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耘演讲
6月7日,在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院院长谢耘谈及智慧城市时表示,随着IT技术的发展,需要用一种新的模式来建设智慧城市系统,而这个新的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化的建设模式,二是以主体定向为基础的应用模式。
谢耘以沃尔玛的模式来阐述平台化的含义。谢耘称,“沃尔玛卖的东西,街头小商小贩们都在卖,但沃尔玛不是小商小贩的简单的集合。小商小贩简单的集合是办一个自由市场,把大家圈起来。但是自由市场和沃尔玛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今天互联网的服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包括Facebook,包括Google,包括Twitter,他们所有的服务在今天还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小商小贩的水平,而没有真正进入到一种集成的平台化的阶段,就是还没有变成沃尔玛。沃尔玛是零售里面的高级的业态,而且它的价值不是小商小贩能比的。”
谢耘同时还表示,IT是个很热闹的产业,前些年炒的是SOA,现在是云计算,继云计算之后,现在是物联网,接着是大数据,这些都意味着IT领域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以下是谢耘发言实录:
各位来宾大家好。这个是云计算大会,所以我讲的是从IT技术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到底应该怎么建设,而不是从业务的角度讲。
IT是个很热闹的行业,这些年不断地出一些新的概念。前些年大家如果在IT企业里面做事情,炒得比较热的是SOA,紧接着就出了云计算,大家就问SOA和云计算是什么关系。云计算出来之后,在中国又出来个物联网,所以前一段时间有人问智慧城市是不是就是物联网?最近从美国又传来个大数据,所以所有这些事情非常热闹,特别是讲IT的人容易画各种各样漂亮的图,各种各样的技术。
我今天想讲一些比较简单的事情。透过这些很热闹的现象包括云计算,咱们今天大会叫云计算,也包括今天讨论的大数据,那在背后IT产业到底在发生些什么,更底层、更本质的问题,到底在发生什么,我想进一下。
第一个话题就是IT的转折。IT今天其实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是什么呢?我最近正在写一本关于IT产业的书,问了一些朋友,特别是IT产业的朋友。我说你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计算机是做什么的吗?真的把多人问住了。今天大家说不清楚计算机是干什么的。其实计算机就是算数的,就是算1+1等于2的事。计算机之所以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是因为它算数算得越来越快。所以整个产业的核心还是CPU。
我们今天谈云计算,谈大数据,甚至以前谈的SOA等等等等的,其实底层都是CPU的技术在推动。所以我们看一下CPU做到什么程度了,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本质的影响?这个是现在最新的18寸的晶片,这是一个小方钻最后切成一个个的CPU。现在这个东西做得越来越大,从原来5寸开始,一点点现在做到了18寸,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CPU也便宜。但是大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现在越做越小。就是CPU背后半导体的尺寸最小的尺寸到底能做到多少?这个取决于我在单位面积上到底能做多复杂的电容屏。所以现在最新的是22个纳米。22个纳米是什么概念?就是在大头针的头上可以有超过1亿个晶体管放在上面。
为了做到这一点,现在集成电路,在这个晶片上,晶体管它不是平面的了,也变成立体的了。这个还不是最惊讶的。最惊讶的是为了把它进到工厂然后做出来要有一千多道工序,要走一千多道的工序,据说是按月来算才能出来。这个还不是最惊讶的。最惊讶的是什么?在我们自然界大家学过中学化学的都应该知道,我们一共是106种自然元素,再往上的都是不稳定的元素,稳定的好像是105、106。做这个东西要多少个元素?用了50多种。就是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做这个半导体芯片需要用一半。所以现在是十几兆、几十兆的程度。CPU做到这个程度,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
这就是最新的三星的手机,大家知道几个核吗?8个核,用得着吗?实际上是用不着。IT技术,计算机实际上是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从电路板开始做,一直做到现在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我前一段和高通的大中华区的总裁聊天,他发愁的是什么?不是把带宽做得足够宽供大家用,而是说大家能不能吃掉这么多的带宽?所以其实当我们跳出云计算,跳出所有的技术,真正来看整个产业,今天的产业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基础技术已经跑得足够快了。
