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CIO眼中的工业数据采集器选型:是国产还是进口
作者:特约撰稿人 范小凤
时间:2013-08-29 15:28:17
自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手持数据采集器问世至今已有44年,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手持数据采集器在国外逐步被广泛推广使用。由最开始沃尔玛将其用于零售领域向军事、物流、仓储、医疗和产品追溯等多领域拓展。

  自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手持数据采集器问世至今已有44年,从20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手持数据采集器在国外逐步被广泛推广使用。由最开始沃尔玛将其用于零售领域向军事、物流、仓储、医疗和产品追溯等多领域拓展。近十年,条码技术在我国取得了飞速发展。开始由低层次的商品条码运用走向较高层次的食品安全管理、智能仓储、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运用。RFID作为21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也开始广泛运用到生产制造、公共安全、物流管理等领域,和条码技术一起推动着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条码技术及RFID的运用都离不开数据采集器。面对数据采集器的选择,大多数采购人员都曾陷入选择国内还是国外品牌的困惑中。对于国产和进口手持数据采集器的选择,ITValue社区里的CIO对此展开了热议。来自不同行业的40多位CIO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整理出了两个阵营的不同观点。

  支持国外进口的观点

  1、 国外牌子老,技术更加成熟

  像honeywell、易迈腾等国外品牌很早就涉足了工业手持终端的研发和制造,同时拥有了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客户,在业界拥有了良好的口碑和很大的影响力。从20世纪初期开始,这些国外的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占领了国内巨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凭借自身产品和技术的优势,在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反馈。提到这些国外的老牌子,基本上所有参与讨论的成员都对其产品成熟度、稳定性持肯定态度。

  CIO观点:一边是在明显技术优势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一边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国内品牌。品牌成熟度上存在明显差距。

  2、 国外品牌有很多的实施代理商,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其业务的需求

  很多CIO认为国外的知名品牌在中国有很多的实施代理商,不像国内的很多品牌是自行实施,前者更容易从第三方的角度将客户的需求明确化。

  CIO观点:第三方实施不但能很客观的解决问题,还能够给厂家给出指导性意见。

  3、可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解决方案

  国外很多知名品牌在卖硬件设施的同时会给客户提供相应的完善的整套解决方案。为客户解除了很多的过程实施遇到的问题。

  CIO观点:为客户提供飞跃性的管理体验,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支持国产的观点

  1、 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注重技术研发

  内陆企业虽然是在近十几年陆续成立,但是却在原有的条码、RFID技术上不断进行技术投入和创新。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国内品牌优博讯,较motorola等国外品牌而言,成长时间仅短短几年,但是却带动了国内快递业的移动信息化发展,产品获得业绩不斐好评。

  CIO观点:在技术上,没有谁是永远的第一,荣誉属于创新者。“后来居上”的例子在各个行业比比皆是。

  2、自身承担项目的制定与实施,更好的发挥服务功能

  面对企业客户的需求,很多国内品牌已经认识到自己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更是服务。相比国外的实施代理,国内的自行实施可以第一时间响应客户的需求。提供及时的、到位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CIO观点:国内的自行实施、自身承担项目制定更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状况,本土化程度高。

  3部分企业开始提供整体化解决方案

  虽然大多数国内手持设备提供商还停留在提供单一的硬件设备,但是像优博讯、新大陆、远望谷等企业已经有自己在不同行业的移动运用解决方案。如:优博讯的“速递宝“已经成为了物流快递行业标准化解决方案。相比国外,国内的定制化更强,更适用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

  CIO观点: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一个解决方案不能使用于所有企业的需求。如:honeywell用在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解决方案不一定适用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定制化的才是科学合理的。

  4、 成本低、投入少

  国外知名品牌的价格就不用多说了。企业购买同样在乎的是性价比,但在设备的性能的比较上,指标无非就是那几个:系统、CPU、防护等级、外观设计、通信模式、电源。而事实证明国产的设备和进口设备的这几项指标几乎是很难找出差异的,谁好谁坏没有明显的界限。

  CIO观点:有钱的企业当然可以选择花钱去买个进口货,毕竟没有人会因为买了IBM的产品而被老板开除。但是考虑到性价比,国产的工业数据采集器还是很有优势的。

  如何选择工业数据采集器?

  无论是选择国产还是进口设备,用户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企业的需求。那如何进行选择呢?

  首先,公司需要考虑当前自身的企业状况,以及后续的规划、内部员工配置等因素进行产品的比较,其次要从产品的适应性、灵活性、预算等方面来进行权衡,理智的进行企业购买。总之,结合企业战略发展选择适合企业内部现状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中国家电网购报告出炉 海尔冰箱成“最受欢迎”单品 下一篇:胡洪洲:NFC应用与技术开发