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素以“世界工厂”、“制造业名城”著称,拥有数以万计的制造企业,然而绝大多数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企业技术水平相对低下,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为了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进入本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双转型”发展战略,并提出实施“科技东莞”工程,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东莞市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1年全市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3500家,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590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2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12%;全市专利申请量24455件,专利授权量19353件,继续位居广东省前三位。
针对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少、科研力量薄弱、科技对产业支撑不足的状况,东莞积极加强引导,加大投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大力推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有关重点高校院所在东莞建立了制造工程研究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育成中心等11个公共创新平台;以相关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了太阳能技术研究院等12个行业技术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了129家企业工程中心和40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省级以上工程中心4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突出产业集聚优势,申报认定了11个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18个专业镇以及组建了12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搭建各类科技平台,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已成为东莞科技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尤其是,东莞的公共创新平台为本地产业升级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服务企业近2万家,承担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计划120余项,孵化30多家科技企业。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支撑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各创新平台为东莞市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传统产业在产品研发、设计、检测等方面累计服务企业近20000家,支撑企业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成果,带动经济效益近20亿元。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牵头争创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城市,承担的“面向纺织、木工及模具行业的机械设备数控化应用示范”项目获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计划项目征集入库;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依托下属企业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开拓政府信息化集成项目市场,2011年实现销售合同收入约2500万元,同比增长200%;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为200余家企业成功进行了产品设计、新产品开发400余项,包括消费电子、机械设备、医疗设备、玩具创意、电脑周边、仪器仪表、家居家具等各类产品,为企业的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优质服务,帮助企业新增收入5亿元以上,上缴利税约3000万元以上,获得业界一致好评;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为广东省发改委制定《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为东莞市发改委制定《东莞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为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中航电动汽车(郑州)有限公司、广东星海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东莞市艾炜特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二是引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创新平台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积极推动LED、电动汽车、物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整合东莞市优势产业上下游资源牵头在数字装备、RFID、卫星导航、LED、云计算、智能玩具、太阳能、模具等领域组建了8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依托创新联盟联合突破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如由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牵头组建的广东省RFID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承担了省部产学研重大专项“RFID产业核心技术产品及示范应用”,攻克了RFID芯片、封装、读写器等行业核心技术,并已在虎门港建立了示范工程。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承担“基于现代通信网络的商用型‘超大规模教育云服务’”项目,研发了包括云存储、云计算、云调度、云传输和云安全等核心功能的平台软件环境,开展云超市、云终端、云多媒体和手机云服务等项目,并通过人才、技术、资金、服务、市场等各方面的紧密结合,初步实现了云计算平台的大规模应用和商业化运营。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与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LED芯片自动检测与分选装备产业化的项目研究,该项产品乃国内首创,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LED芯片量产瓶颈问题。
三是提高了重大科技项目承担能力。各创新平台累计获得国家级立项19项、省级立项112项、市级立项53项,获得各级政府财政科技项目资助资金近2亿元。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2011年牵头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并成功获批为广东省制造装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叠层射频LTCC集成EMI片式器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粤港招标(东莞专项)立项,承担的“电磁兼容公共测试服务平台”获广东省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牵头提出的“广东LED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获广东省LED专项立项,提出的行业标准《壁纸》获得市政府奖励等。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牵头提出的“新能源汽车轻质高强纳米复合塑料批量化制备技术开发”获2011年省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立项,承担的“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获省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立项等。项目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东莞市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瓶颈,增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各创新平台依托高校院所引进和组建了一批优质创新资源,其中引进在东莞市建立分室(分中心)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已达15个,国家级基础创新平台1个;参与组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中心1个,市重点实验室4个,市工程中心13个,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7个,行业技术联盟11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9个。同进各创新平台引进了一批技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引进的“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国际研究团队”、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引进的“云计算产业国际创新团队”、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引进的“物联网多元信息感知与探测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团队”获广东创新科研团队立项资助。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引入“600伏以上高速低功耗功率芯片设计研究”、“IGBT器件研究与产品开发”、“IGBT芯片设计”、“大型网络应用及服务平台研制与示范”、“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5项国家项目。
东莞市组建公共创新的做法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加强调查研究,精心规划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的建设规划过程中,东莞注重调查研究,在平台的发展领域上选择该市产业发展中急需转型升级的行业,功能定位须满足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技术需求;在合作院所选择上,高校院所的优势科研资源须与东莞市产业结构相符,并与东莞市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主要针对东莞市制造业规模大、创新水平不高的现状,选择与在先进制造领域具有优势科研资源的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解决制造行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东莞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其次,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
东莞市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2006年东莞市颁布了《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及公益性行业领域,建设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随后出台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并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五年共50亿元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其中已有11.6亿元用于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东莞市将每年投入20亿元、连续五年共100亿元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其中创新平台是建设的重点任务。
2再次,探索建设模式,完善创新平台发展管理机制。
东莞市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是由市政府与高校院所立足各自优势资源,共同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实行“事业化单位、企业化运作”,采用理事会、院务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企业顾问委员会等管理形式,建立了成果转化的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了灵活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创新平台经过几年探索发展,在管理方式上市政府和高校院所主要为平台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弱化具体管理职能,强化监督、服务和绩效考核等职能,重大发展决策由理事会研究决定,具体行政管理事务由院务委员会执行。
第四,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为整合各创新平台资源,由东莞市各创新平台和基地、国内外优秀顾问管理公司和科研院所联合发起组建了东莞产业支援联盟。东莞产业支援联盟成立后,秉承“整合资源、有效互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工作宗旨,通过整合已拥有近300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分设材料成形与模具、信息技术与安全、电子制造与装备、咨询管理、投融资等23个事业群,每个事业群设立群召集人(首席专家)负责组织群内专家与企业开展项目对接、提供技术及管理创新服务。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形同“企业综合医院”,为企业进行会诊辅导,对症下药,帮助企业健康发展。近年,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开展了“东莞企业升级转型专题会暨联盟专家会诊辅导”、“走进镇街,百家重点企业辅导行动”等大型活动,为近万家企业提供了诊断辅导,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同时还与前进国际服务顾问旗舰合作,引进台湾的创新科技资源,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及RFID技术、动漫衍生品、节能环保、健康产业等科技专项与创新平台的对接,推动了两岸创新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注重产业孵化,培育创新平台的造血功能。
在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东莞十分注重产业的孵化,鼓励创新平台建立各种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目前各创新平台已孵化出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云科技有限公司、光谷华科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国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企业53家,并建立了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和广东松山湖中医药健康科技园2个产业孵化园,为创新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创新平台更好地发挥为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科技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