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可谓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元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加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新标准“瓜熟蒂落”,移动支付开始异军突起。市场研究机构预计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规模2015年将超过1,000亿元,达到1,046.7亿元。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种,长期以来,NFC一直被誉为实现进场支付的关键技术,然而,虽然具有NFC功能的移动终端越来越多,但是移动支付、NFC功能的渗透率以及使用频率仍然很低。是技术,还是应用制约了两者的发展?
润物细无声,NFC移动支付悄然挺近
与移动支付携手壮大的NFC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巨大。据统计,2010年至2016年期间全球将售出近15亿部SIM手机,在此期间为全球超过500亿美元交易提供支持,并且这一势头还在不断增长。NFC销售点终端部署量将显著增长,从2011年的390万台增至2017年的4,340万台,并且全球的所有销售点终端中有53%为NFC就绪。
回顾2012年NFC移动支付领域发展中的几件大事:一月,三大运营商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联通成立全资子公司“联通支付有限公司”;五月,三星Galaxy S3发布,该支持NFC功能的智能手机全球销售大热,为NFC的普及垫下坚实的基础;六月,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在上海联合发布联名卡及后期演进产品NFC手机;微软宣布Windows Phone 8将支持NFC技术,至此三大移动操作系统仅有iOS不支持该功能;七月伦敦奥运采用NFC技术,使消费者从陌生到领略到该技术的便利性;八月,中国银联标准确立采用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扫清标准争端埋下的阻碍;十月,中国移动发布NFC部署计划,于2013年推出1,000多万台NFC手机。
在全球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业者及操作系统开发商力挺之下,支持NFC技术的移动支付平台与终端设备迈入快速成长期,引爆大量芯片需求,吸引了众多芯片厂商全力抢攻市场。NFC芯片主要供应商之一的英飞凌表示,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而是向着移动消费平台演变,其中的支付环节产生了巨大的商机。该公司智能卡与安全部门中国区经理潘晓哲表示,“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和银行卡组织(如中国银联)是推动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力量。众所周知,它们已经达成重要共识,并在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必然会推动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中国的交通一卡通应用也已大规模推广并普及,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培育工作已经完成。”
三个和尚没水喝,移动支付成NFC桎梏
一方面在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你我却依然鲜见身边NFC支付的应用,出于节电和安全的考量,NFC功能也是处于常闭状态。为何将成智能手机标配的NFC技术,却成了“噱头”和“花瓶”?
对此博通公司NFC产品线副总监Mohamed Awad认为,目前的移动支付极具吸引力,并衍生出大量服务(韩国移动支付市场、ISIS系统、谷歌钱包、中国银联、欧洲一些电信运营商等),但仍然需要数年才能成为市场主流。“这是因为移动支付首先具有地域性,用户所处的位置不同,相关的要求也不同;其次需要增加大量的基础设施,目前正在兴建中;另外还需要消费者了解如何使用该技术,简化连接正在促进移动支付的普及。”在他看来,为了移动支付的成功应用,由战略合作伙伴组成一个生态系统,保障消费的安全性、互操作性和一致性显得尤为重要。
潘晓哲也指出,就NFC移动支付而言,业务模式和基础设施是对目前的NFC移动支付推广限制作用最明显的主要因素。事实上,首先必须建立清晰的业务模式来实现这一应用:移动支付价值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希望获得服务费用最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引发了大量讨论,最终延迟了服务的提供。其次,非接触式基础架构的部署必不可少: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能时时刻刻使用NFC移动支付,消费者才会将NFC支付应用下载到他们的手机上。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NFC产业技术专家孙意笑说,“移动支付产业链设计广泛,移动运营商、银行企业、商户、终端厂商等缺一不可,单靠某个企业或行业的努力难以突破现状,因此就NFC技术的移动支付这一应用而言,技术已经完全成熟,问题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因此现阶段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政策来推动。”
