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烈日下,位于新津永商镇的地下水水位监测点阒无人声。静谧中,封闭的地下水水位监测井里各种仪器却在一刻不停地忙碌工作:每隔15分钟,仪器就会自动收集水位、水温信息,再通过监测点的无线网络发射器,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成都市区的云计算中心。
这里是新津县水务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其中一环。
“五河一江”汇聚新津,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新津经济社会发展中绕不开的话题。紧抓“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奋力推进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水利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彰显。
将尖端的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水务行业管理中,2009年,作为成都市的试点,新津县承担了水资源检测管理系统示范建设任务。3年耕耘,如今,新津已建成29个监测站(点)和1个基于云技术的水务物联网会商中心,初步形成了集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安全应汛为一体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
推进新津水务新跨越,一个基于智能化、数字化的“云时代”已然到来。
科技引领 物联网携手云计算
打开物联网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软件,流过新津的5条河流上,密密麻麻排列着29个监测点。打开西河监测点的图标,横断面的水位、流量、流速、压力、水质等实时数据一应俱全。
“发挥大作用的,还有安装在河流上的摄像头。”鼠标轻移,负责系统建设的四川炜麒信息科技公司总经理曾庆华点开一个视频采集点,从各个角度采集的西河大桥画面显示在屏幕上。鼠标操纵着镜头的转动,桥墩上的水位线清晰可见。
“水务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感应)设备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围绕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治理,水务物联网包括基础信息采集设备、网络传输设备和应用设备。由水、雨情信息传感器、水质信息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河流传感器等采集设备采集基础信息,利用GPRS、GSM、3G、北斗卫星、ADSL、互联网多种方式将数据实时传输到网络中心,再按标准规范体系传递、整编进入各类水务专题数据库,打造业务应用和多应用交互的“监、控、管”一体化平台。
通过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软件,饮水安全监测、水文监测及预警、污水处理排放、地下水监测、防汛抗旱、山洪灾害监测及预警、水资源信息等各项功能实现了整合,“一滴水,从以雨水的形式降下来,到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一个完整水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信息都不漏过。”
“系统最大的亮点在于,网络中心计算平台采用服务器虚拟架构以及云计算技术,以‘水务云’解决方案,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新津县水务局局长张永中说。
该系统还实现了在先进技术应用上的几个“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应用成功的在线免试剂多参数水质监测系统——采用国际顶尖的紫外—可见光连续光谱技术,不用化学试剂就能检测水质的常见污染,实现监测环境而不污染环境。在全省第一个应用成功的全自动综合毒性检测仪——使用发光细菌作为生物感应器,即使很微量的毒性物质,也无所遁形。
日夜运行 水资源管理走向精细化
测量地下水位,扔一根皮尺到农民自家挖的水井里;收集雨量,玻璃量杯都打破了也没得到一个准确数据——在过去,由于观测手段的落后,水资源数据的收集显得困难重重,数据陈旧、失真乃至缺失的现象突出。
水务物联网建成后,水资源的“家底”变得一清二楚。“各种信息采集设备每15分钟自动进行采样分析,得到的数据传回数据库后,将在云计算中心进行永久储存。”张永中说,29个监测站(点)遍布新津全域,就像永不休班的哨兵。
对水资源的管理由此进入精细化时代。在摸清了水资源在工业、农业、生态、人畜饮水等方面的利用状况后,才能进行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从而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打下基础。“在做规划时,必须了解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需水量和缺水量。现在只需鼠标一点,多年数据立马呈现。”
对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水务物联网意味着更安全的供水环境和更放心的饮水质量。
兴义镇不二社区居民曹培成没有想到,生活可以变得如此美好。自去年搬进集中居住区后,水电气等直接通到家家户户。拧开水龙头,一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出。
曹培成不知道的是,是水务物联网的日夜运行,保障着这股清水的甘甜。在新津地源水厂,原水入水口和出厂水出水口分别设立了水质实时监测点。监测点内,在线免试剂多参数水质监测系统、全自动综合毒性检测仪等先进仪器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监测频率达到15分钟一次。一旦原水和管网水质出现问题,超过设置的水质标准,系统将及时启动报警装置。
这一切,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过去监测水厂的原水水质,就在进水口处养一缸小鱼。鱼游得欢快,表示水质尚好;如果小鱼发生状况,则表示原水受到污染。”地源水厂相关负责人说。
在水务信息化的保障下,新津正加快实施城乡居民饮水保障工程。抓紧实施饮用水原水域外引水增量工程,尽快确定合理方案,满足今后10年、20年新津城乡饮水增长需求;抓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2013年,基本实现全县城乡自来水同质化、满覆盖。
应急响应 成功应对紧急状况
矗立在南河新津段入境横断面岸边的一座蓝色小屋,在截断一场严重水污染的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9年12月3日凌晨,趁着夜色,一股工业污水从上游悄然流入新津境内。这一切,被站在岸边的南河水质监测点的仪器默默记录了下来。
2时45分,水务局工作人员电脑上,一根代表COD数值的蓝色曲线猛然上升,到5时30分,这一数值达到峰值。“南河上游有企业在排污。”收到仪器的报警后,水务局工作人员立刻行动,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理,一场水污染被堵在源头。
新津地处都江堰尾水灌区,承载着外江水系上游5个区(市)县和南河流域三个市县过境水的排放,水环境安全压力日益加大。
按照 《新津县水务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建设方案》,新津县水务局在南河入境段水资源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在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入境断面上布设了水资源自动监测站。通过该监测系统,水务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监测断面水质、水文数据。系统配备的报警功能,可及时提醒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并为解决跨行政流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提供科学依据。
水务物联网发挥的应急作用,不仅体现在水污染事件中。
去年7月3日,新津迎来了当年最大的一次洪峰。蓝色、黄色、橙色响应次第亮起。到晚上10时,南河、西河、金马河水位全面超警戒线,洪峰的流量、流速的准确数据,丝毫不差地显示在防汛指挥部的电脑屏幕上。由于有科学的数据支撑,新津此次响应及时,安然度汛。
“过去只能靠人到现场观测,通过电话汇报给指挥部,既不方便,也不准确。”张永中说。
为了安全度汛,新津建设了6个雨量监测点和3个河道水资源监测站,对雨情、汛情信息数据实时传输,对城区暴雨洪水、主要河道洪水进行风险分析、评估,以信息化对抗极端天气,及时排除险情,保证城市安全运行。
“江河安澜、水量充沛、河湖健康、水境优美、法治水利、智能管理”——依托水务物联网建设,新津水务的跨越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