,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在鱼塘中的增氧设备实现远程操作,而不需要划船到水中央去开关增氧设备。
浙江南太湖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是农业部2011年第一批认定的76个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之一,园区内包括200多个大棚和1500多亩鱼塘。2012年4月,中国移动与该基地进行了物联网试点项目的合作,以帮助其实现大棚智能灌溉和智能水产养殖。
目前,该基地可以通过依托传感技术对鱼塘水体温度、PH值和融氧值及大棚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进行采集,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至中心平台进行分析,从而控制鱼塘的增氧泵增氧及大棚灌溉、通风和遮阳设备,并通知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管理人员还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对监视地进行视频监控,可抓拍照片或录像,也可在本地或互联网上调用DVR硬盘上的任何一路的录像进行回放查看,通过远程操作对鱼塘和大棚进行科学管理。
此外,通过中国移动的努力,物联网还在环保饮用水源地在线监测、电力远程抄表、船舶GPS定位、海洋渔业安全救助等多项应用上得到了应用进展,并引入了远程医疗、智能停车、RFID资产管理等多个行业,使尽在掌控的智能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