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感器、一个无线肺功能仪、一个手机,“三件套”便能移动实时监测病人数据;一旦数据异常,远程监测的医生可及时给出意见,使病人第一时间得到帮助。这听上去有些“未来”色彩的诊疗模式,已在申城初步实现。
8月7日,获悉,首个“睡眠呼吸疾病物联网管理技术平台”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落成,由中山医院呼吸科白春学教授牵头,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群体中试行“云端”数据管理。数据记在“云”里、实时管理病人,传统诊疗模式会否因技术革新而改变?
白春学想做物联网医疗的想法,始于五年前,“当时看到国外家庭健康监测体系完备,只要打个电话上个网,就能为病人提供及时干预,真方便!”这种实时干预,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尤为重要。专家解释:哮喘、呼吸暂停综合征、慢阻肺等病人,发病可轻可重,稍有大意甚至危及生命;呼吸系统病人在我国人数众多。数据显示,哮喘发病率为1.98%,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病率为2%至3%,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更达8.2%。
庞大的患者人群、有限的医疗资源,实时监测所有病人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物联网技术带来了转机。白春学领衔的团队,利用无线传感器、手机终端等,率先完成了收集病人数据、医生实时监测的“云端”尝试。专家形容:“这种物联网技术有点儿像24小时监测动态心电的HOT,不过HOT无法实时收集数据,新技术做到了!”病人手持传感器和仪器,如血氧饱和度、肺活量等数据呈现异常,监测医生会及时告知其干预措施。从病人个体来讲,“实时监测”的最大意义,在于缩短了从发病到医院诊断的繁琐过程,为诊治省下大量宝贵时间。
虽然新成立的 “物联网管理技术平台”用户还不多,但一些业内专家相当看好;更有人认为,技术的革新,或可为破解现有医疗难题找到“捷径”。今后,物联网医疗还将在ICU重症监护、社区等领域发挥作用。重症病人在“云端”会诊,节省时间,又避免感染;社区的“云健康”(以管理血压、血糖等指标为主)系统,申城也已开始探索。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想要推广发展物联网医疗,除了技术到位外,还应及时跟进一系列后续措施。如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就很关键,“诊室坐诊有明确定价,医生在 "云"上工作又该如何计算?”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这也是为何大多数新技术问世后,病人连连叫好,医生却提不起兴趣的原因。”
同时,“云端”上的大量数据怎样进行有效分析,如何确保干预病人的医疗设备支撑等,皆需要统盘考虑,“云端”上的物联网医疗方可价值更大、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