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文明的发展简单分成三个阶段:黄土地农耕时代是“黄色文明”;以石化能源消耗和环境牺牲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是“黑色文明”;而以IT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则是“绿色文明”。
自2009年以来,随着长江隧桥和崇启大桥陆续建成通车,2010年市政府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在农耕文化里沉睡千年的崇明岛开始了跨越式发展,跳过“黑色文明”,拥抱“绿色文明”,锁定建设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的目标。崇明岛正借城镇化之力,重点发展数据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养老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担当“美丽中国”的排头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吹响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号角。崇明建设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的努力和探索,也因此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样本”意义。
坐上从浦东科技馆驶出的申崇二线巴士车,经过全世界最长的隧桥——上海长江隧桥,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从陈海公路立交桥左转,便来到了崇明岛的“新名片”,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镇的陈家镇。
漫步在陈家镇,会感觉身处层层叠叠的绿色中。和其他上海近郊城镇发展模式不同,陈家镇的建设进行了诸多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尤其注重人环保生态技术应用,建设城镇与田园相交融的新型城镇布局。全镇建设分成实验生态社区、森林型商务区、国际高教区、新型农村社区四大组块。
“一方面,要建立一种城镇建设与生态承载力同步发展的新模式,一方面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充分享受现代化便利,另一方面又要让这种生活模式可持续化,这就是陈家镇生态城镇建设的总体目标。”
陈家镇是崇明岛借力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一个缩影。生态岛不能只是个原生态的岛,既要保护,也要发展。这就必须要有“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的支撑。
数据产业
抢占智慧城市高点
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位于崇明岛东端的陈家镇国际论坛商务区。该产业园是上海“十二五”信息服务业规划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载体之一,也是崇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重要抓手。
产业园坐落于陈家镇国际商务论坛区,半小时车程可覆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同时毗邻张江高科技园区、浦东软件园、浦东国际机场。有4条太平洋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在此登陆,使得园区具备了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上证报记者在产业园现场采访中了解到,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园区骨架道路即将竣工,土地收储计划按进度推进。园区的总部大楼将在年底开工建设,人才公寓设计工作已经启动。园区概念性规划已经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得到上海市相关部门的批复。
产业园的投资主体“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于近日注册成立,这将大大加快产业园的开发建设。
“公司目前的注册资本金是3.5亿元,未来将增资至10亿元。股东除了崇明国资出资外,还有上海张江集团、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电信。”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华告诉记者。
杨卫华表示,该产业园一期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将在2015年初步建成。“已经有28家家中外资软件及信息企业落户园区,多家行业内有代表影响力的总部型企业和园区签订了入驻园区的意向合同。”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该园区总投资约108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将达400亿元,吸纳就业人员8万人,实现税收32亿元。
养老产业
让夕阳创造价值
2010年,崇明成为我国第15个“中国长寿之乡”。截至2012年年底,崇明共有百岁老人74位,全岛人口平均寿命超过了80岁。
崇明县政府在崇明发展中意识到:长寿不应仅仅是一张名片,更应该全力将“长寿”打造成一个产业。
据了解,我国养老院发展严重滞后,全国平均每千名老人只有11张床位。专家测算,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在4万亿。
在崇明县委书记赵奇看来,养老产业一方面能充分体现崇明打造国际生态岛的环境资源价值;另一方面,所产生的大量就业机会,还能解决刚从农田解放出来的本地劳动力就业问题。
养老产业属于高效无污染产业,与崇明生态岛建设规划的理念相契合。去年崇明县政协全会上,吴忠华、杨霞两位委员提案建议,建立各种所有制的高中低端分级养老院,集养老护理、健康咨询和老年人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养老社区,同时建立依托地产、生态的旅游化养老模式,吸收大量追求高品质养老的客源到崇明来旅游养老。
上证报记者独家了解到,崇明县政府方面已经和中信集团、中国太保、泰康人寿等金融保险企业进行了相当密切的接触,几个大型养老项目目前处于初步谈成阶段。此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正在调研摸底,有意在崇明投资开发养老社区。
目前,崇明陈家镇规划了2000亩地用于开展养老产业试点项目,土地已在腾的过程中。位于东滩地区的、旨在满足高端养老需求的新城建设已正式动工。此外,崇明也是政府养老项目的聚集地之一,10家政府办养老机构达标建设综合改造和15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新建改建也将启动。
生态农业
绿色有机赢取高附加值
崇明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现有耕地面积75.3万亩,约占上海全市的1/4。
