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纪委近日通报了3月份公车违规使用情况。新闻发言人梅河清表示,目前公车监管系统共有六个监察点,广州市安装了北斗系统的8491辆公车,都受到这些监察点的监控。如果系统发现公车违规使用,监管系统除了记录轨迹外,车载系统还将向驾驶人发出预警,并把预警信息发送给各级分管公车使用的负责人处。
在公车消费成为三公消费“重头戏”的今天,如何严控私用与滥用,确实是个头疼的话题。公车改革靠制度,公车监管靠技术。从广州的实践来看,起码证明信息化监管是个很有“性价比”的创意。早在2011年8月,广州开始运用“制度+科技”手段监管公车,综合运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等,研发了公务用车使用监督管理系统平台。有了全球卫星定位和身份识别车载终端,可以对公务车使用人及车辆实现实时轨迹跟踪、历史轨迹查询、行驶里程统计、超范围报警、无卡行驶提示。
事实证明,以2012年底8491辆车为基数,去年全市公车月平均行驶里程下降了27.04%。平均下来,每辆车一年下降了5000多公里,按照这个比率,我们不妨做个推算:如果广州上万辆的公车都能信息化监控,这一年节省的公车费用就是几个亿。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只有部分的车辆安装了监控系统,尚有大部分游离在“有效监控”之外,原因何在?又是如何甄选的呢?
公车是否私用或滥用,即便涂上了特殊的颜色也很难监督。公众依据的是常识和生活逻辑,譬如上放学期间的校门左右、清明前后的陵园墓地、晚间的高档娱乐场所……但仍有很多地方游离在正常的公共监督视线之外。譬如低调的私人会所,譬如这段时间颇显诡异的“单位食堂”,又譬如不起眼的小众消费“根据地”,这些远离喧嚣人流的地方,即便公众监督意识蓬勃、火眼金睛,又如何能发现其运行轨迹呢?
就此而言,不仅期待信息化监管的试点能早日“由点及面”,更希望公车监控轨迹能真正公之于众,譬如借助网络查询,公布被监管的公车号码,输入车牌号即能查询其现时及历史运行轨迹。如此一来,这监督就方便多了,什么样的车辆该去什么地方,扎堆在一起的公车都来自哪些部门……即便考虑保护公车私隐及安全而不做“现场直播”,依赖于既有的定位平台,事后查询也是很简单的事情。果真如此,也许这行驶里程就不只是“下降27.04%”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