在移动支付生态系统中,又以银行、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的博弈最为激烈。在中国,银联主推miniSD卡的NFC方案,运营商主推带NFC的SIM卡,而手机厂商更希望将NFC功能直接集成至手机中。“三个和尚没水喝”,由此影响了NFC移动支付发展的进程。
安全和兼容,NFC技术的美中不足
通过NFC技术,用户可以进行各种非接触式交易:手机支付、购票、充值等等。涉及到支付和个人隐私,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支持这些应用,NFC必须为个人隐私数据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票券信息等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高通创锐迅资深产品经理Neeraj Bhatia指出,NFC从技术角度看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手机与SIM卡的兼容能力,其次系统安全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NFC业务的安全性与开放性是NFC技术获得广泛应用的关键,” HID Global公司大中华区营销总监赵建邦说,“为确保NFC技术所提供功能的安全,保证各个终端之间身份信息交换的可信性,唯一方法就是提供完善的的监管链,对所有系统终端进行验证。”
完整的NFC方案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NFC Controller,主要完成射频的通信;另一部分就是SE(安全模块),这个模块在卡模式状态下是一个必需的硬件。英飞凌认为NFC目前最主要的技术瓶颈目前在于NFC安全芯片(Secretly Element)之上的应用如何灵活实现、如果通过OTA方式下载是否安全、整个系统如何架构等。为应对NFC移动支付各种挑战,英飞凌推出了一系列开发非接触式安全芯片和NFC安全芯片产品。
首先,在SWP安全芯片(SIM、嵌入式SE、SWP MicroSD)方面,英飞凌SLE 97系列部署了采用被英飞凌的缓存和安全技术改进的ARM? SecurCore? SC300?设计的专用安全CPU。所有产品都至少获得了CC EAL5+ High和EMVCo安全等级的认证,可有效保证NFC交易的安全。其次,潘晓哲还推荐由将英飞凌的数字化安全技术Integrity Guard与完全加密的数字路径相结合的高度安全的控制器组成的完整嵌入式SE解决方案(SLE97144SE, SLE97400SE)。它们通过数字非接触式桥接(DCLB)接口与NFC调制解调器连接。DCLB是英飞凌针对嵌入式SE应用而优化的全局开放连接接口,NFC调制解调器和安全芯片的制造商已为手机广泛应用DCLB。迄今为止,德州仪器、Inside Secure、MicroPross、MtekVision、Crocus Technology 和KEOLABS 等十多家制造商获得了英飞凌DCLB接口许可。
此外还有采用高度安全机制的SLE 78系列双界面安全芯片。潘晓哲强调,有了该双界面SIM解决方案,任何用户的手机均可立即具备安全的NFC支付功能。而增强型NFC SE——双界面安全控制器系列的衍生品,也可用来突破小型设备上集成微天线的限制。该解决方案可大大提高非接触式通信能力,从而实现在移动设备上安装超小型安全NFC组件,如集成了天线的NFC MicroSD或SIM。
在兼容性方面,尽管NFC技术本身已经实现标准化,但NFC的数据连接还必须通过软件实现,这就导致一些厂商为了创建品牌的忠诚度,将自己的软件整合至系统中,这就导致了市面上所有的产品并非都能够兼容协作,同时也限制了消费者的产品使用范围。随着NFC生态系统在NFC产品标准上达成一致,这一状况应该会得到改变。届时,NFC应该会支持绝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真正成为“标配”。
除了安全性和兼容性,村田技术市场部高级主管土屋贵纪补充说,NFC的主要有两种模式——把NFC的功能设计在手机主板上,或设计在SIM/SD卡上,对于前者,目前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SIM卡和SD卡上的设计,因为每台手机SIM卡或者SD卡放的位置都不一样,怎样保证良好的射频性能,天线是个关键点;博通则认为,越来越多的功能被集成到手机中,增加NFC应用并确保其保持在最低能耗水平,不干扰其他设备并能够支持任何SE/商业模式,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终上看来,在2013年虽然NFC移动支付被业界所看好,迎来爆发增长期,但就目前来看,只有在行业标准、商业模式、终端数量、安全性与兼容性、以及用户习惯培养等诸多瓶颈解决后,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才能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跳脱移动支付,NFC有更广阔的天地
NFC应用最早的体现就是在智能手机上实现移动支付,因此NFC已成为移动支付的代名词,而当提到NFC,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移动支付。因此未免产生一个认识的误区:NFC就是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就是NFC。其实移动支付只是体现了其技术特点之一。智能手机整合NFC的趋势,正逐渐将NFC的应用从移动支付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附带NFC的创新应用层出不穷, 并且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踏着在这些新颖的应用阶梯,最终NFC将引领人们进入不一样的信息天堂。在这些创新的应用中,大体可归为两类:简化连接、内容分享。