为什么有云计算?其实对云计算,每个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解释云计算是为了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准确地讲,云计算恰恰是因为现在IT产业,不论是计算产品,存储产品还是带宽,都已经做得足够便宜了,所以才只剩云计算了。五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云计算和现在说的云计算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上大学的时候用过巨型机,巨型机是非常之贵,是按秒来算钱的。
所以特别重要的是,今天云计算遍地开花,所有的城市都在建云计算中心,为什么?是因为计算机太便宜了。IT产业第一个转折我就想讲,就是因为这些技术的积累,IT产业处在一个新的阶段。
从今天往后看应用将会更大地整合产业的发展。换句话说,我个人认为IT产业到今天才真正进入到消费的成熟期,也解决真正开始繁荣。未来看下去,我觉得IT的发展会更加精彩,会比以前要精彩得多得多,因为我不再受制于基础的技术平台。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所以这是第一个转折。这个转折对未来的智慧城市等等也会是有影响的。就是在智慧城市里面我们到底有什么创新的应用做出来,甚至反过来影响整个IT产业的发展。这是第一个转折。
第二个转折,与刚才的有关系,从应用来看,刚才说了未来将会是应用的天下,就是基础技术厂商将不再主宰整个IT产业发展的局面,这个局面将过去。应该说在今天以前是IBM、Oracle等等这些技术平台、技术厂商主宰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现在往后这个局面将会彻底被打破。所以我们下面看一下应用。应用走到一个什么样的转折。应用从计算机诞生开始是做什么的?是做科学计算的。科学计算实际上是一种点上的应用。你出一个题,我用计算机算一下,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我们开始做基于结构化的业务流程的应用,做银行,做ERP,这个原因也就是因为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这个时候的应用是什么,是线的应用,它按流程来设计的。
我们做IT应用大家都知道首先做流程分析。走到今天,我个人认为IT应用正在从线往面上来走。什么改面?回头我会结合智慧城市来讲。在前两个阶段,这些数据的产生,或者说把数据电子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撑计算或者支撑流程,但是到了今天不是。今天随着IT设备的大量普及,我们很多电子数据出来就是电子化的,它不是绑在某个应用上。这些数据由于IT产品的普及,它生成自然就是数字的数据了,这个数据不是绑在某个流程上的,所以现在涌现了大量的数据出来。这些数据和具体的流程并没有明确的关系,但它和什么有关?和主体有关。有谁在产生的这些数据?
所以今天在讨论大数据,其实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大数据,大数据这个词出来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银行界的数据已经很大了,已经是天量的数据了,但是那个时候没人吵吵大数据,因为我们从来不觉得一个世界上大是个问题。那为什么今天是问题了?其实我们仔细看,今天不是因为数据大出现了问题,是因为这些数据产生的时候就没有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应用,我们不知道怎么用这些数据。第二个是这些数据和结构化的数据不一样,这些数据是非结构化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怎么去用。今天在讨论大数据的时候,我觉得真正的本质在于如何面对这些无目的生成的数据,以及无目的生成的非结构化,而不在于数据本身大小。银行从来没觉得这是个负担,而且银行早就开始做BI,来利用这些数据来帮助他们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等等等等的早就用了。
所以今天我觉得这个炒作的大数据,有些可能没有说到点上。所以这是我对整个IT产业到今天真正的发生什么变化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因为这些变化在推动着所谓云计算,推动大家在议论大数据。这些变化对智慧城市会有什么影响?下面就结合智慧城市的事情给大家讲讲我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这是我们的智慧城市的框架,比如这是为市民服务的一块,这是为企业服务的一块,这是为城市管理者服务的一块。真正的问题在哪?真正的问题在于每块下面都有无数的应用。尽管我有平台,比如我底下有四大库,按照国家规划,什么法人库、人口库、地理信息库,但是真正往上看应用还是一个个的。结合整个刚才我讲的IT产业发生的变化,下面谈一下我个人认为智慧城市从IT技术的角度下面应该怎么建设的问题。