立足崇明岛丰富的农业资源,整合优化崇明岛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大力推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崇明成为上海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供应基地。是崇明岛生态岛建设中的农业“发展大计”。
崇明县农委副主任梅雪松向上证报记者介绍,崇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思路是:“向高处走、向宽处扩、向远处望”。“向高处走”就是大力发展中高端农业,如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农业示范区等等。“向宽处扩”,就是调优调宽结构,要成为上海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供应基地。“向远处望”,就是瞄准市区乃至全国市场,打响崇明农产品品牌。
“崇明生态岛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显现雏形,通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崇明生态岛已成为上海最大的蔬菜基地。”上海市发改革委副主任沈晓初告诉记者。
上证报记者走访了岛上几家发展势头良好的生态农业合作社。上海崇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改变此前农户单独种稻或者养蟹的养殖模式,探索稻蟹混合种养模式,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该合作社种养过程中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现有稻蟹种养面积500多亩,亩产蟹种130公斤,水稻350公斤。亩产值7800元,亩收益可达4300元,较纯养蟹种亩收益高90%。并带动20户农户发展了700亩稻蟹种养模式生产,增加农民收入390多万元。
上证报记者还独家获悉,在政府支持下,崇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经组建成立。崇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郁旦新告诉记者,该公司的目标是,将“崇明生态农产品”品牌打造成为上海市民消费鲜活农产品的首选品牌,三年内将在市区的门店规模扩大至700家,基本实现上海市主城区全覆盖。还将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成为消费者信赖的网上蔬菜超市。公司力争2015总收入达到4.26亿元。
旅游业
休闲娱乐带动经济
崇明县“十二五”规划明确,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生态休闲旅游业将成为崇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崇明将以重点旅游集聚区建设为核心动力,推动旅游业与其他要素融合发展。
崇明县旅游局副局长龚伟向上证报记者表示,崇明旅游集聚区主要包括本岛西部明珠湖地区、中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及东部陈家镇(东滩)地区。“未来,三大重点集聚区将成为崇明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
三大集聚区中最具亮点的是陈家镇(东滩)地区。这一地区将打造“低碳旅游示范区”,引进大型主题公园,并争取与浦东迪士尼项目互动,发展体育旅游、会议度假,建设体育会务休闲旅游区。陈家镇目前正在规划大型郊野公园,其中占地面积达2000亩的自行车公园已经开工。位于陈家镇区域内的体育集训中心项目以及一批高星级酒店也将陆续建成。崇明还在积极争取引入大型旅游文化娱乐项目落户。
“崇明旅游发展至今,"森林旅游、湿地旅游、农家乐"三大品牌在客源市场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从旅游产品的品质、内涵、吸引力和总体发展水平来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提升。”龚伟表示。
另外,长期以来以农耕为主业的崇明岛发展旅游,崇明也在探索如何将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从崇明岛的发展前景看,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生态崇明发展绿色经济的初衷不谋而合;同时,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可以让大量的农村人口就地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三产业。
崇明如果能成功导入农旅融合发展的模式,无疑能为经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海洋装备业
坐镇长三角 领航全球
驱车出长江隧桥驶入长兴岛潘圆公路,约5分钟就到了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这个占地7.13平方公里,紧邻中船、中海、振华三大企业基地的园区,是崇明工业“一体两翼”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董事长周文忠告诉上证报记者,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海洋装备产业首当其冲。5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从2008年6月的过万点暴跌,到现在的还在八九百点徘徊。
根据崇明县发改委透露,由于国际航运贸易环境仍然不景气,崇明海洋装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6.0亿元,比上年下降10.1%,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1%,对全县经济增长影响十分明显。
“伴随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是全球造船业的漫长寒冬。去年全球航运与造船业日子艰难,今年恐怕比去年更难过。”周文忠说,如此大背景下,园区的招商引资也遇到了一定困难。
周文忠表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加紧苦练内功,提升园区产业能级。产业园区坚持不走传统工业园区“先引进、再腾笼”的老路子,而是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婉拒了一批附加值较低的投资项目。重点向美国、挪威、法国等船舶、海工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集聚,向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倾斜和聚集,通过重点对接,提升招商实效。
产业园目前正积极推进长兴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设,支持中船长兴、中海长兴、振华重工等驻地央企发展,抓好中船长兴二期等重大项目的配套服务。
记者在产业园区现场看到,沪东阀门厂、中船长欣线缆、上海船牌助剂等企业已正式投产,长兴金属一期项目、沪东管子件厂等也已进入试生产,这几家企业的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