在简化连接应用方面,NFC技术最大的便利性在于它能略过某些步骤,例如省去设定蓝牙、设备匹配、密码输入等。在今年的CES展会上涌现了大量此类新产品,如松下基于NFC技术连接的智能家电;索尼三星都已推出的NFC音响、耳机,设备通过NFC配对连接,音乐则通过蓝牙传输;诺基亚新推出的NFC无线车载充电器,将手机放进充电器中,充电自动开始,同时NFC模块会自动开启,让用户可以打开GPS导航或其它相关程序。在内容分享应用方面,已为大众熟悉的NFC智能手机-电视轻触传输内容;轻轻一碰交换名片信息等等。
以应用领域来看, NFC开始于移动医疗产品中蔓延。欧姆龙、索尼等推出了具备NFC技术的居家保健电子产品,富士通也推出具NFC功能的宠物计步器,可见NFC已开始于移动医疗市场当中攻城掠地。相对移动支付应用需要国家和政策来主导,以上创新的应用均易发展得多。
Neeraj Bhatia表示,“在未来几年中,我们看到对等模式将用于社交互动和WiFi配对,紧随其后的是使用NFC手机作为过渡,这将成为NFC的主要应用场景。除移动通信外,我们预计NFC将更广泛地用于消费电子和计算市场中,例如在通过Wi-Fi 802.11 ac传送视频流时,简化设备搜索和连接。创锐迅的QCA1990也是为满足这两个细分市场的需求而设计的。”他指出,QCA1990提供了与高通骁龙(Snapdragon)S4、下一代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器的平台级整合能力,可以在高通OEM合作伙伴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无缝实现NFC。QCA1990软件堆栈符合NFC论坛控制器接口标准(NCI),全面进行整合,使客户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其一流的射频(RF)性能超过了EMVCo和NFC论坛确定的要求。由于支持的天线外形比当前市场上的产品小8倍,QCA1990可以为OEM合作伙伴明显节约成本,以非常低的价位整合NFC。QCA1990采用超低功率轮询算法延长电池寿命,还提供了多种安全单元选项,包括嵌入式和基于SIM的系统,同时支持多种安全单元,包括支持双SIM配置。
“在帮助消费者简化设备连接方面,我们看到了NFC技术的巨大潜力,该技术可以彻底改善我们的沟通方式。比如触碰两个支持NFC的智能手机即可共享播放列表或传输图片,将智能手机轻触打印机即可打印登机证牌等文件,轻触游戏系统中的人物即可恢复游戏以及许多其他应用,”博通Mohamed Awad表示。“NFC技术已经应用到新型Nexus 4智能手机和Nexus 10平板电脑、任天堂的Wii U以及耳机、计算机鼠标和键盘等多种产品中,我们认为NFC技术有能力改变我们对消费电子设备的看法以及与之互动的方式。博通在2012年12月宣布推出业界首款在集NFC、蓝牙、Wi-Fi和FM收音机技术于一身的NFC芯片,帮助OEM轻松将NFC集成到他们的产品中,即使他们尚未确定如何使用这项技术。通过在组合芯片中集成NFC功能,博通致力于促进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英飞凌认为,手机公交车票、手机客票或个人接入等安全应用的市场需求更大。换言之,NFC正大行其道。这些应用与移动支付一样,都是市场需求的产物,“推动其发展的力量是背后的业务模式,而不是技术。” 潘晓哲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放式应用就像是安全应用的开路先锋。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需要‘更加复杂’的基础设施的安全应用才刚刚起步。此外,一些市场参与者认为,目前阻碍NFC移动支付向前发展的是商业模式的选择(以移动运营商、或金融机构或初创服务提供商或OS开发商为中心)。但这种忧虑只是暂时的,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应用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赵建邦则提出,“我们相信虚拟凭证卡技术会为新兴应用提供理想平台,如电动汽车充电站。司机可以将车停靠在充电表前面,并使用NFC手机实现访问和支付服务。使用NFC手机还可访问个人健康记录。患者可以在医院出示自己的手机以提供个人信息,而不用填写表格,在紧急医疗期间,可通过访问凭证卡为护理人员提供相同的信息。另一个新兴应用是使用智能海报进行微营销。消费者可以使用NFC手机读取海报上的标签,之后手机会导航到含有更多信息的特定网页。”
他还强调,HID Global致力将iCLASS SE技术扩展至其他硬件平台,使虚拟门禁卡直接嵌入到不同设备应用。例如:与索尼公司联合开发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读卡器平台。该平台可将门禁功能和NFC功能嵌入到笔记本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中。该平台的安全组件储存了密钥,可保护用户凭证卡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该平台支持业已广泛采用的非接触式技术,适合应用于门禁控制、电脑安全登录、车船机票费支付、销售点收费和忠诚度计划。
另外HID Global还与恩智浦半导体联合推出全球通用的NFC手机移动门禁解决方案。“员工用来进入公司大楼和车库的非接触式智能卡的功能,现在可以应用到支持NFC且储存了虚拟门禁凭证卡的手机上。这些虚拟凭证卡储存于手机中的恩智浦嵌入式Secure Element(eSE)元件中,能与当前广泛使用的门禁控制读卡器及系统兼容。HID Global的iCLASS SE读卡器与恩智浦的MIFARE DESFire及NFC技术相结合,可确保门禁管理实现更高的互操作性,使企业加快NFC技术的应用。”他说。(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