神码我们也在做,我们认为不应该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建设智慧城市,比如出一个需求我做一个需求,你说做成什么样,我给你做成什么样,我们认为不应该这样理解,因为IT技术走到今天我们已经完全可以,而且我们也应该用一种新的模式来建设智慧城市的系统。这个新的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平台化的建设模式,第二是以主体定向为基础的应用模式。我分开讲一下,最后综合在一起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什么叫平台?其实现在讲平台讲得很多。大家都在讲平台,好多人也问我你们做这个到底跟别人有什么区别?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平台,去年年底在佛山和福州上线的,我们叫做面向市民的融合服务平台。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平台,底下是个云计算架构,这个毫无悬念,前面有没什么悬念,无非是我们把所有渠道应用起来了,我们可以做数字电视,可以做手机,可以服务于行政大厅,也可以接自助的服务站,都可以。这是一个多渠道的整合,这个也没有什么特点,关键是中间这部分不太一样。
中间这部分我们分成了三个大块,一个是集成化的专项服务,就是我们围绕着人的主体,把你的服务给整合在一起。这个可能大家还觉得没什么。第二部分是建立了一个个人的空间,这个大家可能也觉得没什么新鲜的,像QQ的也在做这个东西。我们这个个人空间可能还不太一样。第三个是个一体化的沟通平台。这三个大的功能放到一个平台上,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把平台整合到了一起,这就不一样了。当然很多人问你这上面有的服务别人不都有吗?这个就好比你在问开沃尔玛的人,你说你沃尔玛卖的东西街头小商小贩们不都在卖吗?我们该不该问这个问题?沃尔玛不是小商小贩的简单的集合。小商小贩简单的集合是办一个自由市场,把大家圈起来。但是自由市场和沃尔玛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今天互联网的服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包括Facebook,包括Google,包括Twitter,他们所有的服务在今天还处在互联网时代的小商小贩的水平,而没有真正进入到一种集成的平台化的阶段,就是还没有变成沃尔玛。当沃尔玛一出现不把小商小贩前灭掉,沃尔玛是零售里面的高级的业态,而且它的价值不是小商小贩能比的。
我这里说的平台化的面的服务指的就是这个概念,我们不是在把一些服务简单地集中在一起。比如现在很多巨头在中国做智慧城市其实是做的这个事情,做一个所谓的市民网页,把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但这还是一个自由市场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平台的概念,不是一个面向面的服务的概念。还有人在底下做个云平台,把这些服务都架在云上,但是我们认为这个不是,这个不是服务层面的平台化,这只是技术层面的平台化。有人问我说我们做了数据交换平台在底下,不就是你这个东西吗?我说你还不是。给大家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为什么和他们不一样。
这是一个买经济适用房的案例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是怎么做的,这三部分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政府会在沟通这个部分发布一个购房通知,这个通知个人收到之后,他就会到服务这个地方做网上的申请,他申请完之后,我这个服务自动会到个人空间里调他的资质,查这个人的资质符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如果符合之后我就会确认,接受你的申请,然后到这边来做网上公示,到沟通的平台上。如果网上公示没有问题,政府可能会发一个通知直接到你个人的空间里,给你个邮件说你可以购房。这时候你接到通知会再到服务这块做购房的动作。购房完之后所有的记录会留在你的个人空间。购完房你可能会去看,看完之后你说我对这个小区有意见,我可以到沟通平台上提个建议,说小区正门外最好建一个过街天桥,方便行人,这个建议最后也会留在你的个人空间。这是真正的平台的概念,就是它不是技术的概念,它是在服务层面做成平台,融合在一起。
那做成平台有什么好处?先说怎么做的。实名不谈了。
第一从技术来讲,整个这个技术平台是一个弹性的,渐进发展的平台,它不会因为今天说一个新的技术就要推导重来。它是个不断完善可以弹性自己发展的。
第二个最重要的就是在服务层面建这个平台是需要模型的,是需要服务对主体,对信息做完整的模型,才有可能构建出这样的平台。所以不是说问客户你需要什么,我就给你编什么,给你做什么,这个需要大量的建模的工作才能做到的。
那做到之后有什么好处?一个平台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形态,你可以自己来获得服务,我可以支持CallCenter,支持办事大厅,支持自助终端都可以。这就是平台化的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它会弹性地整合第三方的服务,包括动态的发展,自己的服务可以动态的不断的发展。所以我们不会像以前做IT系统那样,通过银行IT建设,基本上5年要更新一次,就是它整个的核心,银行的IT系统整个要换一遍,这个代价非常之高。我们认为IT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应该不再重复这种模式了,而是做一个弹性的平台,让这个平台能够持续地发展。所以这是平台。这是我们最新的界面,这就是融合服务平台面向市民的一个最新的界面,包括我的服务,我的声音和我的空间三个部分。
