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深圳,有一张高效运转、覆盖全城的“城管之网”,日均处理各种城市管理案件3000多宗,发现问题的及时性、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效果等成倍增加,城市管理因此走上高科技的轨道,这张网就是数字城管系统。
一张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编织的网
所谓“数字城管”,就是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建成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从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处置问题到对处置效果进行评估全过程的信息化、客观化、科学化,为城市管理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使城管问题的处置更快速、更高效。
一张快速发现及处置
各种城管问题的网
数字城管把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分成633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由至少2名信息采集员负责,每天12个小时在大街小巷巡查。发现城管问题后,信息采集员将用工作智能手机“城管通”拍下照片,连同地址和问题描述一同发送到城管监督指挥中心(问题上报环节)。中心接报后,将根据立案标准判定是否立案。若立案,将通过业务平台即时把该案件派遣到相应的责任单位进行处置(立案与派遣环节)。责任单位将在限时内对该城管问题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到监督指挥中心(处置与反馈环节)。中心收到责任单位的反馈后,将通知信息采集员就问题处置效果进行核查。信息采集员核查后将拍下照片发送回中心,以便作前后对照(核查环节)。中心将审查案件的处理流程,比对处理前后照片,按照结案标准判断是否结案(结案环节)。若未达结案标准,将重新派遣责任单位处理,直至达到结案标准,正式结案。以上就是数字城管处理城市管理问题的一个完整工作流程。
通过这套发现及解决问题的工作制度,平均个案处理时间由未实行数字化管理模式时的平均100多个小时,缩短为现在的30小时。事实证明,数字城管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更及时、处理更高效。
一张连接市民与政府的网
提起“数字城管”,想到“万米网格”和“信息采集员”等数字城管名词,很多人会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数字城管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事务的“数字大管家”。如乱摆卖、乱张贴、井盖缺失、水管爆裂等城市管理问题,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活安全。通过数字城管系统,大量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得到了第一时间的发现、第一时间的解决。同时数字城管也受理了大量市民投诉,成为一张连接市民与政府的网。2012年深圳数字城管受理市民投诉案件52,502宗,平均每天达150宗。处理涉及各类井盖缺失等公共安全的案件18,490宗,平均每天达50宗,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市容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涉及公共安全问题,为维护城市的平稳运转,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张连接各个相关处置单位的网
数字城管将21个政府职能部门和驻深单位、15个提供公共服务的专业集团公司以及10个区、57个街道办事处的1500多家单位联系成一个超大规模的问题处置网络。
在数字城管中,处于工作第一线的信息采集员是整个系统的“侦察兵”,负责上路巡查、上报案件、核实、核查、处理简易案件(如铲除乱张贴小广告);各责任单位负责及时处理职责范围内出现的大小城市问题;各级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则扮演“指挥官”和“监督者”的角色,负责案件处置流程各个环节的协调、对立案和结案标准的把握,并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对城管信息采集员、平台操作员和责任单位进行客观评价,用评价控制数字城管工作质量。2000名信息采集员、300名平台操作员、1500多家市、区、街单位的上万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在工作机制的串联下让数字城管这部机器顺滑地运转。
数字城管已成为维护城市容貌
与市政设施的主要手段
深圳市作为全国最早确定的10个试点城区之一,其数字城管系统于2006年7月建成运行。系统运行至2012年底,全市数字城管监督部门共接报城市管理问题8167419宗,立案派遣7173128宗。2012年全市日均立案3500多宗,是实施数字城管前同期日均立案数的70倍。与此同时,处置问题的效率日益提高,2008年到2012年结案率分别为89.92%、95.85%、96.43%、99.39%、99.61%,结案率逐年上升。
在评价体系的督导下,2012年市属责任单位的案件按时处置率已达到98.5%;区属责任单位的案件按时处置率平均达到99%以上。数字城管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由政府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在促进市容环境的提升、维护城市的公共安全以及为民办实事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