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机重15千克、翼展2.6米、机长2.1米的红色“小鹰3A”号无人机于7月12日在成都大邑县试飞成功。这是国内首例借助RFID射频技术将无人机技术与人员定位搜救相结合的远距离搜索技术成果。该项成果将投入景区、野外应急人员搜救工作。
据悉,该项技术源起于2008年“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在西藏旅游危机预防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其过程中提出“无人机救援”概念并进行实验论证。该技术搜索系统由信标、机载收索器、无人机、地面站、高分辨率相机、便携式人员定位搜救器六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为,由信标发出信号,机载收索器确定搜救范围,无人机到达目标,并将搜救者的地理信息、个人信息传送回地面中心,并由高分辨率相机对该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拍照以确定区域地貌,搜救人员便可根据便携式人员定位搜救器,找到被搜救者。
该项技术在国内首次将无人飞机与定位救援两项技术相结合。该无人机能持续飞行120余小时,负重2至3公斤,以最大140千米每小时的时速在最高5500米的高空作业。其采用的低频搜索方式将克服常用定位方式GPS等高频技术信号过于受外在条件制约的不足。项目采用的远距离RFID(频射识别)技术,即使在山洞、原始森林、相对密闭的空间,其低频信号也可通过缝隙传播最终完成搜救。
据该项目负责人王绪本介绍,与传统野外搜救在人员出现失踪后在漫无目的的地毯式搜索不同,此项技术的研发将使得寻找失踪人员成为一项防范于未然的工作。外出人员只需事先携带信标,并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开启装置,搜救人员即可通过低频搜索,实现快速定位,提高搜救效率。
当日试飞成功后,四川省山地救援工作委员会为“基于无人机应急搜救系统”技术研发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授牌,四川省首支省级山地救援总队无人机应急搜救成都理工大学支队正式成立。
据了解,该技术目前已申请获得国家专利,在此次试飞成功后,“基于无人机应急搜救系统”将投入西藏拉萨、纳木错高海拔地区进行进一步的试飞和改良。该项技术成果最终将用于景区、野外应急搜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