大家看这个界面可能跟你们熟悉的所有的都不一样,既和现在的网站不一样,也和苹果的不一样。我去年开会的时候说过,我说我会给大家看一个比苹果还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做成这样?就是因为我们整个的理念都不一样,整个结构设计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采用的是整个的界面,展示的方式等等都不一样。这是第一个,在智慧城市里面我们认为应该用平台的方式做面上的服务,而不是只做一些线上的服务,最后在底下做一些数据的整合,我们认为不应该再用那种方式做了,因为IT技术到今天也完全可以人我们用新的方式来做。
这不是给大家讲故事,这是我们真正的系统。
下面再讲一个,这个比刚才的更难理解一些。IT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现在很多很多的数据在产生,并不是围绕具体服务出现的,不是说某一个服务就绑在一起,不像银行的数据生成的时候就是为了银行的系统服务的。今天不是,今天无论是个人的数据,还是一个城市的数据,都在大量地产生。所以大家嚷嚷大数据来了。这些数据到底该怎么用?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但这个不是我们做的,这是美国的一个企业在中东做的系统。这个可能在全世界是做的最好的城市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怎么建的,底层是传感器,所谓的物联网,这个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智慧城市是不是就是物联网?智慧城市包括物联网,但是智慧城市显然不就是物联网。很重要的一点,这些传感器生成数据之后,它没有直接和应用连在一起,它是首先通过采集融合分析,形成了一个所谓真实世界的映像。什么意思?就是它不是简单地把数据堆在一个地方,然后存起来,不是的。它把这些数据拿过来,按照这个城市的真实的逻辑把这些数据整合在了一起,这就叫城市的映像。所以这和传统的大数据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不是说把这个东西放进去让你去找,不是的。它是做了一个映像。在这个映像里面,它开始会采集融合分析,然后还有模拟、预测、预警、共享、推荐、可视化的这些功能。在这个映像基础上才是应用。换句话说这些应用可以随时变的。这些应用可以随时变,但是底下的映像是不变的,因为底下的映像是城市的映像,和应用没有直接关系。这就是我个人认为IT技术发展到今天下一步应用的最新的一种模式。以前我们做银行系统,做ERP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做银行系统,做ERP,做OA,所有的数据,需要哪些数据,从一开始就和应用绑在一起了。它不是和主体绑在一起的。
那未来的应用不是这样的。未来的应用,数据首先是和主体绑在一起的。它首先建一个主体的映像,在这之上才是应用,而这上的应用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变。所以整个架构设计和传统的将完全不一样。那把这两个合在一起是什么样的?这是我画的一张完整的智慧城市的图。这张图是被某个城市信息化的领导逼的,给我20天的时间做一个智慧城市的高端设计。所以我就画了几张图出来,他没理解是怎么回事,认为我在对付,其实还真不是。
未来智慧城市以映像为基础的平台化的应用,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到底什么样子。内核是一个城市的多维度的数字虚拟映像。在这个虚拟映像之上有一些共性的基础性的服务,然后是面向不同对象的服务平台。我们认为未来的智慧城市整个大的宏观架构将会是这样的。刚才我给大家看的就是市民的平台。第二个是城市管理的平台。整个所有平台加起来将会是这样子。这里的每一个具体的服务还不止局限在自己的平台上,它和其他的平台还会有相对的关联。数据是怎么来的?数据有的是从平台进来的,有的是他直接采集的,数据来源是多元的。
后面这一页就是这个映像是怎么建的,个人也是个主体,我可以针对个人也建一个映像。这个映像还是蛮复杂的,多个数学结构耦合在一起的,你才能完成这个映像。这个需要数学工具,也需要你对对象的理解。未来这些东西在IT发展当中扮演的重要性可能超过基础技术平台,我个人觉得。所以如何针对用户实体去建映像,这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当时说你做的是最前沿的事情,说我们MID也在搞这个事情。这是第一。
第二个,按这种模式做出的系统和传统的有什么不一样?刚才讲的什么弹性等等的,那还是技术层面。最后从你使用者的感受来看这个东西到底怎么不一样。现在应用系统和人,我个人认为当以映像为基础,用面的方式来构建服务之后,这个服务和人在智力上将会是无缝地结在一起的。我曾经问过很多同事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们电脑中的文档能够很好地被管理起来吗?我在无数场合问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肯定地回答我。那就说明现在IT的系统和人的接缝还是非常大的。下一步就是减少这个接缝。这个接缝不是像苹果做得那样,摆摆手就能操作电脑,其实这个仅仅是人机接口,不是信息和人大脑的无缝连接,这不是一个概念。我讲的是信息系统在智力上和人的无缝连接,这不是苹果他们那做的事情,或者不是苹果展示给大家的事情。苹果无非是展示了你是不是能够更方便地操纵电脑,但是对不起,里面的东西依然和你的大脑有很大很大的缝隙的。按照这种方式,最后就是把这个距离真正减少。我现在往后看,我认为未来二三十年整个IT将会往这个方向走。这也是智慧城市,这个新兴行业应该采用这种研究的模式。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